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其自我期望人的行为受思想的指引,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往中,教师的观念、期望、情绪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心理学家布罗菲和古德(J.E.Brophy&T.L.Good)发现教师如果对某些学生寄予特定的期望,那么教师会以不同的行为对待不同的学生,这种区别对待会改变学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如果这种对待一直持续下去,学生也没有任何方式改变或抵制这种对待,那么期待就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行为。这是因为在教师和学生这对互动主体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影响。当学生接受到老师传递的不同期待时,就会根据不同的期…  相似文献   

2.
教师如果喜欢某些学生,并对他们抱以期望。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学生常常如老师期望的那样有所进步;反之,教师如果漠视或讨厌某些学生,这些学生的成绩、品行往往会逐渐滑坡,进而破罐子破摔。这是因为教师对学生寄予期望,就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学生就会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老师,对待学习。对待自己的行为,产生不负重望的决心,而且教师对学生的优点及时、合理的肯定,还会增强学生学习好、表现好、做好学生的信心。相反,受教师冷淡或厌恶的学生,必然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和老师之间形成僵局,造成恶性循环,影响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教师期望是教师对学生当前与未来学业成绩和一般课堂行为的推断和预测,这种期望通过自我实现预言的方式干预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教师对高期望学生和低期望学生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并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了促使期望实现的行为,使学生的学业成就或行为等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该文对教师期望效应对学生表现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及主要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是指学生对待教师的一种心理倾向,它由学生对教师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学生对待教师的不同态度会对师生关系和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为,一方面,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会影  相似文献   

5.
运用转动主优势模型对小学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概括为3种模式,每种模式在其态度3维因素上均有不同表现:认知和情感、行为倾向和行为没有必然的联系,认知模糊也可以有积极的情感、积极的行为倾向和行为;认知明确,情感积极,行为倾向积极也会出现不积极的行为;存在对学生错误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和行为均消极的教师.因此,教师对待学生数学错误的态度还没有达到课标所倡导的水平:如果能够在数学教师组内形成研究错误的氛围,这种团体的力量也可以加速个体教师对待学生数学错误态度的转变;对教师的评价应从单一的分数评价转向多元化评价,唤起教师自身生长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6.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如果教师信任、喜欢、重视某个学生,这个学生因为感受到教师的正面期望,就会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如果教师对某个学生表现出厌恶、失望、轻视等情绪,这个学生因为感受到教师的负面期望而极容易造成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的后果。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于1968年进行的一项“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证明了教师期望、期待、热情关注等行为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及行为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效应,这就是所谓的“教师期望效应”。这种研究结果不能不给人以这样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7.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望效应,是指教师如果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积极期望,那么他会在自觉或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得到鼓励后,就会激发对教师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决心和信心,创造教学中的奇迹。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成为非凡的人,但能否成为天才,关键是教师能否像对待天才一样的爱他,期望他,教育他。积极的期望促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小学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在小学阶段,由于儿童年龄较小.自我意识较低,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来源于教师的评价。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于1968年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学生的行为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使教师以不同的行为区别对待学生,学生按教师的期望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并以教师的期望来评价和塑造自己。  相似文献   

9.
皮格马利翁效应,大家已有所闻。但这种效应是怎么产生的呢?一教师的初始期望教师接新班,可以从几个途径获得学生的有关信息。教师凭借直接和间接获得的信息,形成了对学生的不同知觉。它是教师初始期望形成的基础。这种知觉受社会心理效应的作用。1.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作用。教师与陌生学生初次交往得到的印象鲜明牢固,是教师初始期望形成的依据。2.晕轮效应,即光圈作用。一个人的某个行为或品格给人造成的知觉会扩展为对此人全貌的知觉。3.社会刻板。社会对某一对象持有一种固定的看法。上述社会心理效应在帮助教师认识学生方…  相似文献   

