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谢精忠 《今传媒》2016,(12):61-63
互联网给民粹主义提供了一个新的栖息地,网民公共事件的社会参与更加平民化和草根化,导致网络民粹主义倾向时常出现于当下的网络公共事件中.本文通过对近十年(2007~2016)有关网络民粹主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得知:研究主要集中时间在2011年后且成果数量呈上升趋势,学科归属集中在新闻传播学和政治与社会学;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与特征、网络民粹主义的基本表现与脉络、网络民粹主义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网络民粹主义的规避与治理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网络事件中,言论关注的焦点以及立场倾向发生转向的依据是事件双方当事人的社会身份,这个过程显示了鲜明的对精英阶层的反对与排斥和对底层的崇尚,具有明显的民粹主义思想。民粹主义在当下网络中的存在与表达有自身的特征,其产生的背景是社会转型期国内社会矛盾在网络空间的激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聚焦于社会事件中民粹主义在网络中的传播形态,即用民粹主义的话语来对抗和消解专业主义话语的权威。从本质上讲,民粹主义的话语是民众的政治实践,起到了社会动员的作用,对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希熙 《今传媒》2020,28(5):59-61
如今,网络中的民粹主义言论屡见不鲜,在一些网络公共事件中还呈现极端化倾向,对舆论造成负面影响并导致事件非理性发展。探析网络民粹主义,应当考虑到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心理动因,并反思网络技术本身在言论思想繁杂的时代,如何来有效地加强正面引导及监管,发挥舆论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公民社会的崛起,网络舆论中也表现出了民粹主义倾向,集中表现为网络民族民粹主义、以舆论监督为代表的网络政治民粹主义与娱乐主义结合形成的网络文化民粹主义三种形态。民粹主义既有遏制权威和精英,关怀弱势群体的积极功能;同时,民粹主义自身的非理性、狂热性又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6.
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一直存在于各种意识形态的国家当中。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民粹主义逐渐登上网络平台并迅速发展成为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一方面,网络民粹主义成为了社会弱势群体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利器,另一方面,网络民粹主义的极端化和无序化严重影响了网络环境和社会的有序发展,因此,正确的审视网络民粹主义行为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叶金品 《新闻世界》2013,(5):161-162
民粹主义思潮在当今的媒体中盛行,这与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有关,更有其社会根源——社会平民阶层对精英阶层的刻板印象和对抗心理。本文以网络事件为例,分析"平民"和"精英"这对相对的符号在现今社会的解读,和媒体言论的极端平民化倾向,从中发现民粹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但在这些热点事件中网络舆论大部分呈现"一边倒"的趋势,情绪性和宣泄性言论愈来愈多。民粹主义在网络舆论中出现抬头的现象。民粹主义发端于19世纪后期,却因互联网得以发展,因为互联网不仅给予每个公民表达的平台,也因其匿名性使网络言论被认为有"绝对自由"的可能。何为民粹主义?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相似文献   

9.
民粹主义思潮的流行构成了当今互联网独特的景观,当下网络民粹主义源于中国断裂的社会结构,也与网民的构成有很大关联.新媒体技术助长了网络民粹主义的蔓延.网络民粹主义对于表达民意、监督权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绝对不能把民粹主义的所作所为等同于“广大群众”的意愿.我们需要通过合理引导网络信息,标本兼治,方能使日渐严峻的网络民粹主义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7):52-58
本研究通过2002-2015年间191个"网络民粹事件"的媒介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测量了不同的情感动员策略使用与效果,发现了情感动员策略与行为结果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悲伤情绪与"网络民粹主义事件"中出现正面行为的趋势一致,愤怒情绪与出现负面行为结果的趋势一致。191个典型案例中,出现正面行为后果的次数多于负面的行为后果,这说明对于"网络民粹主义事件"的研判,需要我们区别对待、差异化管理,从而避免转化为危害更大的冲突性事件。  相似文献   

