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卫星星图中恒星像点质心定位是星敏感器定姿的基础。质心提取的精度将直接影响到星敏感器定姿的精度。本文首先介绍和分析当前常用的几种星像点质心提取算法,如灰度加权法、高斯积分法、高斯细分法、高斯曲面解析法等。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首颗民用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卫星APS星敏感器下传的星图,对比各种算法星象点质心提取精度。试验以恒星星对角距为准确参考来评价星像点质心提取精度,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灰度加权法,高斯细分法(3×3窗口)和高斯曲面解析法(3×3窗口)的结果更优,所得到的角距误差平均值分别为-3.92″、-3.77″,标准差分别为16.80、16.96″。  相似文献   

2.
2012年1月9日发射的我国首颗民用立体测图卫星“资源三号”是我国自主设计、研制和处理的精度最高的卫星。该卫星充分继承了我国资源卫星系列的平台技术,装载前后下视3台全色相机(下视相机分辨率2.1米,前后视相机分辨率3.5米)、1台多光谱相机(分辨率5.8米)、3台星敏感器和2台双频GPS接收机,实现对地三维摄影和多光谱探测,并获取相机成像时刻的高精度轨道与姿态测量数据。地面处理系统利用定期在轨几何检校成果,研究构建了“资源三号”测绘卫星高精度严密成像几何模型和有理函数模型。建立了满足测绘以及相关行业需求、与国内外成熟先进商业卫星接轨的“资源三号”影像产品体系。生产的“资源三号”影像产品无控制点平面精度达到10米,高程精度达到6米,带控制点平面精度达到3—4米,高程精度达到2—3米,处于国际同类领先水平,全面满足1∶5万和1∶2.5万比例尺的立体测图(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山区)的精度要求,并可开拓研究其在1∶1万比例尺困难区测图应用的可行性。目前,“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在轨运行正常,卫星测绘应用成果丰硕,数据已开始全面应用于我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生产以及更大比例尺地图的修测更新和地理国情监测,正积极服务于国土、规划、林业、农业、减灾等行业,并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在初始对准条件下星敏感器精度测试方法。将星敏感器与陀螺、加速度计同轴安装,利用陀螺、加速度计数据与卡尔曼滤波算法,使星敏感器的三轴指向与地理坐标系精确对准,可以计算出测试时刻的理论输出值,将理论输出值与实际输出值比对,给出星敏感器的测角精度。  相似文献   

4.
北京时间2015年3月30日21时5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作为卫星总体单位,在任务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研制进度紧的情况下,突破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成功完成了卫星研制和发射任务。目前,卫星在轨测试工作进展顺利,卫星功能、性能均满足指标要求,状态良好。该卫星作为中科院导航卫星专用平台首发星,试验和验证了适应直接入轨发射方式的框架面板式轻量化卫星构型设计、基于星敏感器的姿态确定技术、高功能密度综合电子体系架构设计等导航卫星专用平台关键技术,为全球组网星组批生产奠定了基础;该星首次采用上面级直接入轨发射方式;首次验证相控阵星间链路与自主导航体制;首次大量使用国产化器部件以实现自主可控;自主提出了功能链设计理念,卫星分为有效载荷、结构热、电子学和姿轨控等功能链,极大地提高了卫星的可靠性和功能密度;也是中科院承担的首颗高轨道、长寿命、高可靠业务星。中科院导航卫星研制团队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以提高决策效率,按照更优化合理的流程开展工作以缩短研制周期,提出了创新的技术状态转移矩阵管理办法以确保研制过程受控,通过一系列管理创新举措,有效克服了年轻团队经验不足、设备条件相对薄弱等问题,充分发挥了执行力、体现了战斗力,为我国"北斗"导航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北京时间2016年4月6日1时38分04秒,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在559秒后将中国科学卫星系列第二颗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送入高度约250 km的圆轨道,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实践十号"卫星在太空运行15天,装载着19项科学设施,共28项实验。实验内容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科学、空间辐射生物效应、重力生物学效应和空间生物技术6大方向。卫星的返回舱装载着全部9项生物学设备以及空间材料科学多功位炉和流体物理中的输运系数测量装置;而留轨舱中装载着其他8项微重力科学设施。  相似文献   

6.
<正>8月17日12时1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捷龙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的方式成功将"千乘一号01星""星时代-5"卫星和"天启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均进入预定轨道。捷龙一号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型商业运载火箭。火箭总长19.5米,  相似文献   

7.
为了高效、直观管理天绘一号卫星高分辨、多光谱影像产品,方便快捷的实现对外数据提供,本文基于MapInfo对矢量图的支持功能,研究并解决高分辨、多光谱数据的查询、整理分发,最终实现高分辨、多光谱生产成果范围的图形化展示和管理。  相似文献   

8.
科技短波     
正北斗距全球组网一"星"之遥3月9日19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4颗导航卫星,北斗导航工程实现2020年"开门红"。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将进行变轨、在轨测试、试验评估,适时入网提供服务。北斗系统建设先后经历了北斗一号系统、北斗二号系统、北斗三号系统三个阶段,目前北斗一号4颗试验卫星已全部退役,从北斗二号首颗星起算,我国已发射54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三号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3颗  相似文献   

