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3月19日青海省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基本观测资料和我国数值预报产品T639资料,对2010年3月19日在我省大部分地区发生的一次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冷空气的卷入使西伯利亚冷槽强烈发展,为大风、沙尘暴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而西伯利亚冷槽分裂短波槽的垂直结构为大风、沙尘暴提供了动量下传机制,地面冷锋后部形成的大风为沙尘暴的形成创造了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我省大风、沙尘暴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2.
统计了鄂尔多斯市1971年~2016年11个气象站46年实测的大风、扬沙、沙尘暴资料,详细分析了鄂尔多斯市大风沙尘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6年来鄂尔多斯市大风沙尘天气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鄂尔多斯市大风日数从西北部向两侧呈现逐步减少趋势,扬沙和沙尘暴多发地区主要位于西部和南部地区的沙漠与沙地;从年代变化特征来看,20世纪70年代鄂尔多斯市各地区均为大风沙尘多发年代,之后各个年代大风沙尘的发生次数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但在21世纪以来,伊和乌素站发生大风、扬沙的次数有增加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2008年3月14日锡林郭勒盟出现了入春以来最大范围的一次大风、沙尘天气,文章从环流形势、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等几个方面对这次沙尘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发现:沙尘暴发生前后,地面气象要素有很明显的变化,午后地面增温最强,大气层结不稳定度显著增大,有利于高空动量下传产生大风,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高空横槽与强锋区是激发这次沙尘暴的重要动力机制,蒙古气旋和地面冷锋是造成这次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4.
利用气象观测数据,对二连浩特地区的降水量、气温、大风等气象要素变化和生态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本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频次年际变化与气候因素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气温明显升高、大风沙尘天气较多是造成二连地区干旱、荒漠化的主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5.
利用Micaps资料及卫星云图对2015年2月20日~22日锡林郭勒盟地区出现的一次沙尘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厚冷涡底部强劲的偏西风与高低空急流区相配置为此次沙尘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前期升温较为明显,蒙古至锡盟西部一带降雪少,为此次沙尘暴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和沙源条件,同时在沙尘暴出现之前,有较明显的混合层存在,有利于干对流的产生;针对此次过程,对寒潮、大风、降雪预报较为准确,但没有考虑沙尘天气,只是考虑了东部地区的白毛风天气,所以隆冬季节要提高对沙尘暴灾害性天气预报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李亚飞  康慕谊  朱源  徐广才 《资源科学》2008,30(7):1115-1121
利用24个气象站点(1961年~2005年)44年的气象数据记录,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部分气候因子与浮尘、扬尘、沙尘暴天气发生及变化规律的关系,同时结合阿拉善地区的植被(类型)覆盖图,分析了沙尘天气的分布特点、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显示,阿拉善地区是我国沙尘天气的多发地区之一,浮尘平均发生日数的空间分布规律是自西北向东南递增;扬尘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东北部较多,其余地区较少;沙尘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以拐子湖地区为中心向西北、西南、东南3个方向递减,这种分布特点与阿拉善地区的植被覆盖有关。在1961年~2005年的时间段,3种沙尘天气的变化规律各有特点,浮尘天气日数呈先升后降的变化特点,90年代以后发生的日数明显下降;扬尘天气呈波动变化状态;沙尘暴天气亦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沙尘天气的发生日数与当时的温度状况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大风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年大风日数的相关关系更为明显,年大风日数每增加10天,浮尘天气一般增加3~6天,扬沙天气一般增加4~10天,而沙尘暴天气一般增加1~3天。当大风日数相同时,沙尘天气发生日数与地表覆盖状况(下垫面性质)有关。由于本区常年降水稀少,降雨量与沙尘天气发生之间的关系未见明显。  相似文献   

