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史为林 《钓鱼》2008,(10):24-25
在《什么样的浮漂更灵敏(二)》中,我们用了大量的篇幅说(证)明了使用大体积浮漂的漂组体积大,因而水阻大;质量(惯性)大;所以受鱼力作用时运行的距离短,反应速度慢,表现迟钝。使用小体积浮漂的漂组体积小,水阻小,质量(惯性)小,受相同外力作用时运行的距离长,反应速度快,表现灵敏。从而得出小体积浮漂灵敏、大体积浮漂迟钝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一支浮漂,不管是何种材质,只要其体积相同,其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便相同;在水中悬浮时,其浮力所能承载的包括其自重在内的重量亦相同。我认为,减轻漂体自重,使其浮力能多点去承载悬浮时的配铅,是悬坠钓法的浮漂应具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同体积的浮漂,漂体自身的比重小些,自重轻些为好。下面所谈的漂体形状与浮漂的倬用功能.亦与这一问颢有关。  相似文献   

3.
史为林 《钓鱼》2008,(8):14-15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浮漂的话题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007年的《钓鱼》杂志发表了多篇关于浮漂话题的文章,在阅读了钓友的文章包括笔者自己的文章后,总感到对于浮漂和漂(钓)组灵敏与迟钝的分析和认识存在一些缺陷,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尤其是理论根据不足,有的文章说得很含糊,不能使阅读文章的钓友从根本上了解什么样的浮漂更灵敏,钓组在什么样的调、钓状态下更灵敏,使人无所适从。如钓友们普遍认为小钩细线轻坠小漂钓灵敏,  相似文献   

4.
文风 《钓鱼》2007,(10S):20-22
五、动态条件下浮漂灵敏度的分析 在静态条件下,量化分析的结果表明浮漂的灵敏度取决于浮漂本身,调几钓几并不改变浮漂的灵敏度,只是在各自的灵一纯点范围内表现出灵敏或迟钝。[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钓鱼》2007,(19)
五、动态条件下浮漂灵敏度的分析在静态条件下,量化分析的结果表明浮漂的灵敏度取决于浮漂本身,调几钓几并不改变浮漂的灵敏度,只是在各自的灵—钝点范围内表现出灵敏或迟钝。然而在实际垂钓中,存在着调4钓2比调5钓3灵敏(中鱼率高),调3钓2比  相似文献   

6.
台湾钓法(悬锤底钓法)浮漂调整的正确与否是垂钓成败的关键。造成浮漂灵敏与迟钝的主要原因是由钓饵对水底的压力大小决定的。 众所周知,垂钓中钓的目数越少越灵敏。请看图1。F漂4是调四日时坠的重力(以下同)。F漂4=G坠4①  相似文献   

7.
漂尾的粗细直接关系到浮漂的灵敏和醒目程度,而灵敏和醒目一直是两难全的。一般说。漂尾细灵敏度高,但观漂吃力;漂尾粗灵敏度低,但动态醒目。干国通和叶之恒两位钓友潜心钻研,琢磨出了一种新型浮漂——箭尾漂,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难题。这种浮漂由于漂尾如弓箭的箭尾,故称箭尾漂。它既灵敏又醒目,特别适合老年和视力较差的钓友使用。  相似文献   

8.
台钓(这里指塘钓)主要特点之一是:鱼咬钩时,浮漂反应灵敏。究其原因,除了使用的钓线比较软和细以外,主要是由于台漂构造比较合理,垂钓的人既重视选漂,又讲究调漂,使钩、坠、饵与浮漂的匹配尽量调整得当。为了取得适当的灵敏度,选漂和调漂是缺一不可的,有了灵敏度高的浮漂,不等于垂钓时反应就灵敏,还要看调漂好坏,调得不好,好的浮漂反应也会不灵敏。 一、台漂构造特点  相似文献   

9.
漂尾的粗细直接关系到浮漂的灵敏和醒目程度,而灵敏和醒目一直是两难全的。一般说,漂尾细灵敏度高,但观漂吃力;漂尾粗灵敏度低,但动态醒目。 干国通和叶之恒两位的友潜心钻研,琢磨出了一种新型浮漂——箭尾漂,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难题。这种浮漂由于漂尾如弓箭的箭尾,故称箭尾漂。它既灵敏又醒目,特别适合老年和视力较差的钓友使用——编者 一、材料和工具 1.漂身稍粗的木质立漂1支。 2.废底片1段,长度10厘米以上。 3.绿色、黄色、黑色油漆少量。最好是荧光漆。 4.502胶、强力万能胶或树脂胶。 5.直尺、刀片、钳子…  相似文献   

10.
配漂与选漂     
北京钓友吉利问:怎样根据不同的钓场和不同的鱼来选用浮漂?选用浮漂时与季节有无关系? 使用手竿垂钓,应根据不同的钓场——如流水静水、水深水浅等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浮漂。垂钓时也应讲究钓什么鱼配置什么钓具,其中也包括浮漂在内。就是在不同的季节,用漂也要有所区别。下面就配漂和选漂等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供参考。 配漂。这里所说的配漂,就是在垂钓时选用什么样的浮漂。 流水与静水的区别 钓静水漂子讲究精巧灵敏,而钓流水时由于水有很大的推动力,所以就要加大浮漂的浮力。这就要根据水的流速,配相应的浮漂,不能用一…  相似文献   

