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现在有许多语文教学,“生成”神速,再加上形式主义泛滥,使得许多语文课变了味。“预设”遭到无情地抛弃。我们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和富于变化,这没有错,但“生成”应该基于“预设”。  相似文献   

2.
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出现的所有情况.理想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理想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灌注出这无边春色的就是预设难以承载的"动态生成"这一源头活水.疑问,深情,差异,都会引发"生成".  相似文献   

3.
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随着谭改的不断深入,教师提高了课堂的动态生成意识,妥善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也在课堂教学中演讲了不少好的做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出现了一点偏差。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以下几种“生成”属于“伪生成”,教师必须在预设时和教学中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4.
当“生成”成为时尚、“探究”成为新宠、“朗读”成为标签、“点拨”成为流行之后,语文课堂真的就“新”起来了吗?真的就能“一路走好”了吗?恐怕未必。一、课前预设与现场生成在新课程时代,“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充斥我们耳鼓的“姊妹”词汇。一个是“预先设定”,一个是“即时产生、形成”,到底谁为重?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语道出了“预设”的重要性。但是,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的关系随时都处于不断转换之中,如果教师为“圆满”完成“预设”教程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生硬施教而少有“花絮”,则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何谈主体地位和愉快发展? 教师要想上好课,认真加以“预设”绝对是“必修课”。但是,“学为主”的理念却又要求教学进程必须随机渗透,现场生成。“预设是必须的,但生成更是鲜活的。”其实,那些听起来“不  相似文献   

5.
商春 《考试周刊》2010,(46):43-43
基于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懈追求,人们意识到: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就被当作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对于一个对教学孜孜以求的老师来说,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动化”教学课堂,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的瞬间,让课堂绽放精彩。  相似文献   

6.
新的课程改革全面铺开以后,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预设”和“生成”这两个新鲜的词语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频率相当之高。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它们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而是新课改前提下的必然产物,它反映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也的确给新课改前提下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我们同样能够发现随之而来的是在这两个概念之下所派生出来的诸如“科学预设”和“多彩生成”,“静态预设”和“动态生成”,“计划预设”和“变化生成”,“开放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等一系列与“预设”和“生成”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教育教学理念,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透过“预设”与“生成”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背后,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最终让我萌生把我思考的结果写出来供大家参考的想法,是源于最近我参加的一个教改研讨会。会上听了几个老师的课,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以取得教学的成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孜孜追求。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在“目标一过程一结果”的演变过程中,除了预约的精彩以外,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也会“生成”出许多无法预知的精彩,即动态生成资源。  相似文献   

8.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中.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静态预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体现和发展.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地合起来,才能使课堂变得更精彩.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前精心预设,课上有效生成呢?  相似文献   

9.
生成与预设是一组对应的概念:没有好的预设很难有精彩的生成;期待更多的“生成”精彩,就应该在备课时做精心巧妙的教学预设。“退”与“进”是一对相反的方向词,没有“退”何来“进”?“退”是“进”的基础,“进”是“退”的需要与提升。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人到了教学实践中。虽然很多教师总觉得它们是一对矛盾体,犹如一副跷跷板: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在实践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生成”需要“预设”来引导,“预设”是“生成”的前提条件。“预设”和“生成”对幼儿发展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有在教育过程下可以转化的特点。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我们对如何把握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通过实践有一点自己的体会和想法,在此与大家分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一线老师们十分关注并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既然“以学生为主体”。语文课堂教学就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生成”的过程。既如此,如何应对“生成”,教学是否还需要“预设”.如何“预设”,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可使课堂教学最有效.就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期的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讨,希望引起大家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理想的课堂需要超越预设的教学规程,需要把握真实丰富的现场生成。精彩离不开预设,然而更多的精彩却在预设之外,生成是不可预约的美丽。从预设到生成,让美丽与精彩共存。那么,在思品课堂中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舞呢?现就从教以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方案来活动,必定有无法预知的生成。本文就教师对预设、生成、语文课堂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一个简单的探讨。一.关于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而创设的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这里的教学设计其实就是预设。  相似文献   

14.
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静”与“动”的对立与统一。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是颓废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5.
如何把握好“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那么究竟如何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呢?我认为应该明确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苏秀芬 《陕西教育》2005,(8):37-37,33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观念,它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也就有生成的一面。这就难免出现一些精彩的“插曲”,实践证明,教师如果能及时利用,开发这一“插曲”,老师和学生积极性将更好地被调动起来,他们必将产生机智与灵感、发挥出创造性,课堂的精彩往往缘自于“插曲”。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目前研究的“动态生成”课堂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必须进行教学“预设”。充分“预设”是课堂的本源、催化剂;生成则是预设的新生命.是课堂生命的体现。在此.笔者也来谈谈如何精心预设.以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相似文献   

18.
吴伟 《考试周刊》2010,(18):65-65
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长期以来,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取得教学成功是教师的不懈追求,我们总是在孜孜不倦地追求“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但是,事实往往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总有预设之外的意外发生,即“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我试就小学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矛盾产生的几种情况作一些具体分析,旨在追求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相融合的完美境界,提出看法,以求在痛苦的矛盾中反思、探究,终能如凤凰般获得涅磐。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程研究的深入,对新课程理念的讨论也愈加热烈。在“预设”与“生成”的抉择中,众多的声音对“生成”这一新鲜事物宠爱有加;而对“预设”却褒贬不一,审而视之,预设与生成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孰轻孰重,作为一线教师,深深的感受到,教学中更需要“预设”,尤其是充足的“预设”。(一)教学的目标性决定了教学中更需要预设教学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什么阶段对学生完成什么样的培养任务,什么阶段学生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在各类教育纲领性文件和课程标准里面都有系统的表述。这种目标需要教师在不断的教学行为中去实现。“凡事预则…  相似文献   

20.
孙茂如 《现代语文》2008,(12):37-37
“预设”与“生成”是相对于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而定的。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以预设为主。目前,教学界一般认为“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对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它包括课前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手段运用的设想等等。生成性学习的最初提出者是维特罗克,它是属于结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课堂教学本身的行进状态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生成”又分为“预设性生成”和“非预设性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