7.
通过选取1981年~2010年乌海本站53512地面测站的记录资料,统计分析乌海地区大风、扬沙、沙尘暴产生的时间分布规律,并将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作为本市大风、沙尘暴类灾害天气的基础数据,为各行业提供服务。通过对本站已积累2001年~2010年高空地面实况资料,对92次大风天前日的各种因子进行统计、总结归纳,得出各种大风天前期预报的指标,为大风的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应用基本气象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预报分析资料,对2011年4月29日~30日发生在乌兰察布市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动力机制、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烈发展的蒙古气旋是这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前期降水偏少,地表植被稀疏为沙尘暴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气流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2年2月20日黑龙江省中东部一次大风天气的天气形势及主要影响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不稳定小槽和地面冷锋是引发这次罕见大风的主要天气系统。高空急流、风速垂直切变、气压梯度、3h变压、冷暖平流、散度场等要素对大风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综合分析大风形成物理机制的基础上,得出了大风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大风预报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大风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减轻大风天气对社会及人类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2012年2月8~9日西藏大风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500hPa及200hPa格点场及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12年2月8~9日西藏大范围出现的大风天气的天气形势和主要影响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在综合分析大风形成物理机制的基础上。得出了大风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大风预报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大风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减轻大风天气对社会和人类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对内蒙古苏尼特右旗1961~2006年期间,每年3~5月份沙尘暴发生日数、降水量、大风天气日数及平均气温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在近46年沙尘暴爆发平均日数为7.2天,最高沙尘暴日数为22天,变化规律呈波动式下降趋势;沙尘暴爆发日数与前一年冬季和当年春季降水量呈负相关,与大风日数呈正相关,而与气温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12.
对内蒙古自治区119个气象观测站1973年—2021年春季和夏季的逐年、逐月高影响天气(包括高温、大风、沙尘暴、雷暴、降雨、暴雨)日数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其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结论显示:从年际变化看,1973年—2021年内蒙古地区高影响天气中年高温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大风日数、年雷暴日数呈显著下降趋势,以上均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年降雨日数、年沙尘暴日数有减少趋势,但均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月际变化看,高温日数、雷暴日数、降雨日数、暴雨日数最多的月份为7月,大风日数、沙尘暴日数最多的月份为4月;从空间分布看,高影响天气高发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西部偏西地区、东部偏南地区、中部偏北地区;从突变检验看,高温日数突变年份为1996年,且之后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大风日数在1990年后呈现显著减小的趋势,但其发生突变的时间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降雨日数存在突变性,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75年、1978年、1981年、1986年、1988年、2013年;雷暴日数突变年份为1994年,且其具有十分显著的减小趋势;沙尘暴日数1979年至今减小趋势十分显著;从Morlet小波分...  相似文献   

13.
利用柴达木盆地南缘4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小灶火、格尔木、诺木洪、都兰)常规地面、探空资料及沙尘暴监测资料,对2020年6月29日至30日柴达木盆地南缘沙尘暴天气的地面及高空天气形势、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其与能见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前期温度偏高、降水偏少,为沙尘暴发生发展提供了气候背景;高空槽及地面冷锋过境为沙尘暴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柴达木盆地周围为戈壁滩,为沙尘暴提供了沙源条件;就柴达木盆地南缘4站而言大风、沙尘暴天气出现在3小时变压梯度最大处,风向由正变压中心吹向最邻近的负变压中心,且+ΔP3中心一般比沙尘暴提前约2小时出现;沙尘暴发生邻近时次探空资料中,高低层有风切变且近地面层风速大于500hPa时,且200hPa风速有明显增大,预示着本地有较好的起沙动力条件;高层干冷、中低层暖湿的大气层结状态使大气存在层结不稳定的现象,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发生发展;沙尘暴出现时次至下一时次气温下降3℃~5℃,且气温下降幅度越大的地区沙尘暴强度越大;柴达木盆地南缘4站中除诺木洪外,3站能见度与地面风速存在负相关关系,且沙尘暴发生时次较前一时次风速增加幅度为4~8m·s-1;29日测站地面减压为4~8hPa,减压强度越大沙尘暴强度越大,日气压最低值出现时间比沙尘暴出现时间提前约5~9个小时。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化草原主要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内蒙古苏尼特右旗1961~2006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风速、沙尘暴、大风发生日数和1965~2006年日照时数等相关资料,分析了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化草原的主要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苏尼特右旗荒漠化草原年平均气温为5.0℃,温差较大,温度偏低;年平均降水量为181.9mm,降水偏少;年日照时数为3102.3h,日照时间长,光能充足;年大风日数为59.6d,年沙尘暴爆发日数平均为12.1t。  相似文献   

