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特殊的“诗句”,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或“对联”。说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对联。[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范百和 《考试周刊》2014,(58):14-15
<正>"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是悬挂或贴在墙壁和楹柱上的对偶联语,是用汉语描述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影响深刻的民俗文化形态。对联与诗歌在文化领域中各领风骚,因此,对联在我国的灿烂的文化艺术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放射奇异光彩。关于对联产生的年代,众说纷纭,迄今无定论。从它的发展史看,它荫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3.
一、趣识对联 1.趣引对联. 师:魏老师是个男生,请一位女生跟我站在一起,这就有了一副对联.谁来加个横批?  相似文献   

4.
活动一:爆竹声声,感受春节快乐师:同学们,今天的教室跟往常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生:我有一种过春节的感觉。师: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生:教室的黑板上贴了一副红红的对联,而且这副对联的内容都与春有关。生:教室的黑板好像家里的门一样,上面还贴了两个倒着的“福”字。生:刚才我还听到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师:过春节时,你们放过鞭炮吗?生:(举手)放过!师:其实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门上贴的对联也叫——生:(齐)春联!师:对!是春联。能把你课前搜集的春联念给大家听听吗?生: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生:雄鸡三唱送腊去,喜鹊一声迎春来。师:大家…  相似文献   

5.
面对探究"同学关系"的作文命题,我不禁想起一副对联:"宽以待人,无边浩海堪为镜;严于律己,有信大潮可作师。"联语言近旨远、论事明理,堪为人生圭臬。如何"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不使年华虚度,让学习生活成为美好的回忆呢?我认为:宽以待人处世,严于律己修身。宽以待人处世,就是宽容地对待别人,多发掘欣赏别人的优点。唯其如此,才能发自内心地喜欢他人  相似文献   

6.
顾名思义,对联,既要对仗,又要相联,即上下联不仅在形式上要形成对仗,而且在内容结构上要彼此相关,不能毫无联系。不过,有一种对联,别具一格,颇有特色。先看下面一联。皓月一盘耳红星二锅头此联以"红星"对"皓月",以"二锅"对"一盘",以"头"对"耳",语言对仗工整,但意思毫无关联。上联"皓月一盘耳",是一个感  相似文献   

7.
<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时,曾被一孤老头写的春联给难住了。这副对联是:"家有万金不算富,命有五子还是孤。"白居易初见这副对联时,琢磨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明白过来。原来这是一副谜联,老人有十女十婿。古时,女称"千金",婿为"半子",故"万金"为十女,"五子"即十婿。因为女儿出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习>2005年第4期第16页上说:有一副对联--上联"玉龙吐宝庆吉日",下联"金凤含珠贺新年",挂倒了.该文认为,上联应挂在右边,下联应挂在左边.(这里的"左右",是指我们面对着门的"左右")认为这种张挂方式符合人们读写顺序的人还是很普遍的,比如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也是这样说明的:"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相似文献   

9.
一导入师:明朝顾宪成曾经在东林书院题有一副对联,知道是一副什么对联吗?(出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师:读了这副对联,你有什么启发呢?(师生交流)师:古人尚且如此关心国家大事,作为21世纪的小主人,怎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  相似文献   

10.
叠字联趣话     
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叠字联又是对联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对联的格式写景状物描人绘事,用字奇特又构思巧妙,内涵深邃且别有情趣。叠字联多出在风景名胜之地。山东济南的趵突泉有一副闻名遐迩的叠字联: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此联用五个“飘”写泉水的流动之态,用五个“冒”绘泉水的涌动之状,形象生动,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苏州网师园的叠字联曰:“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上海豫园有一副近似的叠字联:“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  相似文献   

11.
一、蓄情:在"你"与"您"的辨析中知礼节 师:各位小朋友,你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老师没听清是"你好"还是"您好".(板书:你、您)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有"心",一个无"心". 师:有"心"才把别人放在心上,这叫尊敬别人."你"字就没有这层意思了.同学们问候老师,说"您好",说明大家很懂礼貌,是在用心问候老师呀!让我们再来相互问候一声吧!  相似文献   

