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严复“三民”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复开发民智、更新民德和强化民力的主张是其思想的重要闪光点,直接来源于西方,有严谨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支持."民力"是基石,"民智"是资源,"民德"是保障.国民的道德水平、智力程度与体力现状决定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方向与道路选择,这是严复思想的核心所在.严复"三民"思想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同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两座丰碑,开中国近代讨论国民性之先河,成为现当代中国教育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严复教育兴国思想之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三方面论述了严复教育兴国思想的特色。他的教育兴国论提出了主要应从民力、民智、民德方面人手来提高民族教育水准,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系统论述力、智、德“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家。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8,(5):185-186
严复的民权说可以简单概括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重在"开民智",实现教育救国。且一以贯之。梁启超的民权说初为"兴民权""开民智""实行君主立宪"重在"兴民权"、"兴绅权"、改革官制,进行政治改良。进而升华为"启民智""新民德""养民力"的"新民说",重在"新民德",着力提高中华民族素养。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面对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严复敏锐地意识到国民素质低下是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遂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思想,试图通过提高国民素质达到自强保种之目的。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严复坚持教育优先,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投入了极大的精力。虽然历史最终证明了严复的失败,但是严复的三民思想至今仍然有其现实意义,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现代化的公民,应该仍然是我们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革新教育的先驱。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拥有深厚西学积累的严复致力于教育救国,从事教育工作30余年,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救亡决论》等大量的教育论著,提出了著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教育救国思想,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谱写了独具光彩的一章,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严复教育思想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才能救中国?一直是近代中国志士仁人思考的主题,严复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指出挽救中国的根本对策是“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而实施这一对策首要的任务是摒弃中国传统的学术教育的流弊,学习和借鉴思维方式、自然科学、治学方法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自由人格的创造性人才,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严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三民思想内容及其评价的阐述,得出了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即国家要发展,必须重视教育,要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良好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8.
严复与中国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其实质是传统政治、文化遇到严重危机,解决的办法是使之现代化。严复是第一位由此双重危机的层面认识这个问题的。他借用西方科学、民主、自由思想,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政治相为表里为中国贫弱之源;以进化论为据,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治本,初步提出了更新中国文化的思路,启动了其后百余年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潮。  相似文献   

9.
严复的伦理思想深受西学尤其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严复认为,中国在近代被动挨打的现实应验了“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所以中国要想改变自己的历史命运就必须首先对中国人落后的国民性和低下的国民素质进行彻底的改造。为此,严复将进化论的自然法则运用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领域,形成了其独特的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主张为核心,以倡导西学、道德重建、人格重塑为实质内容,以功利主义为特征的进化论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严复从国家富强的角度出发,以西学理论为基础,以西方的实际发展为依据,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学说,并将其作为改造国民劣根性,实现人的近代化的具体途径,在中国近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不但将变法维新运动推向更深层次,而且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再造国民性思潮,对中国近代人文精神的重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简论严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教育观●张永新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面对着西学的大量涌入,不同的教育思想家都在思索着如何对待西学和中学。在处理西学和中学的关系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中西文化观。中西文化观反映了教育思想家在文化选择时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和价...  相似文献   

12.
由于特殊的历史现实,从世纪初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这一命题起。国民性改造就成为时代主题之一而受到20世纪中国思想家们的极大关注。文章从思想基础、对现状的认识、改造途径等诸方面来比较梁启超与晏阳初的新民现所表现出的异质性,力图找到二者发展的不同基础奠定,从而探索出后来二者“异路”的溯源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三民说,把人性进化从近代引领至现代,起开一代先河的作用;鲁迅则在扬弃严复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立人”思想。鲁迅在其价值原点上,通过自己的价值实践、价值矛盾、价值选择而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历经了对“只信进化论的偏颇”的“轰毁”以及“立人”思想的修正和重铸,从而使他的人性价值观更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与深刻性,影响更为持久、深远。  相似文献   

14.
严复学贯中西,突破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反对"西学中源"说。他特别崇尚西方科学的原理精神,认为西方富强的根源在于其学术、制度与风俗;中国欲救亡图存,强国富邦,"以西学格致为不可易",应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中学"最富矿藏,惟须改用新式机器发掘陶炼",学习西学的目的旨在"归求反观"中学。  相似文献   

15.
一、更深层次的反思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西文化再一次发生接触和冲突。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从“师夷制夷”的时代使命感出发,在落后的中国封建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之间进行比较,发现差距,进行反思。反思的历程,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甲午战后,严复主要着眼于心理心意和民族素质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反思,认为在民力、民智、民德诸方面,中国均不如西方,主张提高民族素质、改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女学观是其维新改良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独树一帜。以作新民为第一急务,开民智为第一要义,兴学校为第一政事,办女学“为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女子是可以受教育的,女子需要受教育,要让女子接受新式教育。唯有通过新式女子教育,才能造就智开、平等、自立、宜家、善种的女“新民”,而“新民”的核心素质应该为“民德”、“民智”、“民力”。  相似文献   

17.
提高中华民族的基本素质是严复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三个方面。此外,严复在提高国民素质的实践与方法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和积极的探索。尽管他想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挽救中国的主张在当历史条件下是行不通的。但对其国民素质教育思想进行回顾,对当今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仍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进化论的独特理解,严复提出了文明排外和发展民力民智民德的社会改良之路来解除中国的生存危机,因而他坚决反对辛亥革命所提出的暴力排满的主张,也很反对暴力革命的手段,但他对辛亥革命所提出的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既有反对的一面。又有可以接受的一面。由此可见,革命和改良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而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随着民族危机的急剧加深 ,传统的封建主义伦理道德也面临着全面崩溃 ,思想界呈现出新旧并存、中西交融的芜杂局面。旧的道德信念遭到冲击而解体 ,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全社会都处于一种道德选择之中。严复在 19世纪末提出了“新民德”的学说 ,试图进行道德重建。他的《天演论》 ,向人们提出了“物竞天择”的开放式竞争意识 ,倡导形成一种新型的社会伦理关系。他的《原强》 ,则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探讨了使中国富强的根本途径。他在《论世变之亟》、《辟韩》、《救亡决论》等系列文章中 ,将西方资产阶…  相似文献   

20.
近代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梁启超的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新民德”、“开民智”、“鼓民力”,受其影响,近代中国儿童文学观念初步形成。在创作中,儿童的独立人格受到空前重视,出现了为儿童创作、为儿童翻译的作家和作品。从此,开始了近代儿童文学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