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采用GC-MS-DS联用技术分析福建产大叶石龙尾叶精油的化学成分,同时运用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体系、羟基自由基体系及抗脂质体过氧化体系体外评价该精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从49个峰中检识出该精油的45种化学成分,含量占精油总量的99.65%,主要为萜类化合物(72.20%)与芳香族化合物(22.99%),具有胡椒酚甲醚(17.75%)、[1S-(1α,7α,8aβ)]-1,2,3,5,6,7,8,8a-八氢-1,4-二甲基-7-(1-甲基乙烯基)-甘菊环(13.24%)、石竹烯(11.29%)、Z,Z,Z-1,5,9,9-四甲基-1,4,7-环十一碳三烯(10.92%)、桉油素(6.78%)等主要成分;抗氧化活性检测出该精油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能力,此两种自由基50%清除率所需的样液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29.980、.69 mg/mL,在50 mg/mL浓度时对卵磷脂脂质体过氧化的抑制率也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2.
采用CO2超临界萃取法(SFE-CO2)提取紫花地丁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紫花地丁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共分离出了23种化学成分,主要为十四烷(17.628%),肉豆蔻酸(12.654%),植物醇(11.909%),甲酯-9,12,15-十八碳三烯酸(10.954%),邻苯二甲酸二丁酯(6.440%),1,19-二十烷二烯(6.439%)等.首次定量地测定了紫花地丁挥发油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挥发油对供试菌种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蒸气蒸馏方法提取金莲花精油,研究金莲花精油的抗氧化活性.以抗坏血酸(VC)为阳性对照,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精油对羟基自由基(·O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结果显示,金莲花精油对·OH和DPPH·有一定的清除率能力,说明金莲花精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试图证明湖北产牛至不同部位所得精油存在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性的差异,并为开发牛至药材新的药用部位提供实验依据及参考。创新点:首次对湖北产牛至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进行了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地下部分"同样是有效的药用部位。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牛至不同部位(花-叶、茎、根)所得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与分析(附表1),同时结合二苯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实验和铁氰化钾总还原能力实验考察了各部位精油的抗氧化性(图1、图2和表1),为牛至精油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进行了新的尝试。结论:湖北产牛至药材的"地下部分"(根)与"地上部分"(花-叶)的精油具有类似的抗氧化作用,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牛至精油在作为抗氧剂使用时,"地下部分"(根)不应被忽略,而应适当保留或开发。  相似文献   

5.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黔产干姜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采用纸片法研究干姜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并用试管法测定了最低抑菌浓度.从超临界提取的黔产干姜挥发油中共分离鉴定出41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α-姜烯(45.52%),β-倍半水芹烯(15.55%),α-法呢烯(9.79%),β-甜没药烯(6.21%),A-姜黄烯(5.01%),姜酮(3.13%);干姜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抑制作用,经测定最低抑菌浓度均为250μL/L.  相似文献   

6.
分别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和乙醚超声萃取法提取皇帝柑果皮挥发油,并比较两种提取方法得到的皇帝柑果皮挥发油成分上的差异.结果显示,采用超临界CO_2法提取的挥发油得率为0.75%,被鉴定的成分有28种, D-柠檬烯含量为45.24%;乙醚超声法提取的挥发油得率为0.69%,被鉴定的成分有24种, D-柠檬烯含量为37.73%.两种提取方法所得的皇帝柑果皮挥发油既有相同成分也有不同成分,但含量上存在较明显的区别.超临界CO_2萃取法较乙醚超声萃取法挥发油的出油率更高,鉴别出的成分更全面,有效成分含量也更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滤纸片法对薄荷不同温度下的浸提液和精油的抗菌活性进行定性、定量测定.结果表明,薄荷对供试菌株均有抑制效果,精油的抑菌活性最强.薄荷精油对三种试验菌株的抑菌性: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三株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60.0μL/mL、30μL/mL和20μL/mL.  相似文献   

8.
以赣南脐橙果皮为原料,建立连续提取精油、果胶、橙皮苷的工艺流程,并对其主要成分进行GC-MS分析和结构鉴定,研究结果表明:精油提取率(以干重计)为2.00%,果胶提取率2.70%,橙皮苷提取率2.25%.精油的主要成分有萜类、柠檬烯类、脂类、β-蒎烯、芳樟醇等23种.  相似文献   

