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人 《师道》2004,(7):60-62
“渤海之滨,白河之畔,巍巍我南开精神……”从私立时期的南开学堂到如今日新月异的南开中学,一代又一代南开人聆听着这首校歌成长,这首歌曲见证了百年南开的辉煌。  相似文献   

2.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悠扬动听又饱含激情的南开中学校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南开学子,南开精神也在历史的传承中被不断发扬光大。2009年是天津南开中学建校105周年,也是杨静武担任南开中学第七任校长一周年。这位年轻有为的校长拥有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在南开中学已工作20年,为人谦和低调,举止儒雅大气,言谈见解独到。对教育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作为南开中学校长,他如何看待百年南开的辉煌?他如何继承和发扬南开的传统?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采访了杨静武校长。  相似文献   

3.
提到“南开精神”,人们很自然就想到南开中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一校训影响了南开中学千千万万的学子。南开学子,无论走到哪里,都自觉地遵守这一训导,把它作为为人处事的座右铭。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在纪念母校95周年校庆题辞中写道:“大猷1921年入南开,中学四年,大学四年,任教二年。六十余年以来,求学、为人、就业从未有违伯苓校长教诲(之)南开精神。”诚如老校长张伯苓所讲:“南开精神不可变,  相似文献   

4.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位于渤海之滨的天津市,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学及艺术等多种学科的重点综合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1919年,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严范孙和张伯苓怀着“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弘愿创立南开大学,成为中国现代私立大学的典范。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视察南开大学。周恩来总理在50年代三次视察母校。1994年,江泽民主席为学  相似文献   

5.
刘广妹 《天津教育》2014,(23):50-51
学校办学特色是在学校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学校特色构建与学校历史积淀密不可分。同时校史又有很强的育人功能,“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校史铸就了“百年南开两总理”的灿烂辉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史承载着水木清华的无尚荣光。这种历史的激励,胜过了学校规模、办学条件乃至教学成绩对学生的影响。校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悠长深远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校史的这一功能。  相似文献   

6.
南开大学海河之畔,渤海之滨.2009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将迎来90周年华诞,也将走过105年的光辉历程. 90周年校庆,是南开大学一个光荣的里程碑,是全体南开入畅叙师生之情、同窗之谊,展示南开精神和南开入风采的欢乐盛会!90周年校庆,更是一个历史的新起点,是汇集南开人才智、凝聚各界力量、共商南开改革和发展大计的宝贵机遇.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坐落在唐山大南湖生态园区的西部,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名校.始建于1902年。是我国最早的中等学堂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先生的母校。李大钊先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格风范,以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地球”的人生理想。今天已内化为一种精神内核,影响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一中人。  相似文献   

8.
爱国主义的灵魂张伯苓先生奋斗终生,为中国遗留下1所著名大学和4所著名中学,为祖国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曾在南开学校工作和就读过的学生不下20万人。张伯苓先生把他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宗旨概括为一个抽象的概念,称为“南开精神”;把所有与南开事业发生过联系的人统称为“南开人”。  相似文献   

9.
在南开大学南大门广场草坪中央矗立着一尊高大的周恩来全身塑像,塑像基座的正面镌刻有周恩来手书的“我是爱南开的”6个铄金大字。它记载着周恩来对南开母校的眷眷情怀和南开人对周恩来的无限思念。出生于江苏淮安的周恩来随伯父周贻赓在奉天(今沈阳)读完小学。1913年周贻赓调天津长芦盐运司,15  相似文献   

10.
2001年4月 29日,是所有清华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清华大学度过了她90岁的生日。今天,时间已带走了校庆的喜庆氛围,校友的音容笑貌却长留在春天的清华园,与母校一起历经新世纪春夏秋冬的更替,沧海桑田的变化。 无论时序怎样变换,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能也不会改变:清华的“根”在中国,清华人的“根”在中国。摊开清华90年的历史长卷,历历在目的是清华人与祖国一起“自强不息”的身影,传播世间影响世人的是清华人“厚德载物”的风范,演绎着中国不同时代背景下清华的校风、学风及其精神内涵。清华成立以来,清华学子的心…  相似文献   

11.
东营市位于渤海之滨、黄河之畔。这里有一所以“海”和“河”命名的小学——东营市海河小学。他的校训自然也与“海”和“河”有关——“胸宽如海,竞进似河”。当记者第一次在海河小学里看到这如此有气势的语句时,心头便不由地为之一动。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越来越感觉到,这一则校训,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游戏”,它代表着这个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体现着这所学校追求的一种精神——姑且先称之为“海河精神”。而倡导并率先实践这种精神的人,便是校长纪保国。“学生越小越容易受到校园环境文化的影响,因而我们的校园要建成服务于人、教书育人…  相似文献   

12.
在渤海之滨、白河之津,有一所历经百余年风雨沧桑的学校,它就是享誉海内外的天津南开中学。南开中学诞生于中华民族危难之时,其办学历程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相伴,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难以计数的优秀人才。两任共和国总理从南开走出,三位清华大学校长曾在南开就读,  相似文献   