10.
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期望效应,只要对一个人产生积极的心理期望,那么他就会发展得更好.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教学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小学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擅长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将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更加热爱.对学生更是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是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班级中.会有不同数量的学困生。这些学困生不是智力的问题.也不是生理和心理问题.但是思想品质、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等方面出现暂时落后。对于这些学生.如果教师稍不重视.他们就会成为永远的落后者。但是教师如果留意观察.用心对待他们.找出造成他们暂时落后的原因及他们的个性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那么这些学生就会迎头赶上.甚至成为优秀的学生。但是.要想成功转化一名学困生,是极其困难的.  相似文献   

12.
一、教师对待学生问题行为的态度差异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学生的行为影响着教师。如同学生在被“教”的时候表现出主观能动性一样,教师在接受来自学生影响时也表现出主观能动性,他们会因个人的观念、个性、经验、需要等对来自学生的影响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反映,形成态度差异。尤其是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指影响身心健康、学习  相似文献   

13.
情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起着微妙的作用。师生间的情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不仅能调节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且也会制约学生的学习行为,形成教学效果上的差异。一、教师的期望值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并利用课堂提问、批改作业等方式,收集到某个学生的各种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产生对某个学生的初步印象,从而对学生产生某种期望,并将这种期望反馈于学生,促使学生形成对自己的期望,而产生一系列的学习行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抱以何种期望,是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直…  相似文献   

14.
教师对幼儿的期望,是指教师对幼儿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幼儿抱有不同性质的期望,会有意无意地以相应的态度和方式对幼儿施以影响,进而在幼儿身上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教师对幼儿抱有积极的期望,一段时间后幼儿真的会像教师所期望的那样进步了;但如果教师对幼儿抱有不良的消极期望,一段时间后幼儿学业成绩和品行则会渐渐变“坏”。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期望效应。期望效应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senthal,R.)在1968年和他的助手雅可朴森(Jacobson,L,R.)在加州旧金山市奥克学校(OakSchool)进行实验后…  相似文献   

15.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有效手段。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和成功的潜能.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人格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评价.进而对学生产生相应的期望。教师的期望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及行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促进学生增强自信心,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密切与教师的关系。而对学生的消极期望.可能使学生产生能力低下的感觉.在学习上放弃努力。白暴自弃.与教师的关系逐渐疏远。  相似文献   

16.
顾伟清 《江苏教育》2007,(19):37-38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根据工具性条件反射原理得出:如果动物的行为得到相应的奖赏。那么就会趋向该种行为;如果动物的行为得到相应的惩罚,那么就会逃避该种行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奖赏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通过惩罚抑制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使用奖赏强化,常被教育界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7.
二 不断给学生积极肯定的暗示;不断通过恰如其分的高期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用各种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众多的实践证明,每个学生都希望教师公平地对待学生,盼望得到教师的赏识,讨厌教师厚此薄彼,偏袒和不公。如果教师能把握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形成恰如其分的高期望,这种期望有  相似文献   

18.
在平时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讲解某个问题时,学生会提出一些不同的想法,与教师唱“反调”.这时,教师是不予理睬或搪塞过关,还是尊重学生、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下去?如果不给学生机会,则必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其创造性;如果顺其自然,那么这节课的教学计划就会被打乱,但是你却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是那么的难能可贵,他们的参与是多么的积极.下面就是本人与学生就一道解析几何题展开的探究,敬请斧正.  相似文献   

19.
袁功龙 《考试周刊》2010,(7):183-184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教师和学生构成了中学化学教学两个重要的方面,学生的学科情感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爱屋及乌”,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反之如果学生对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满意.或受到教师的漠不关心、过多的指责等,就会使学习情绪不佳.从而对教师产生讨厌、对抗的不良情感,继而老师一上课心里就烦,对教师所讲知识也烦,甚至产生种种不良情感,导致知识的传授过程滞沮,宛如向板结成一块的花盆中灌水,虽然上面满溢,可是实际渗透滋润不多。那么如何改变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相似文献   

20.
“期望”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和当前刺激而对学习未来事件的预料或预想。“期望效应”是指因期望作用于某一事件或活动,引起相应结果的变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出于父母期望、获取教师的信任、和同伴的交往等在学习上会对自己产生期望,教师也会对学生产生期望,希望学生出现符合社会和自己要求的各种变化.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做的“皮格马利翁”实验,则有力地说明教师的期望通过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变化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教师的期望能制约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这种期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