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小玉是明代传奇《紫钗记》中的女主角 ,也是戏曲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形象。她是剧作家汤显祖根据唐代蒋防的传奇《霍小玉传》加工创作而成。本文试图以汤的二度创作为切入点 ,用文艺理论中的“性格组合论”对霍小玉作一番重新解读 ,客观评价霍小玉的艺术价值。本文认为 ,霍小玉在《紫钗记》剧中的性格缺少发展 ,单纯而不丰富 ,是“扁形人物”而非“圆形人物” ,甚至抹去了唐传奇中人物性格的闪光点。这不能不说是汤显祖创作初期的不成熟之笔  相似文献   

2.
汤显祖以唐传奇《霍小玉传》为题材,创作了《紫箫记》与《紫钗记》两部戏曲。这两部剧作虽都是以《霍小玉传》为本事,但其中表达的思想却有很大不同:因科举受挫,汤显祖在《紫箫记》中流露出浓厚的佛道思想;为与社会不公作斗争,在《紫钗记》中则表达了对侠义精神的赞美。两部剧作的背后,一条共同的主线是汤显祖在“至情”道路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括地志》是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张守节《史记正义》中引用《括地志》解释古地名处甚多,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文字讹误。本文考察了张守节《正义》所引《括地志》的部分内容,针对其中部分讹误和疏漏,作了订正与补充,成札记十九则。  相似文献   

4.
《霍小玉传》是唐传奇中脍炙人口的杰作,然学界对于其真实性、写作年代、主旨等长期聚讼不休,作品有很大程度的真实性;其主旨不能过分拔高,对门阀制度的控诉,并非小说的主旨,实际上集中在鞭挞李益的负心、同情霍小玉的不幸,即"始乱终弃",这也是古代小说常见的传统主题模式;而故事同时反映了晚唐时期门阀意识的淡薄,和唐前、中期强烈的门阀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学界向来有一个"共识",即认为西方小说和戏剧以悲剧见长,而中国则无真正的悲剧作品。这是误识,其实《霍小玉传》正是一部深刻的、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霍小玉传》和《莺莺传》是唐传奇中两篇独放异彩的作品,巨大的悲剧力量、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它们千百年来广受赞誉。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两篇作品中写了大量与社会舆论有关的内容,这种情况在唐传奇中是比较少见的。本文结合唐代社会现实及价值评判标准,兼顾作者的具体创作背景,比较两部作品中的社会舆论,并对其合理与不合理之处进行分析,分"舆论的介入及其倾向"、"舆论呈现之不合理性"、"舆论倾向不同探源"三个部分进行探讨,力求从这个角度对作品做出比较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紫钗记》是汤显祖“临川四梦”的第一梦,是他传奇创作步入成熟期的开始,也是作者借戏曲创作弘扬其“至情”之论的先声。本文是《紫钗记》评注的一部分,从其对唐传奇《霍小玉传》的改编入手,着重探讨该戏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取得的成就,兼及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与局限。  相似文献   

7.
《诗经·卫风·氓》叙述了女主人公"我"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终遭遗弃的悲剧故事。作者的主观目的在于"情鉴",客观上塑造了痴情女子"我"的动人形象,并且构建了始乱终弃的悲剧模式。唐传奇名篇《莺莺传》和《霍小玉传》创造性地继承了这一悲剧模式,并加入了丰富的时代色彩,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霍小玉两位女性形象。《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传统题材"始乱终弃"的悲剧模式的先声。  相似文献   

8.
唐宋之际,传奇作者开始较多关注女性,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女性形象,女性由此进入传奇并成为主角。《霍小玉传》与《谭意歌记》分别是唐、宋传奇的优秀作品,从《霍小玉传》到《谭意歌记》足以见出埋没已久的女性主体意识在宋传奇中的逐渐复苏。本文从《霍小玉传》与《谭意歌记》的对比入手,分析女性主体意识在宋传奇中的呈现及其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紫钗记》在保留唐人传奇《霍小玉传》主要人物和情节的同时,再造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别开生面地演绎李益和霍小玉的爱情故事,提升了小说文本的艺术内涵。就其主人公塑造而言,霍小玉的身份因母亲加冕而成为光彩照人的大家闺秀,上演的是一见钟情、一往深情、无怨无恨的角色。男主人公李益也由小说中的负情薄幸郎,改写为多才至诚的君子,了却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紫钗记》别于唐人传奇故事原本,亦别于汤显祖自己早年本于传奇的剧作《紫箫记》,人物性格的全新大改造,改悲剧而为大团圆,盖汤氏“尚情”以至褒扬“至情”戏剧观之必然。惟其如是,方成其“临川四梦”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临川四梦”之一《南柯记》,源于唐传奇《南柯太守传》。这两部同题材的作品间,存在原型的传承与嬗变现象。从创作心理角度分析,蚁王和南柯等原型的传承,缘于汤显祖与李公佐二人寄托于纸上的相似心绪与情思;而公主与右相等原型的嬗变,则与历史语境的变化相关。朝代几经更迭后,汤显祖所处时代政治局势与社会观念皆与李公佐所处时代不同,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汤显祖的创作。除此以外,文本外部诸多条件也推动着原型的嬗变,如传播载体、传播方式、受众群体等,都是作者创作前考虑的要素,为适应传播上的需要,作者也会对原型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11.
在汤显祖不到30岁时,曾根据《霍小玉传》作《紫箫记》,但未成,十年之后,汤显祖在南京身居闲职,又作《紫钗记》。时隔十年的两部作品相比较,彰显了汤显祖的文学创作在审美原则、创作手段、艺术语言上所发生的重大转变,而《紫钗记》在他的戏剧创作史上也成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相似文献   

