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甲骨文“我”字的寓意探赜索隐,并结合传统文化背景对比“吾”“我”之别,认为:以武立身的尚武精神是古人赋予“我”字的寓象之意;从“■”到“我”的字形演化折射出中华民族和谐向善的价值取向;舍“吾”取“我”的文化选择反映了中华文化自身蕴含自信自强的精神基因。“武”是实现由“吾”到“我”、丧“我”归“吾”转化升级的媒介,“以武立身”“以武化人”“以武养德”“去武成人”构成了武以成人的完整教化体系,中国武术在修身成人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是彰德证道、实现精神超越的重要载体。新时代背景下的武术发展只有寻根国学之源、回归教化本质,才能对接“国之大事”,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趣图     
《健身科学》2014,(3):45-45
职业习惯 医生冲向挂衣架,喊道:“快把工具包递给我!”“出了什么事,爸爸?”女儿惊慌地问。“刚才一个年轻人打电话说,没有我,他就要死了。”女儿松了一口气:“别忙,我觉得,这电话是打给我的。”  相似文献   

3.
“李阳、李阳、李阳”我三次点名,可是还是不见这位同学答到,于是我叫体育委员去找,找到后,他一见到我:“老师我不跑,反正我及不了格,你就打我零分吧!”眼里满是不屑,我一听火冒三丈,本想狠狠批评一通,可是看他那神态估计越批评越不跑。我忍住心中火气,想了一会说:“你怎么这么自信你及不了格呢?”“我自己怎样我知道!”他还是那副模样。我反问:“你不及格就不跑吗?”“是啊!”我又问:“那你刚才去做什么了?”他说:“打乒乓球。”我反问:“打乒乓球每次你都能打败别人吗?”他说:“不能。”我说:“你打不过别人,为什么还要打!”他无话,我继续问:“既然你那么自信,你敢不敢跟老师打个赌,只要你认真跑,我打赌你肯定能及格。”“好!我跑!”他很气愤。第圈他赌气跑得很快,  相似文献   

4.
梦圆晚报杯     
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做“晚报杯”的稿件了.只依稀记得以往做“晚报杯”稿件时心中总难免夹杂着些苦涩。也许是因为“晚报杯”冠军是我惟一未染指的业余赛事冠军,故而从2005年开始,“晚报杯”似乎成了我最重视的比赛,只是我却一直与“晚报杯”缺少缘分。正当这一切成为习惯或者说我已渐渐麻木时.一直与我开玩笑的“晚报杯”却又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相似文献   

5.
易指导干嘛让我家长来体校,我没犯什么错儿啊?肯定与我的“转正”有关。转得了转不了呢?要是转不了,我这5年的辛苦岂不是白废了? 谜底在揭开之前,总是让人百爪挠心般地惴惴不安。妈妈在易指导的办公室,我则在门外徘徊着,逡巡而不进。 不知过了多久,“吱呀”一声,门开了,妈妈笑吟吟地向我走来,满面春风的。 “鹏鹏,你转正啦!” “真的?” “是的!” “我真的成了专业队员了?” “是的!” “太棒了,我是专业的啦!” 我高兴得欢呼着,跳跃着,还不  相似文献   

6.
健康妙语     
我曾采访过一个快乐老人,他每天都会写“福”字日记,比如说“我今天跟老王下棋赢了三局,福!”但有一天他的日记是“我今天出了车祸,福!”我就问他出车祸怎么还是“福”呢?他大手一挥,说:“我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我不缺钙。”  相似文献   

7.
那是一节五年级的体育课,刚刚开始集合,就有学生忽然大声喊起来:“老师,老师,他们打起来了!”我一看,原来是这班那个出名的“捣蛋鬼”,与一位较老实的学生发生了冲突。我二话没说,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狠狠地批了“捣蛋鬼”一通,可他不服气,居然和我吵了起来。我愤怒了,在全班学生面前我的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挑战。我气急败坏,“你不想上就走!”他真的转身就走了。我怒气未消,对全班同学大声吼着:“这节课没法上了,回教室上室内课”。  相似文献   

8.
母亲的手     
一个年轻人申请了一家大公司的经理职位,他通过了首轮面试,董事长在做最后面试时发现,这个年轻人从中学到研究生,学习一直非常优秀。经理问他:“是父亲为你付学费吗?”“我父亲在我一岁时就去世了,是我的母亲给我付的学费。”“那你社亲在哪家公司高就呢?”“我母亲是给人洗衣服的。”  相似文献   

9.
人说:“百闻不如一见。”我说:“百看不如一试。” 曾经在许多期《中国钓鱼》杂志上看到“魔力促饿鱼饵”的广告,心里总不以为然。但看多了以后却让我忍不住试上一试。去年8月份,我向安庆德鑫渔具厂邮购了10瓶“消食精”,10瓶“抢吞”,10袋“饿鱼宝”和10袋“醉鳖宝”。“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我加入钓鱼行列时间不长,钓技当然很一般,甚至经常“光头”。但是,自从9月份我得了此宝以后,我却成了一鸣惊人的“钓鱼高手”。我是前年参加我们林业学校钓鱼协会的,由于没有钓鱼经验,前年的比赛中,我仅钓了一条可怜兮…  相似文献   

10.
1990年冬,医生给我戴上了冠心病患者的“帽子”,回忆当时的心情,是那么的消沉、悲观和失望,因为这顶“帽子”似乎预示了我的生命将以一种悲剧的方式结束。去年冬天,经全面检查,医生告诉我:“你的冠心病帽子可以摘下去了!”又问我:“你都用了什么方法治的?”我说:“十七年了,真是一苦难尽啊!”下面我就介绍一下自己的康复经验。  相似文献   