15.
利用静止卫星资料跟踪沙尘天气的发生、发展及其传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静止气象卫星(GMS-5)高分辨数字资料(展宽数字资料,S-VISSR)和低分辨模拟云图(WEFAX),结合沙尘暴在云图上的主要特征为,建立两种方法利用GMS资料显示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传输过程.并利用EP/TOMS卫星遥感资料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分析了2000年4月24日~26日和2001年3月21~22日影响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的典型沙尘暴天气过程.揭示了沙尘天气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沙尘天气发生时北京出现5级重污染天气,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从2001年3月19日的O.253mg/m3猛增到3月22日的0.616mg/m3,增加了将近2.5倍.从沙尘天气传输路径上若干城市2001年3月15日至25日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逐日变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几个城市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峰值出现在3月23日,这说明此次沙尘天气的影响范围很广.  相似文献   

16.
正产生沙尘天气需要两个主要条件:大风天气;地表裸露且干燥。我国北方地区春季气温上升,地表泥土解冻,加上这阶段降雨又少、天气干燥,地表植被尚未完全恢复,裸露的疏松土质一旦遇到大风,就会卷起尘土,形成沙尘天气甚至沙尘暴。以北京为例,每年春季,北京地区容易遭受蒙古国及我国内蒙古、西北等地区输送来的沙尘影响,这也是北京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蒙古国沙漠化地区多,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相关资料对2009年4月23日包头地区发生的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强冷空气活动是本次沙尘暴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造成本次沙尘暴的高空系统是斜压性很强的蒙古横槽及槽后的偏北急流,地面系统是强烈发展的蒙古气旋;从动力机制来看,沙尘暴发生时,由于高层辐合、低层辐散而形成的强烈下沉运动,使得高空偏北急流带的动量下传到地面,中低层波动发展形成的次级环流则使动量下传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12年4月19日入春以来发生在锡林郭勒盟地区的一次范围最广、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时产生的沙尘暴天气,蒙古冷涡是造成这次强沙尘暴的主要高空系统,地面影响系统为蒙古气旋和冷锋,冷锋过境时,强烈的温度平流作用使得风力加大,垂直运动加强,将地面沙尘输送至高空,冷锋不仅是静力不稳定能量的机制,同时锋区内还存在对称不稳定,有利于垂直运动进一步加强,最终形成沙尘暴。  相似文献   

19.
2010年7月5日20∶57~21∶10在格尔木市出现了一次沙尘暴天气。本文利用沙尘暴发生前的天气图资料、格尔木的探空资料以及沙尘暴发生前后格尔木自动站的地面气象资料对这次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大气层结的不稳定起了激发作用;②该地区特殊的地形条件起到了加强作用;③沙尘暴发生前风速迅速增大,为起沙提供了动力条件;④气压和相对湿度在沙尘暴发生前夕和发生的中后期有明显扰动,沙尘暴结束后温度、气压、相对湿度和地面等气象要素有显著突变。  相似文献   

20.
大风是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17m/s的风,那曲大风日数远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为多,大风天气对牧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危害,为此本文利用2000~2009年大风气象观测资料,对那曲地区中西部四个测站的地面自记风资料分析,探讨那曲地区中西部大风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那曲地区中西部大风天气出现的次数相差很大。北部安多大风日数最多,其次是申扎与班戈,那曲最少。那曲地区中西部年大风日数10年间有一个高值年和三个低值年,2009年各县大风日数均达到最高值。那曲地区中西部最多大风日数出现在12月~1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