9.
目的:快速分析迷迭香精油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对责州迷迭香精油样品成分生产的5个样品进行研究.结果:分别鉴定出28种化学成分,皆占迷迭香精油总成分的99.12%,99.22%,91.80%,99.19%,98.8%.结论:迷迭香精油主要化学成分是α-蒎烯、莰烯、β-蒎烯、按油精、(-)-樟脑、龙脑等组分.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柿叶挥发油,并用滤纸片法研究柿叶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和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表明,柿叶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较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3.13μL/mL、3.13μL/mL和25.00μL/mL.柿叶挥发油较好的抗微生物活性表明它可能是一种较好的临床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橙皮中的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挥发油的组成成分。结果表明,橙皮中挥发油橙香味浓郁,其主要成分为柠檬烯,气相色谱中的保留时间为6.72 min ,含量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黄瑞香干燥叶片挥发油进行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黄瑞香干燥叶片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和鉴定,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68个峰,并确认了这68种化合物,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99.51%.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化学成分主要为:3-己烯-1-醇、顺式-α,α,5-三甲基-5-四氢呋喃-2甲醇、天然壬醛、十六烷、二噻吩乙酸,3-三癸酯、柏木脑、2-乙氧基丁烷、β-紫罗酮、1-乙氧基丙烷、苯乙醛、6,10-二甲基-5,9-十一双烯-2-酮、十五烷、(2R,3R)-(-)2,3-丁二醇、杜松烯、六氢合金欢丙酮、(E)-呋喃基芳樟醇氧化物,以上十六种化合物占其挥发油总量的66.78%.利用滤纸片扩散法研究山胡椒挥发油对7种常见食源性污染菌的抑菌作用,并探讨加热处理对水蒸汽蒸馏法所得挥发油抑菌活性的影响.实验表明,所得挥发油对6种污染菌都有抑制作用,而且加热处理对水蒸汽蒸馏法所得黄瑞香干燥叶片挥发油的抑菌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对6个夏橙(Citrus sinensis(L.)Osbeck cv.Valencia)品系果实成熟期内的香气成分进行动态分析测定.结果表明,Olinda和Delta中酯类物质总含量相对较高,分别占1.88%和2.22%,且6月下旬香气物质丰富;Rhode Red和Campbell中醇类物质总含量相对较高,分别在6月下旬占10.25%和4月下旬占7.78%,此时期香气物质丰富;6月中旬Frost中醛类物质总含量相对较高达15.56%,但4月下旬香气物质最丰富;5月中旬Cutter中香气物质最丰富,总萜类物质相对含量占92.12%.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毕拨挥发油化学成分,在毕拨挥发油化学成分中,共分离出115个成分,鉴定出其中的81个成分,已鉴定成分占总挥发油成分峰面积的97.83%;主要为萜烯类及其含氧衍生物等化合物,含量较高的成分是α-律草烯(4.44%)、α-姜黄烯(4.94%)、大根香叶烯-d(5.67%)、十五烷(12.30%)、β-没药烯(6.20%)、十七(碳)-8-烯(6.66%)、8-十七(碳)烯(9.29%)、十七烷(9.07%)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不同品种的陈皮挥发油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皮中挥发油含量作为陈皮质量控制指标之一,收集不同品种来源的陈皮(橘子、茶枝柑、大红袍、温州蜜橘、福橘),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其挥发油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陈皮挥发油含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温州蜜橘、福橘、茶枝柑、大红袍、橘子;通过对五种不同品种陈皮挥发油含量差异的对比研究,温州蜜橘挥发油含量最高,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临床需要区别应用,并为陈皮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红车轴草种子中的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和鉴定脂溶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同时运用N,N-二苯基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法和β-胡萝卜素漂白法对红车轴草种子脂溶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GC-MS法研究分析表明,红车轴草种子中共分离鉴定出6种脂溶性成分,包括亚油酸(29.64%)、(Z)-6-十八烯酸(14.60%)、棕榈酸(5.91%)、硬脂酸(3.24%)、三十烷酸(0.49%)和草酸葵基-丙基酯(0.17%).抗氧化活性分析表明,红车轴草种子脂溶性成分对DPPH的自由基清除率IC50为17.97 mg/mL,0.04和0.08 mg/mL的β-胡萝卜素漂白法的抗氧化速率分别为29.9%和32.1%,均显著低于阳性对照BHT(96%),说明红车轴草种子脂溶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较低.以上结果将对提取红车轴草种子脂溶性成分分析、提取分离和综合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花椒挥发油与其主要成分经皮促透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比较花椒挥发油与其主要成分作为经皮促透剂的皮肤细胞毒性,对系列不同油水分配系数药物促透作用特征及其作用机制。 创新要点:选择系列不同油水分配系数中药活性成分简化并表征中药制剂中复杂有效成分,对比研究花椒挥发油与其主要成分的经皮促透作用特征差异。 研究方法:利用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aCaT)和真皮成纤维细胞(CCC-.ESF-1)测定其皮肤细胞毒性,选择系列不同油水分配系数中药活性成分作为模型药物测定花椒挥发油与其主要成分的经皮促透作用特征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研究其促透作用机制。 重要结论:花椒挥发油相对于其单一组成成分具有更好的经皮促透效果。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黄山贡菊挥发油化学成分,并以金属离子螯合作用和亚硝酸钠、ABTS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评价黄山贡菊挥发油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从黄山贡菊挥发油中鉴定86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0.05%,化学成分以单萜、倍半萜及其衍生物为主.20%挥发油对金属离子有明显螯合作用,螯合效果优于0.1 mg/mLE DTA;对亚硝酸钠、ABTS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清除效果分别优于1mg/mLBHT和0.1 mg/mLVC.黄山贡菊挥发油含有多种有应用价值的化学成分,具有较好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