11.
前面说过拜中日围棋擂台赛的声势,托围棋文化的福分,虽然我既没有上“学前班”,也没有满七周岁,还是混进了爸爸单位附近的小学校。按说我这么个在“各个领域”腾挪、转换过的“散仙”,冷不丁进了教室是很难适应的。但是开学前几个月的围棋学习,至少让我练就了同龄孩子少有的“坐功”,所以“布局”阶段至少没出“恶手”,尽管老师很早就敏锐地发现我在课堂上不够“老实”……  相似文献   

12.
阎密  赵晖图 《乒乓世界》2013,(8):134-134
“你可以坐我车一起走。” “太麻烦您了,我还是自己走吧。”“有什么麻烦的,正好顺路,而且我也不收你车费啊!”陈统恩笑着对记者说。就这样,搭着顺风车,也开始了我们的“闲聊”。  相似文献   

13.
苏甦二段 《围棋天地》2011,(22):110-111
1995年,就是在“登”平顶山那年春季里的某一天,不知是我果真“顿悟”了,还是黄老邪看徒儿小驴上坡实纯困难“推”了一把,不经意间黄老师那的“二子关”居然顺利地过了,当我听到老师平静地说“你赢了”的那一刻,我的野心瞬间膨胀了(现在想来那盘棋下了不过一百五六十手,也是我和老师所有对局中手数最少的一局)……  相似文献   

14.
真逗!听——“我特别喜欢体育!你问我喜欢哪些项目,那可太多了!可以说除了地滚球、藤球、曲棍球外都喜欢!”著名京剧演员耿其昌对体育的一片热诚之情溢于言表。“我不喜欢体育!”八届政协委员、梅兰芳金奖获得者、耿的夫人李维康偏偏唱反调,“一点儿也不喜欢!”“我是从小就喜欢体育。因为它竞争性特别强,看着过瘾,带劲!”“看来你这人好斗!”“嗯,我好斗。——我好斗?”“你好斗!我比你温柔。为什么不喜欢体育?不为什么,就是不感兴趣。”“任何体育项目都不喜欢的人太少了!”笔者惊讶道。“是吗?那看来我是少数派了!”“哎!我就是多数派!”旁边做作业的女儿回头看着一本正经的父母,笑了。  相似文献   

15.
一天,到朋友家去玩,正碰上一桌麻将。朋友见我来了立即要“让贤”,我素来不喜欢麻将,所以谢绝了。我那朋友是个“麻迷”,正玩在兴头,“假惺惺”谦让一番,见我“客气”,他立即当成福气,屁股一沉又坐了下去。在哗啦啦、哗啦啦之声中。他对我说:“看我给你和个大的。”他和不和与我何干。我不觉一笑,但更好笑的是,他_边打牌一边在那里念叨:“修我长城,爱我中华。”其他人也跟着吆喝着。这比起刚才说的“为我和个大的”,简直是  相似文献   

16.
去年7月19日,天气特别热,我在自家的渔具店里,闲来无事翻看《中国钓鱼》杂志,儿子家乐跑了过来,拉着我的手说:“爸爸,我们去钓鱼去吧。”看着他稚嫩的小脸,我说:“不成,天气太热,会给你晒坏的。”“不行不行,我就要去嘛,我的暑假作业做完了。”儿子着急的说着。这时从店外进来一人,是我的老钓友孙老师,还没等我开口,他便说:“赵军,我们今天晚上去钓鱼吧。”“好啊好啊!”儿子家乐拍着手跳了起来。看着儿子高兴的样子,我说:“好吧,等天气凉快下来,我们就去。”  相似文献   

17.
认识我的人,接触我的人,大都知道我是个“忙人”——“忙”我的“文学爱好”,“忙”我的企业,“忙”我的亲朋好友之间礼尚往来,“忙”我的一个又一个的承诺、感恩和目标……曾经有挚友亲朋这样问我:“你整日忙忙碌碌、行色匆匆,难道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吗?”我说:“咋没有,每天喝几杯清茶的空闲还是很‘富’有的。”  相似文献   

18.
棋路同归     
李守彤 《围棋天地》2013,(12):20-21
站在兰州一家围棋培训中心的广告宣传栏前,我拨通了上面的电话——“请问是张侃张老师吗?”“我是,请问您是?”“我的孩子想学围棋,我们现在就在您的教室门口。”“好好,请您稍等五分钟,我马上赶过来!”  相似文献   

19.
叶茂强 《垂钓》2012,(1):50-59
序 三十多年前,还是孩童的我,看见邻居大哥骑着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全车都响的“28加重凤凰”洋马儿(自行车)上下班,穿行在人群中。那“平衡木运动员”般的技术,那“风驰电掣”般的速度,令多少我这样的孩子神往……那时,我的梦想就是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买辆自己的自行车,我要去“山”的那一边。  相似文献   

20.
你想体会一把“找死”的感觉吗?你想尝试一下从地上“噌”地一下弹上天空,在空中翻转、移动,然后再垂直从天上“摔下来”悬在半空往复“抖动”的滋味吗?你想给自己添一份绝对安全的“卖身契”吗?那么,就请跟我来把火箭式蹦极。不久前,我就这样“死”了一回。其实,当我在北京雁栖湖公园第一眼看到这个球状的、两端用高弹力的绳索连接在两侧高约50米的钢架上时,心里就已经发憷了。但由于我是来此采访的记者中最年轻的,所以大家“委托”我为第一个“试验品”,我着实充了把“大头儿”。“死”前,如约签了一份《火箭式蹦极乘客协议书》,当我将自己的名字签于“我愿意乘坐火箭式蹦极,并愿意承担一切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