12.
先看一则教例:《苏东坡改对联》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吗?生:苏东坡是谁?生:对联是什么?生:苏东坡为什么要改对联?生:苏东坡原来写的是什么对联?生:他改对联的结果怎么样?生:这两幅对联什么意思?(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梳理板书。)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开始!(学生读书)接下来,教师就黑板上的问题回到课文朗读材料,学生一作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相互补充,解决了所有的号,教师颌首点头,一切都在教学设想之中,一篇课文就这学完了。以上“质疑问难”的教学片段我们都很熟悉,目前我们些教师所谓的“质疑问…  相似文献   

13.
文静 《湖南教育》2014,(11):27-30
正师: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写过几篇关于"狼"的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PPT课件出示课题、作者)昨天老师发了学案,课文的预习工作做好了吗?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任务完成得如何。(师检测作者、文章出处、《聊斋志异》简介等预习情况)师:对蒲松龄的成就,郭沫若先生用一副对联作了高度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生齐读)师:在"初读感知"环节,  相似文献   

14.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一科由陈寅恪教授命题.其中有一题对对联,出句为"孙行者".陈寅恪教授的参考答案是"祖冲之",可谓对仗工整,饶有趣味.有一考生对以"胡适之",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少考生是新式中学毕业,没学过对联课,只好乱对一通.有人对以"猪八戒"、"牛魔王",有人一气之下对以"王八蛋",结果都得了零蛋.  相似文献   

15.
言志联品赏     
少年时代的苏轼,由于广读诗书,博通经史,又擅长作文, 因而一度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并得意地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他把这副对联贴在自家门上,让过往的人都能看到。从对联中的"遍"尽"两字,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苏轼是比较狂妄的。对联贴出没几天,一位老者专程登门"求教",他想请苏轼  相似文献   

16.
一、趣识对联 1.趣引对联。 师:魏老师是个男生,请一位女生跟我站在一起,这就有了一副对联。谁来加个横批?  相似文献   

17.
一、课前谈话师:课前走在你们学校的行知长廊上,我看到一首诗"人有两个宝——"生:(接背)"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动手又动脑,才能会创造。"师:背得好,动手又动脑,才能会创造!如果给"两宝"再加"一宝",你会加什么宝?生:我会加"腿",因为有腿才能行走。  相似文献   

18.
一、在"数数"中沟通1援数整数。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条师:如果这个纸条用1表示,那么下面的纸条可以用几表示?师:你怎么确定它是5呢?(用1一个个地数)师:1在这起了什么作用?师:1在这里起了一个单位的作用,有了计数单位"1",可以数出无数的整数。2.数分数,沟通联系。师:如果下面的纸条表示单位"1",估计一下,上面的纸条表示多少呢?学生估计后出示结果:把下面的纸条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15。  相似文献   

19.
(《一人性缓》选自《明清笑话集》)一、引子:我是一个什么人。(从好人、坏人的辨别到内向、外向性格的判断,再到急性子的笑话。此处略,编者注。)二、先发明个组词法。师:那慢性子好不好?生:也不好。师:不要轻易下定论。我们来看一个慢性子的故事。(出示:"一人性缓")师:(师先读此句)什么意思?生:一个人性子很慢。师:句子里没有"慢"字,你怎么弄出个"慢"字来?生:句子里有个"缓"字。缓就是慢。师:聪明,由"缓"想到"缓慢",就明白了意思。那么,句子里只有一个"性",你弄出个"性子",也是这个方法?生:对。  相似文献   

20.
正刘勰云:"联边者,半字同文者也。状貌山川,古今咸用。""联边",使读者一看到组成这些词或词组文字的偏旁部首时,就会产生形象上的联想。早年在家乡的大海边,有一座祭拜海神、供奉着龙王爷神像的"海神庙",庙门两侧刻着这样一副对联:"浩海汪洋波涛涌,溪河注满;雷霆霹雳雩云雾,霖雨雾霏。"整副对联拖"雨"带"水"的文字,给人以浑身通体湿淋淋的感觉,从而使那位掌管着普天下江河海洋的水神之尊——龙王老爷的形象变得具体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