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位德国有着10年艾滋病史的病人最近成功地被医生治愈了!一位医学博士在利用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时突然灵光一现.想到有一种特殊的基因可以阻碍艾滋病毒侵害细胞.于是寻找到含有这种特殊基因的捐献者骨髓.在消灭了德国艾滋病人自身被感染的骨髓细胞后.将捐献者骨髓移植到了德国艾滋病人的体内。最终奇迹发生了.在20个月的监测中。这位病人体内再无艾滋病毒的任何迹象。  相似文献   

2.
王晓冰 《百科知识》2010,(10):13-15
艾滋病首先于1981年6月5日在美国洛杉矶5名男一男同性恋者身上发现。此后研究人员又发现,男一男同性恋者之间艾滋病传染的几率高于艾滋病的其他几种传播方式,即异性性行为、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也因此,长期以来,艾滋病防治的一个共识是,同性恋者更容易染上艾滋病。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大众科技》2008,(7):10-10
据美国《连线》杂志网站报道,艾滋病目前仍然是一种无法完全治愈的绝症,但科学家们此前却发现有人天生就具备HIV抗体。美国科学家目前称,通过“编辑”人体的某些特定基因,他们目前已经找到一个可以使得所有人都获得艾滋病免疫力的新方法。相关论文近期在线发表于《自然一生物技术》(NatureBiotechnology)上。  相似文献   

4.
林颖 《科学中国》2006,(8):13-13
5月26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来自一个国际艾滋病研究小组的最新论文。研究人员证实,困扰人类的艾滋病病毒起源于一种聚居在西非国家喀麦隆的野生黑猩猩身上。这个发现将为研制抗艾滋病药物和疫苗的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便利。  相似文献   

5.
《发明与创新》2003,(5):37-37
科学家们揭开了大脑感知色彩的秘密,这一发现将来可能会让那些失明的人获益。得克萨斯———休斯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对猕猴的研究,揭示了在大脑的一个特殊部位里一种叫作“细条纹区”的细胞模块的排列情况和感知色彩的机理。神经生物学和解剖学教授丹尼尔·费勒曼说:“这一发现为所有颜色的感知提供了第一个生理学的基础。”费勒曼和他的研究小组在给猕猴观看一系列色彩的同时,绘制了在猕猴大脑细条纹区血液流动的变化图谱。他们的发现刊登在《自然》杂志上。在观看不同颜色的时候,猴子大脑血液流动的峰值在细条纹区的特定部位…  相似文献   

6.
《发明与创新》2007,(9):23-23
无法彻底从机体中根除艾滋病病毒始终是艾滋病治疗中的一大难题。经过大量研究,一个由法国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联合小组终于发现肠淋巴结是艾滋病病毒在机体中的藏身之处,从而揭示了艾滋病病毒“复活”的原因,这使艾滋病研究又向前迈进一步。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信息》2003,(15):29-29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有人面对困难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有人则钻进牛角尖不能自拔,甚至患上抑郁症。多国科学家日前研究发现,人体体内一个名为5—HTT的基因的版本不同,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抑郁症发病风险会因人而异。 来自美国、英国和新西兰等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  相似文献   

8.
2000年9月,美国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室的研究发现,一种叫“我还没死”怪名的基因的突变能把果蝇寿命延长一倍,研究人员说,这个发现也许有利制造新药,延长人类寿命,甚至减肥。康涅狄格大学卫生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改变一个基因的单一染色体后,果蝇的寿命从平均的37天延长到70天。在研究中,一些果蝇的寿命长达110天。研究报告的高级作者赫尔方说,人类体内也有同样的长命基因,“它将成为将来延长寿命的药物治疗的目标”。以人类来说,寿命加倍等于活到大约150岁。基因突变的奥秘似乎是限制细胞吸收热量,也就是说,让细…  相似文献   

9.
《科学中国人》2009,(4):128-128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常用于食品和化妆品中的廉价化合物,可以帮助猴子阻断猴免疫缺陷病毒(即猴子版本的艾滋病病毒)的传播。这一发现有望为人类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提供新方法。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小组在3月5日出版的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以雌猴为对象进行的实验中发现,月桂酸单甘油酯(简称GML)可以有效帮助雌猴避免感染猴免疫缺陷病毒(SIV)。  相似文献   

