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冷战后,随着国际战略形势的巨大转变,中美两国战略利益、两国战略性质也相应发生改变,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复杂多变的波动时期。而对于现实国家利益的追求始终是主导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原因。中美两国在安全领域、经济领域、台湾问题及人权问题方面既有共同利益又存在巨大分歧,因此中美关系始终在冲突与合作中摇摆,但两国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合作仍是中美关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经历曲折发展,但总体保持稳定。中美之间战略上的互不信任、在台湾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和美国“推进民主”对中国的影响都是中美关系长期发展的制约因素。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两国在重大战略和经贸领域又有许多共同利益,需要相互支持与合作。从短期看,中美关系可以保持稳定趋势,全面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从长期看,中美关系的发展取决于双方的战略和政策选择,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人权问题一直是制约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化传统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中美两国在人权观念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而这正是我们在探索中美人权问题产生时必须予以深刻分析和把握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改变,美国的亚太战略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使其对华政策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经历了一个由以遏制为主接触为辅向下接触为主遏制为辅助的过程。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美国对中国战略地位认识的变化及美国国内不同利益集团在对华政策上的竞争和力量消长。美国对华政策上的两面性特点成为影响冷战后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美贸易战迟迟未果而日益激烈,2018年10月4日彭斯演讲被视为美国的"经济铁幕",中美"新冷战"论调再起。若以美苏冷战为依据则两国无论是在实力对比、主观意愿或竞争领域方面都不构成"新冷战",但中美竞争已经超越单纯贸易竞争而上升为战略竞争,两国的"冷战"因素不断扩大,这对中美关系发展是一种警示。中国作为博弈被动方应做好长期应战准备,维护本国的合法权益,在与美国讨价还价中获得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美国:一个是正在腾飞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是发达的资本主义超级大国.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一直是影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重要因素。两国有长达22年的对抗时期,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国地位更加突出。今天,中美之间仍然有不少影响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障碍,美国对中国采取什么政策,以及中美关系变化的趋向,必然成为当今世界令人瞩目的大事。笔者试图对中美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作粗浅分析,提出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7.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与中国结成战时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对日作战.但由于两国的战略目标、国家利益、文化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中美两国的抗战合作并非一帆风顺,产生了许多分歧与矛盾,对战时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认真分析双方产生这些分歧与矛盾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8.
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其中国内政治因素对两国关系的影响极为突出和复杂。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国国内政治因素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性质作一初探,进而认为应加强中美间对话和协调,避免双边关系恶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祖国统一原本是海峡两岸中国人民的内部事务,但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势力的干涉,台湾问题日益复杂化,冷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必然引起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作为美国全球战略尤其是东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台关系不仅没有因冷战的结束而下降,反而不断得到提升,成为影响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晴雨表”。美国之所以在冷战后不断加大对台湾问题的介入力度,根本原因之一是台湾作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牌”,在冷战后美国对华关系中有着深刻的地缘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97年和1998年中美两国首脑的成功互访是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此中美关系进人了一个新阶段。今年4月6日至14日朱基总理对美国进行的正式访问,是首脑互访之后中美关系的又一重大事件,对维护和推动近两年以来中美关系发展所出现的积极势头具有关键的意义。朱总理此次访美是在中美关系再一次遇到麻烦的情况下进行的,按照朱总理本人在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话说就是“在美国出现了一股反对中国的潮流”。这与去年6月克林顿成功访华后两国不少人士对中美关系发展所抱的乐观估计相比,的确存在着不小的反差。那么,…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是两次发生在东亚地域以朝鲜为圆心的战争。中国两次都是以援助朝鲜的战略方式卷入战争,并成为战争中一方的主力,其对手主要是以日本为基地的日军或美军。甲午战争,中国以强敌弱而惨败沉沦;抗美援朝,中国以至弱对至强而能克敌复兴。强败弱胜的不同结局,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对朝鲜、日本、俄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及其相互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日菲关系正常化的多种因素中,美国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美国占领之下的日本和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的菲律宾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美国希望二者尽快建交以稳固亚太防卫体系;战争赔偿问题为日菲交涉提供契机,美国积极从中展开斡旋,在鼓励菲律宾的同时亦对日本施压,推动日菲关系实现正常化。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战争过去60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在东亚,互不信任的局面正在再度形成。2004年以来,中日之间不和谐的阴影正在扩散。历史问题方面,日本政要接连参拜靖国神社,通过右翼历史教科书,驳回战争受害者要求谢罪和赔偿的请求。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日益强硬,东海油气田成为中日之间新的争议点。日本甚至公开宣布以中国为假想敌。总之,展望中日关系前景,无法乐观;处理不好,“政冷经热”会逐渐走向“政冷经冷”,甚至走向局部冷战。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冷战对峙向合作对话的转化.越来越呈现出了“本质对立”与“发展合作”同时并存的发展态势。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价值目标和运行机制的不同使之对立与生俱来;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发展的跳跃性,社会主义首先诞生于经济文化较落后国家,无论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还是在社会发展的完善程度上都还比较落后,社会主义要取得最终优势还必须大力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再一方面,在全球化时代,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发展合作”将成为两制关系的一种理性的选择,并且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进程将在“对立”与“合作”的博弈中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的中印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基于以“对抗思维”“零和博弈”为主要内容的旧地缘政治观来看待两国关系,显然已不符合两国关系的事实。全球化时代,合作的理念开始更多地注入到地缘政治学中,形成了新地缘政治学。新地缘政治学的理念运用到新世纪中印两国关系中,显然更能得到准确表述,符合未来中印关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冷战期间,美苏两极对抗与缓和决定着世界格局的演变方向。但是在两大阵营对峙的大背景下,学者们认为还存在着美苏中三角关系-世界上最重要的大三角关系,因而它成成为国内外学者冷战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三角关系为研究冷战时期的美苏中大国关系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局势经历了数次危机与缓和,至今没有形成有效的安全机制。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困境的实质是美国东北亚联盟(美韩和美日两个双边联盟)导致的"联盟引导型安全困境"。在这种安全困境中,美国和其盟国既不能冒着破坏联盟的危险和朝鲜进行双边谈判以缓和关系或签订和平协议,又不能过度激怒朝鲜,使自己陷入一场不必要的战争。因此,保持中间路线——非战非和的现状是美国东北亚联盟的唯一的选择。只有打破目前美国东北亚联盟关系或者改变东北亚的安全格局才能实现东北亚安全。  相似文献   

18.
1999年4月24日,北约成员国华盛顿首脑会议正式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北约新战略概念.这是一份充分体现了美国在21世纪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的文件,其核心就是美国企图推动北约从欧洲走向全球,由“欧洲警察“变成“世界警察“.它标志着北约冷战后过渡时期的结束,体现了该组织根本性质的变化,即北约已由冷战时期基本上是防御性和地区性的军事集团,转变为扩张性的并带有全球性的军事政治集团.这一发展,势将加强美国在北约的领导地位,强化美国在全球的霸权态势,导致国际局势新的动荡和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