9.
为了高效、直观管理天绘一号卫星高分辨、多光谱影像产品,方便快捷的实现对外数据提供,本文基于MapInfo对矢量图的支持功能,研究并解决高分辨、多光谱数据的查询、整理分发,最终实现高分辨、多光谱生产成果范围的图形化展示和管理.  相似文献   

10.
《发明与革新》2014,(2):48-48
去年底,我国首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一“高分一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高分一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寿命大于5年的低轨遥感卫星,也是国家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的首星,它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国产化迈出了决定意义的一步。它将在国土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1.
1999年5月10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用一枚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和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870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当天,卫星就向地面发回了清晰的卫星云图。长征四号乙火箭是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的改进型。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获取国内外大气层、云、陆地、海洋数据,为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全球环境监测服务。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主要用于空间单粒子事件测量及对策研究,进行空间流体科学实验和S波段高速数传发射机以及大容量固态存储器的在轨试验。长四乙火箭、风云一号卫星、实践五号卫星分别于3月18日、20日、21日安全运抵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火箭运抵中心后,在技术阵地进行了单元测试、分系统测试、全箭总检查,测试合格后转往发射阵地后,又进行了检漏、精度复测、整星电性能测试、总装。5月1日至6日,星、箭在发射阵地顺利通过了3次总检查,5月1O日终于顺利升空。为让读者对这次箭、星有更多的了解,特组织以下这组文章。(除署名外,文章、图片均由石磊、闻扬扬、龚鑫宝撰写和拍摄)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一声轰鸣,2004年10月19日上午9时20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业务型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一"风云"二号C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火箭起飞约24分钟后,"风云"二号C星已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卫星入轨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其实施了多次轨道捕获,在精密定轨技术的支持下,缩短了卫星完成定点任务的时间。 两天后,我们来到西安卫星测控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I0001-I0001
<正>[导读]记者今天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高分一号圆满完成各项在轨测试内容,正式投入使用。科技日报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今天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高分一号圆满完成各项在轨测试内容,正式投入使用。高分一号卫星是我国首颗设计、考核寿命要求大于  相似文献   

14.
所谓的GPS测量就是通过地面的接收设备来接收卫星所传送过来的信息,而计算在同一时刻的地面接收设备与多颗卫星之间的距离,最后采用空间距离后方的交会方法以确定地面目标点的三维空间坐标。所以说在GPS卫星、卫星信号的传播过程当中与地面的接收设备等等都会对GPS的测量产生误差。其中主要的误差来源可以分为:与卫星有关、与信号的传播有关,与观测以及接收设备相关的误差。主要从对卫星历与卫星信号误的综述,提出在GPS测量当中对误差的精度控制。  相似文献   

15.
实践五号卫星是首次以中国科学院作为用户、采用公用平台技术的第一颗科学实验小卫星,1999年5月10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后,经过90天在轨运行,其主要科学实验任务已经圆满完成,卫星平台的正常运行为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卫星上的有效载荷全部是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和力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自行设计和研制完成的。实践五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空间单粒子事件测量及对策研究试验,并进行空间高能带电粒子环境和剂量测量;对新型航天器中S波段高速数传发射机、DRAM大容量固态存储器及其…  相似文献   

16.
今科 《今日科苑》2006,(8):15-16
北京时间2004年7月25日15时5分,“探测二号”卫星成功地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30分钟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探测二号”卫星与已在轨道上运行的“探测一号”卫星构成了具有创新特色的星座式独立探测体系。中国的“双星”与欧洲空间局“星簇计划”组成密切配合的联合探测网,在从太阳到地球的空间中,形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地球空间的六点立体探测体系。  相似文献   

17.
1999年2月14日除夕之夜。在风云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孟执中的记忆里,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 1990年9月3日,风云一号B星发射成功。当它在天上连续稳定运行到165天时,卫星姿态失控。2月14日那天,孟执中亲眼看到多年的心血——卫星翻起了跟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分一号卫星影像中水体信息的提取,本文分别采用单波段阈值法、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法(NDWI)、支持向量机(SVM)法与最佳指数法(OIF)对天津市武清近郊的水体信息进行提取,并对提取结果进行细节比较与精度评价,分析4种提取方法的优势和不足。结果表明,运用不同的方法对高分一号卫星遥感影像中的水体进行提取,精度不尽相同。其中,OIF综合方法提取的水体信息最完整,精度可达95.62%;SVM法操作针对性强,提取精度为91.1%;归一化水体指数法精度最低,但结合阈值法提取水体后精度明显得到改善,精度可达到92.29%。此次试验为高分一号水体信息的提取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慧娟 《科技风》2013,(17):91-92
本文结合古树名木的特点,阐述了其雷电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和特殊要求,并以浦口区星甸九峰寺名贵银杏树为例,从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的设置和旁侧闪络的防护四个方面具体进行了防雷装置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飞行姿态测量系统,提出的观点。在小型无人机姿态测量行业起到提高测量精度、减小体积和功耗作用。如付诸现实将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