10.
长寿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梦想,寻找长寿良方的步伐从未停止。前不久,德国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FOXO3A"的基因能够助人长寿,此前一个美国研究小组也发现,这种"长寿基因"在95岁以上、具有日本血统的美国人体内也普遍存在。科学家据此认为,这个在不同血统人身上存在的"长寿基因"应该就是人类关键的"长寿基因"。这个发现意味着  相似文献   

11.
《大众科技》2007,(9):8-8
无法彻底从机体中根除艾滋病病毒始终是艾滋病治疗中的一大难题。经过大量研究,一个由法国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联合小组终于发现肠淋巴结是艾滋病病毒在机体中的藏身之处,从而揭示了艾滋病病毒“复活”的原因,这使艾滋病研究又向前迈进一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中国》2006,(2):13-13
最新出版的美国《科举》杂志报道:研究浅色素班鱼的科学家已鉴别出一种基因,这种基因在人类肤色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决定人类毛发、皮肤和眼睛的颜色。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研究员发现,素班鱼基因组中存在一个决定鱼皮浅颜色的基因,这个基因上的单个氨基酸在改变色素沉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人员发现,人的这种基因在序列上与班鱼基因极为相似。他们认为,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欧洲人皮肤颜色比较浅,也可能有助于找到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这种皮肤癌症。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中国人》2011,(16):54-57
1.可降低艾滋病感染风险的药物:美国一组研究人员在对一个艾滋病高风险群体进行研究后发现.与服用安慰剂相比,一种名为Truvada的联合抗逆转录药能显著降低艾滋病病毒的感染。但研究人员同时表示.这种药物在预防艾滋病方面的作用还需要更多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4.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在老鼠体内发现了一种可以导致不孕的分子,为人类不孕症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医药临床     
<正>世界首例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将"BMAL1敲除猕猴表现出睡眠紊乱与精神相关异常"和"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基因敲除猴模型"两篇系列研究论文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利用CRISPR/Cas9方法,敲除猴胚胎中的生物节律核心基因BMAL1,产生了一批BMAL1缺失的猕猴,所获得的5只BMAL1敲除猴表现出上述症状的严重程度不一致,因此不能作为理想的动物模型。为此,采集了1只睡眠紊乱最明显的BMAL1敲除猕猴的体细胞,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获得了5只BMAL1基因敲除的克隆猴,首次成功构建一批遗传背景一致的生物节律  相似文献   

16.
科技快递     
为何黑人易患艾滋病一份由英美科学家研究小组发表的报告指出,非洲黑色人种在基因进化中出现的一种基因变体增加了他们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这可能就是艾滋病在非洲蔓延得特别迅速的原因。这种名为达菲─阴性的变体几乎只出现于黑人体内,  相似文献   

17.
田立 《百科知识》2000,(1):20-21
遗传工程(又称生物技术)在今天登峰造极的结果是创造了一只克隆羊——多利以及许多克隆动物。经遗传工程处理,多利的体内已被引进了一种基因,可以在其乳计中分泌出一种蛋白质,称为α-1抗胰蛋白酶。该蛋白有助于治疗西方人的一种常见癌症——囊性纤维肿瘤。 异曲同工的转基因技术成果  相似文献   

18.
《百科知识》2010,(2):16-17
法国研究人员在单细胞生物阿米巴变形虫体内发现了一种新的巨型病毒,并为其取名“马赛病毒”。这种病毒基因组构成与其他种类的病毒差别很大,且与其他寄居在阿米巴变形虫体内的微生物进行过基因交换。此前,科学家曾在阿米巴变形虫体内发现过一种巨型病毒,其大小几乎与小型细菌差不多,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与文化》2005,(8):49-49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除了在杜绝不洁的性行为,慎重输血输液,讲究卫生等方面预防外,还要多吃些抵抗艾滋病毒的食品,及早杀死进入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从而预防艾滋病,那么,哪些食品具有这样的功能呢?  相似文献   

20.
交易所     
《科技新时代》2009,(2):119-119
[AIDSCURE]2018年之前,科学家能发明出一种治疗艾滋病的可靠基因疗法 两年前,一名居住在德国柏林的42岁男子进行了骨髓干细胞移植手术。由于这名男子同时还是艾滋病毒的携带者,因此医生为他移植了带有艾滋病毒抗体的骨髓干细胞。两年过去了,研究人员发现,不仅他体内的癌细胞消失了,艾滋病毒也不见了。这个成功案例让人们对基因疗法充满了希望。但是科学家的声明却给满怀希望的人泼了一盆冷水——有30%的患者接受治疗后会死亡,而且只能应用于癌症晚期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