11.
立漂,以其反应鱼汛灵敏清晰而深受广大钓友的喜爱。但是,立漂在使用中存在着一个重要问题,被许多钓友所忽视。一支立漂,从下至上分为插杆、漂身、视标三个部分。由于制作工艺和选用材料的不同,每支漂或多或少都在视标上存在着一段显示盲区。这段盲区对反应鱼讯影响很大。买到一支漂后,如何判断这支漂的显示盲区有多大呢?首先在插杆上卷上一段铅皮后放入水中,适当增减铅皮,使浮漂的视标露出水面一半左右。当漂稳定后,轻提或下压浮漂几目可以发现,松手后浮漂不返回到原来露出水面的目数,而在另一目数处稳定下来。也就是说,与铅皮…  相似文献   

12.
在《也谈台漂的灵敏与迟钝》一文中(见《中国钓鱼》1996年第一期),我们曾分析过台钓钓饵对水底的压力大小与台漂是否灵敏没有关系。施钓中,我们可以根据水底鱼情不同,使用大小不同的钓饵。在水底没有大鱼的时候,钓饵重量可以轻一些,体积可以小一些,水底如可能有大鱼,钓饵的重量与体积可以稍大一些。在钓饵的重量与体积发生较大变化的时候,我们应注意考虑钓组结构中是否出现盲区。现将台钓钓具组合中可能出现的盲区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徐锐 《钓鱼》2012,(19):32
一、钓具选择的技巧刚入秋时,天气还是很热,鱼多在深水里活动,此时宜选用海竿垂钓深水的鱼,尤其适宜在水库、湖泊中垂钓;晚秋则宜选用手竿,竿长5.4~6.3米为佳,线长3~4米为宜。浮漂要求轻、灵、流线形。现在常用的浮漂种类很多,形状也多种多样,长短各异。选用浮漂时要根据个人的习惯、钓时、天气、环境而定。秋天垂钓的漂可用小漂、轻漂、蜈蚣漂、带有小弧度的流线形塑料漂或木漂为好。漂坠组合必须配比适当,才能灵敏。漂、坠的比重应等于或接近于  相似文献   

14.
随着竞技钓的迅速推广和普及,调漂已成为广大钓鱼爱好者探讨、研究、争论的焦点。特别是实际垂钓中的调漂,显得尤为突出。 “垂直归零”的调漂方法是:双钩半水挂饵,根据所钓鱼种不同,确定鱼饵大小和浮漂的号数,用加减铅皮的办法使浮漂下沉与水平齐,使钓组的重力与浮漂的浮力相等,然后即开始垂钓。一般采用钓两饵的方法。称这种方法为“垂直归零”  相似文献   

15.
七星立漂     
七.星立漂克服了传统立漂漂目细、看不清楚的缺点,把漂豆均匀地排在漂目上,而且颜色都不一样,十分醒目。在矶钓过程中,即使浮漂离人很远,也能很清楚地观察到浮漂微小的动作。七星立漂漂身采用巴尔杉木材质,浮力大,而且浮漂的每个号都与配重铅号相符,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相似文献   

16.
《钓鱼》2007,(24)
都说:"浮漂是钓鱼人的眼睛",这话一点也不错。但在现实的垂钓过程中,要将浮漂调至最佳灵敏的信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调漂的过程中包含着很深的奥妙。  相似文献   

17.
杨毅 《钓鱼》2009,(19):22-23
河道中“台钓”浮漂的选择,河道区别于池钓的最大特征,就是有流水的存在。浮漂的选择上一般都是以中长漂身的10—13目长硬尾、长碳脚浮漂为主。在一些小鱼特别多的场合,预备一只三等分造型的软尾漂也是可以的。若是在河道的支流,封闭的闸口等处垂钓,由于没有水流的关系,也大可参照自己平时池钓的喜好选择和调整浮漂。流水中的浮漂不宜调的过于灵敏,较低的目差,甚至是调几目钓几目都是可行的。原因是野河中的鱼类基本上都是生口色,即便因为天气或是水情等原因,遇到轻口的鱼讯时,浮漂正常的调钓信号巾,会很清晰,这是与池钓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调漂,是学习台钓中看似简单实则很有学问的环节。可以说,一支漂子调整得灵敏与否,直接影响着上鱼的速度。 一支漂子,到底怎样调整才算是灵敏和精确呢?它在调整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又该怎样去克服这些影响呢?我们还是听听高手们是怎么说的吧。 “大家都知道‘调四目钓二目’是台钓中最常用的调漂方法。但事实上,由于水质,鱼饵、渔线及浮漂本身质地等多种因素都对钓组的灵敏度有所影响,因此上,一味机械地运用‘调四目钓二目’,是不容易使浮漂正确且灵敏地反映吃鱼吃饵动态的,这势必将影响上鱼的速度。“广州的著名钓手吕宏一开口就把问题引向了  相似文献   

19.
张仲斌 《钓鱼》2008,(19):44-45
能够影响或左右池塘鲫鱼“咬钩灵、钝”(鲫鱼吸钩通常也称咬钩,咬钩的频率、快慢在浮漂上以漂讯的形式通知钓鱼者,漂讯多或密称为灵敏,反之则称为迟钝)的因素颇多,而小小钓饵是诸因素中重要的一条,因为钓鱼人的钓组,  相似文献   

20.
范宁 《钓鱼》2012,(22):18-19
怎样选购、收藏保养浮漂选购浮漂的三步曲一、外观检查购买浮漂时,第一步就是目检。方法是:将浮漂拿在手中,漂颈位置架在另一只手的拇指、食指间,边转动边检查漂身左右是否对称、漂尖与漂脚是否构成一条直线等。如果出现漂肩高低、宽窄不对称、漂身左右明显不等以及漂尖插入漂身的位置不同心等,则证明这支浮漂不是支做工精细的优质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