13.
名闻中华的新安旅行团,在十七年的革命历程中,先后有六百多位团员。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在祖国各地担负着繁重的工作。然而,他们没有忘记新安小学这所既普通又特殊的母校,从百忙中挤出时间,采用各种方式,以拳拳之忱,殷殷情意,关怀着新安小学少年儿童的成长。今天的新安小学校园里,经常传颂着他们身在祖国各地、心想新安母校的动人事迹。老校长汪达之的心愿新安小学的第二任校长、“新旅”的创始人汪达之同志有一个心愿:盼望新安小学的新一代能够继承“新旅”的光荣传统,发扬“新旅”的革命精神。为此,他不管在哪儿工作,总是想着新安小学的少年儿童。即使在身受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又重病缠身的时候,也念念不忘。曾多次对前来探望他的“新旅”老团员讲:“应该抽空到淮安去,  相似文献   

14.
初中文言教材中,“之”出现的频率较高,用法很多,考试题型较为丰富,师生颇为头疼。其实,我们只要善于归类、总结,“之”的用法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一、“之”常用作虚词。1.用在修饰、限制语与中心语之间,“之”相当于“的”。这是“之”最基本、最普通的用法,是今天“的”字的源头。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在宾语“力拉崩倒之声”中,“声”是中心语,“力拉崩倒”是修饰语,因此,“之”相当于“的”。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在补语“渤海之尾”中,“尾(边)”是中心语,“渤海”是限制语,因此,“之”相当于“的”。2.用在动…  相似文献   

15.
鲁迅作为现代一个伟大的作家 ,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 ,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 ,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 ,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 ,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 ,鲁迅的“弃医从文” ,提倡个性 ,张扬科学精神 ,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 ,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 ,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16.
不忘校风     
我的办公室窗外是南开中学的南楼(范荪楼)。每当我向外瞧的时候,大门上方悬挂的匾额上,周恩来总理的题词“我是爱南开的”便映入我的眼帘。此时,便常常想起周总理的谆谆教导:“不忘校风”。我想,“南开”所以他值得爱,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她具有优良的校风,这也是教育家张伯苓治理学校的重要一招吧。校风是一个学校师生所表现出的集体性的比较稳定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反映着学校某些优良的传统和特点。它具体表现在领导干部的作风、教师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为现代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鲁迅的“弃医从文”。提倡个性,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18.
邓蕙 《天津教育》2012,(7):10-19
"百年南开两总理,十秩春秋万栋梁",提到天津市南开中学,人们总会为她的名气所吸引,为她的声望所折服。南开中学校友中涌现出诸多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知名人物,其中,有周恩来、温家宝2位共和国总理,1位副总理,9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政协副主席,60多位院士,50多位省部级领导,以及以3任清华大学校长为代表的教育界、文化界精英,并有以马骏、彭雪枫等人为代表的40多位革命英烈。南开之"名",声名远播;南开之"美",美不胜收。南开之"美",美在校园。建于1906年的东楼(现改名为"伯苓楼",有周恩来读书时的教室)、北楼,建于1929年的"范孙楼",建于1934年的"瑞廷礼堂",均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有周恩来铜像、南开公能校训石碑、容止格言石碑、首届毕业生纪念井、南开校友英烈纪念碑、西斋平房等历史感浓厚的景观建筑。南开之"美",美在师生。他们按照容止格言中的标准揽镜自照,由外而内地修养身心,淬炼德行。南开之"美",美在历史。翻开厚重的校史,那动人的故事和鲜活的形象总能拨动人们的心弦,令人感慨万千,心潮澎湃。南开之"美",美在精神。以"爱国、乐群、敬业、科学、创新"为标志的南开精神,历百年而不衰,并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2012年7月,我们再次走入南开中学,听时间老人诉说往事,看新一代南开人承师、继业。  相似文献   

19.
党宁 《教育与职业》2007,(34):102-104
他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卓越开拓者;他是中国近代私立学校的伟大先驱;他始终关注着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进程;人生短短几十载,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财力和智慧都献给了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就是被奉为南开“校父”的严修。 南开老校长张伯苓曾高度评价他的办学功绩,“严先生道德学问,万流共仰!个人追随颇久,深受其人格陶冶。南开之有今日产先生之力尤多,应尊严先生为校父。”  相似文献   

20.
章仁彪 《上海教育》2007,(9A):33-33
有机会听一位日理万机的大国总理“谈谈心里话”,当然是兴味盎然的。2007年5月14日上午,笔者坐在自己最喜欢的,也是笔者认为最能代表同济精神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钟厅,听一位平时以务实作风著称的总理来高等学校谈“大学之道”,则更多了几分期许和兴奋——因为笔者刚刚在这同一个讲台上,就“走出象牙塔”后大学的“功能与责任”“守护与创新”作过演讲,也因为曾经在总理母校参加本科评估,亲身感受过那所著名地质大学朴实无华的校风和严谨务实的学风,略带听到过一些当年总理学生时代的风貌,所以更多了一分似曾相识的亲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