12.
在唐代"会真"类传奇中,《周秦行纪》最早将艳遇女主角设为帝王妃嫔,这是中唐传奇创作倾向的体现,也是社会政治批判意识的曲折表达,在其政治攻击意图无疾而终时,为该类故事的发展,以及社会政治批判意识的发泄打开了新的通道。在手段上,《周秦行纪》的撰写与谶纬神学观念有关,即对纷纷预言唐运将终的中晚唐政治局面的利用,这是李党实施政治阴谋的一贯手法。由于《周秦行纪》特殊的创作动机与角色设置,与一般的传奇作品不同,没有在后世形成积极的文学接受热潮。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继承和发展了志怪、传奇小说的文学传统。魏晋志怪与唐人传奇中有许多鬼神报恩的描写,其主人公的反抗精神、多具人情、报恩方式等对聊斋志异的鬼神报恩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蒲松龄因感慨世情之薄,在《聊斋志异》中创作了大量鬼神报恩的作品,塑造了一批重报恩、有情义的鬼神形象,赋予了他笔下的鬼神以美好的人性,并借此表达"异类有情,尚堪晤对"的深思,以此来喻世讽时,实现知己之托。  相似文献   

14.
北宋中后期的秦醇是喜欢撷取历史题材的重要传奇文作家,作有《赵飞燕别传》、《骊山记》、《温泉记》三篇作品。作者在《别传》序中用故弄狡狯的假托手法声称此传是根据“古文”《赵后别传》“补正编次”而成的,实际上它是作者参考旧题汉河东都尉伶玄子于撰,大约出于东汉至晋宋间无名氏之手的杂传小说《赵飞燕外传》(又题《赵后别传》)重新创作而成的,素材主要取自《外传》,也从《西京杂记》、《汉书·外戚传》汲取了一些素材。同时还吸收了《丽情集》本《长恨歌传》和《搜神记》中的有关记事和描写。《骊山记》也采取了同样的创作方法,一方面从《明皇杂录》、《开天传信记》、《安禄山事迹》、《次柳氏旧闻》、《津阳门诗注》、《定命录》等唐人书中择取素材,但又不拘泥古书而自行加工,一方面自为幻设,发挥想象进行虚构。所不同的是叙事结构,《骊山记》的叙事结构效法唐人陈鸿祖《东城老父传》和郑嵎《津阳门诗》,假托张俞和骊山田翁的对话,通过田翁对其祖上“言往事”的回忆来叙写明皇贵妃遗事。从北宋传奇创作的整体观察,秦醇的创作带有比较鲜明的特色,与乐史那种学者型作品的记实性资料性风格迥异,是应当予以基本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巧团圆》是传奇中最具戏剧性的篇目,是李渔求新求异思想的代表作品。在李渔的创作中多次出现对同一故事题材进行两次创作的现象,本文结合李渔的戏曲理论分析其传奇作品《巧团圆》对其小说《生我楼》的重新创作。  相似文献   

16.
唐传奇是受史传文学影响很大的一种小说艺术,继承发展了史传文学的叙事特点,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新篇章。《霍小玉传》是唐传奇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以《霍小玉传》为例,分别从故事取材、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人物描写四个角度分析唐传奇中体现出的史传性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7.
《昭明文选》和《文心雕龙》都对文体加以分类,特别重视诗和赋两种文体。但它们是两部性质不同的书,对文学分类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文心雕龙》作为一部理论著作,重在研究和阐述各类文体的历史发展及创作特征;而《昭明文选》是一部文学作品的选本,重点在选出各类文体中最优秀的代表性作品。前者偏重于从文学理论方面去研究文体的类别,而后者则偏重于从文学创作角度区别不同文体。前者以理论为标准,不论作品好坏,只要有理论上的意义,就需要提出来讨论;后者以创作为标准,选出优秀作品,有些文类没有好作品,则可以不选。  相似文献   

18.
《紫钗记》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情节多取自于唐传奇小说《霍小玉传》,文章试通过对比《紫钗记》对唐传奇《霍小玉传》的继承与改造,对从中反映出的作者之思想倾向与创作意义作一些粗略的窥测。  相似文献   

19.
《里乘》是清末比较有代表性的笔记小说之一。作者许奉恩在创作动机、娱情审美、小说观念等方面皆有值得注意的特点。他因困顿辗转而揭露现实;力图达到劝惩效果,却始终无法摆脱作品的娱情审美特性,即传奇笔法的运用;对小说文体虽足够重视却仍显示出体例杂糅的现象,这些文学观一方面受到《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整个时代的文学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常被人称做集体创作型小说,根据它们各自的成书过程来看其共同点有四:这些小说都经过不同朝代的演化而最终成书;这三部小说的基本框架、人物都通过宋元时期的话本作品、戏剧作品确定的,它们可以说是小说的雏形;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不断积累、发展的;这些小说的创作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由此我们可以称其为集体创作型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