11.
在一些公共热点问题上,主流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彼此割裂、相互对峙已成为当下中国舆论生态的典型图景。其中,网络民粹主义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离间因素,它严重割裂和消解了公共舆论和社会共识。本文以"东莞扫黄风暴"为例,考察公共热点事件中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实践,探求主流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融合及同构路径,为实现社会舆论的和谐有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民粹主义的影响下,在网络平台上出现了网络民粹主义行为。网络民粹主义行为主要表现在造谣、传谣等方面并逐渐演化成"仇富"、"仇商"、敌视精英等不健康的社会心理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民粹主义的话语引导,通过建立健全民主法治,规范网民的自身行为,净化网络环境以求网络言论及民意的正确表达,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促进网络环境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今,很多人都认为“民粹主义”一词是负面而消极的,殊不知它其实隶属于中性词语的范畴.虽然有时它会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但其本质并不恶劣,只是依托舆论而产生的主张与看法而已.然而一旦民粹主义不受调控、肆意泛滥,则往往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破坏,尤其是在网络传播中,舆论的范围很难控制,最终有可能在社会上形成谣言与恐慌,所以,网络中的民粹主义必须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Web2.0时代“草根传播”的民粹主义倾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事件引发网民舆论监督热情高涨的同时,也鼓舞了网民对抗主流文化与权力话语的意识。当前,体现为好事者文化的民粹主义受到许多人的追捧,成为一种网络传播潮流。本文认为,网络草根传播的民粹化导致了传播的非理性,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不公正引发的文化政治对抗心理,而根本的心理根源则是力比多释放带来的。这种网络传播文化可能导致传媒文化的低质化。当前我国网络文化中的这种倾向应当引起必要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甄佳佳 《青年记者》2017,(30):44-45
互联网已成为当今中国最大的舆论场,庞大的网民群体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了各种思潮的滋生地.以平民化、反精英和非理性为主要表征的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在一些网络舆情和突发事件中逐渐发酵,已经严重干扰了相关事件的正常走向,成为影响网络生态的重要变量.探索网络民粹主义的媒介治理,不仅有助于遏制网络空间中的各种非理性言论和网络谣言,而且对新形势下净化网络生态、建设网络强国大有现实裨益.  相似文献   

16.
苏杰 《采.写.编》2017,(2):120-120
民粹主义普遍被认为起源于19世纪的俄美,之后民粹主义就一直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网络民粹主义作为一把双刃剑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必须重视网络民粹主义并积极治理。  相似文献   

17.
以大众的名义——当前大众传媒的文化民粹主义倾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玮 《新闻大学》2006,(3):94-101
本文以2005、2006年的重要文化事件为对象,分析了当前大众传媒话语和行动中的文化民粹主义倾向。指出:这种倾向有双重意义,既是引领民主的先声,也是戕害民主的利器。这是文化民粹主义本身以及当前中国社会的多重因素造就的复杂局面。  相似文献   

18.
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在互联网时代的延伸和发展,它给予了社会底层草根民众一个表达发声的平台.一方面,网络民粹主义的兴起有利于普通民众维护自己的权益,表达自己的意愿;另一方面,网络民粹主义也是网络舆论暴力滋生的温床.探讨在网络舆论的乱象中引导公民理性构建的方法,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网络民意表达已成为推进改革纵深发展、提升政治文明的主要推力。同时,网络的多元表达尤其是包含其中的民粹主义思潮引起了学界高度的警惕甚至过分的紧张。本文以为,网络民意表达中显现出的民粹主义倾向完全是转型期社会危机的正常反映。故无须放大草根传播中的某些负面因素,应该倍加珍惜网络创造的繁荣的言论空间并以此为契机来改善整个媒介生态。  相似文献   

20.
网络小说中,作者通过渲染民粹主义思想和塑造民粹主义人物形象或直接或间接地迎合读者的民粹主义倾向和立场。网络小说中的民粹主义倾向,具体体现为讴歌乡土与乡民、敌视工业文明、弃新从旧等等。民粹主义思潮具有反思社会发展的镜面意蕴,但鉴于其乌托邦的实质和极端化倾向,亦可能撕裂社会关系、破坏社会稳定和秩序。本文将网络小说及其读者群视为一个特殊的互联网部落,并从背景、表现和影响等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小说中的民粹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