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巴金与<随想录> 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成都市人.解放前,巴金除了小说创作以外,出版了十多本散文集,解放后至文革前,也出版了十多本散文集.1978年底开始写<随想录>,到86年已经写了5集,共150篇,42万字.  相似文献   

2.
范用先生是当今出版界一位元老级的人物,在读书人中也有良好的口碑.有人说,你可以不知道"范用"这个名字,但是恐怕不会不知道<读书>和<新华文摘>,不会不知道<傅雷家书>和<随想录>.……  相似文献   

3.
在<随想录>中,巴金关心国家大事,也评论身边见闻.他相信一定能看到台湾回归祖国,盼望能再次踏上美丽的南国宝岛亲眼看一看风景如画的日月潭;他主张汉字改革要更慎重一些;他关心小学生过重的负担,提出"应该废除填鸭式,让他们学会自己思考问题"……这位身患帕金森痘的八旬老人,就这样每天两三百字地用僵直的手完成了自己42万字的总结、"遗书"--<随想录>.  相似文献   

4.
<小狗包弟>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这篇课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课文的认识教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么厚重的一篇散文如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学有所获"呢?  相似文献   

5.
聂国心 《现代语文》2008,(1):113-115
本文的立足点在于<随想录>的价值和意义.前半部分从作品的内容切入,分别阐释了作品中所批判的封建残权思想和充满的人道主义精神,传递了作家自我忏悔的意识.后一部分点到了作品形式本身的特点--纯朴真诚的语言.<随想录>作为当代散文史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不可忽视的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6.
孔勇 《现代语文》2005,(5):14-14
《随想录》是巴金以“随想”的形式写成的一系列杂文,共150篇。《随想录》按发表的先后顺序,陆续收入《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中,1987年五册合一,成为一个合订本,以《随想录》冠名。  相似文献   

7.
也谈《花间集序》的词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间集序>作为我国词史上第一篇词论,从问世以来就一直备受关注,词学家们对它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本文认为:<花间集序>没有把花间词说成齐梁宫体与晚唐五代娼风的结合;<花间集序>的宗旨是倡"雅"贬"俗"、扬"清"赞"艳".  相似文献   

8.
巴金在1979年至1986年间完成的42万字的《随想录》,包括《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以及《无肠集》,共150篇,是中国当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散文作品,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它的文学价值已超越了作品本身及文学范畴。从语言角度来看,《随想录》可作为一部社会语言学教材,质朴、自然、深情、流畅及清新刚健,是《随想录》最大的语言特色,也是巴金散文语言的底色。  相似文献   

9.
唐时为李白编集的有李阳冰、魏颢、范传正三家.入宋后,乐史、宋敏求等所缟<李太白文集>是宋时最早的李白文集,李、魏两家所编<草堂集>、<李翰林集>先后被采入.先于<李太白文集>成书的<文苑英华>是唐宋之际最早的总集,其所录李白诗文则当是范传正所编"文集二十卷".<文苑英华>录有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记>,而未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和魏颢的<李翰林集序>,是其所录李白诗文本之范本的反证.而<文苑英华>所录<初月>等十七首为<李太白文集>所无,且被严羽指为赝伪,符合范本"或得之于时之文士,或得之于宗族"的复杂来源,是<文苑英华>所录李白诗文源自范本的旁证之一.乐史、宋敏求等编的<李太白文集>只采用李、魏两家编本,说明范本已为乐史、宋敏求所不见,而<李太白文集>修成后,李、魏两家编本也不行于世,此或可作为<文苑英华>所录李白诗文本之范本的又一旁证.  相似文献   

10.
<文选>既非为个人阅读而编,其所收诗文之"九成以上"亦非均再选自沈约<集钞>、丘迟<集钞>与"刘孝绰本人和昭明太子共编"的<诗苑英华>三书.冈村先生之<文选>是昭明太子"托咐"刘孝绰编纂的,目的是为满足自己在"疾病缠身"后的"赏读需要"之新说,不管从文献的层面上说,还是从逻辑的角度看,均断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1.
"竟陵八友"诗文集当以逯钦立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和严可均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所收最为详备,然尚有阙者.今人陈庆元<沈约集校笺>、林家骊<沈约研究>辑补了沈约许多诗文,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补辑了谢朓诸多作品,然很不完备.笔者在广泛涉猎资料的基础上,辑佚了"竞陵八友"散佚之作25首,存目24首.  相似文献   

12.
<七缀集>是钱钟书先生白话论文集,总共收录了七篇文章.钱钟书先生在<七缀集(序)>中提到, <七缀集>是由<旧文四集>和半部<也是集>拼拆缀补而成的,他由此想到了古代的"五缀衣","七缀体"等,遂定名为<七缀集>.  相似文献   

13.
文章考察了胡适<尝试集>的初版到三次修改后再版的过程.<尝试集>作为胡适"个人主张文学革命的小史"的"废骈废律",与钱玄同由批"桐城"到非"选学",在文学革命倡导上"殊途同归",形成二人在<尝试集>的创作与问世上的"相互应和"与"协同作战".<尝试集>再版时,对初版中的全部诗包括"旧体诗词"不加删除,以强调旧诗向新诗的过渡;同时,"再版自序"也对初版的旧作进行检讨,而这种检讨是通过"白话诗"的"自然的音节"试验而展开的.这些是对钱玄同主张的呼应,也是对初版所言的"个人主张文学革命小史"的延续、补充、深化和强化.<尝试集>的"初版"与"再版"是胡适新诗"试验"不容退缩地与现实"对抗"的结晶,集中体现了新诗的开创之功,以及在新文学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四版"以及"删诗的事",是将一个人的创作"尝试",变为众人共同参与的创作"尝试",实现了贯穿<尝试集>创作始终的"实验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樊川集>中<题乌江亭>、<赤壁>、<题商山四皓庙一绝>、<题桃花夫人庙>四首咏史诗为例,探讨杜牧诗歌为人所称道的"翻案"之不足,并分析其成因.  相似文献   

15.
方东树的<汉学商兑>,是以桐城派为中坚的宋学对汉学的系统清算,汉学阵营以戴震为首,那么<汉学商兑>"集矢于戴震"就很自然.中国经学史上对方东树多所贬抑,但梁启超却认为其<汉学商兑>"为清代一极有价值之书".故就<汉学商兑>中"集矢于戴震"处加以申说,以对梁启超的评论作一注释.方东树的<汉学商兑>除了门户之见、私人恩怨外,主要还是经学内部的学术分歧.  相似文献   

16.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本文具体分析了"精神顿悟"在<死者>中的运用,引导读者对其作品的欣赏.  相似文献   

17.
丁桃源 《现代语文》2008,(4):108-110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集译文.注疏一体,"帮助一般读者比较容易而正确地读懂论语"的一部书,<论语集注>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论语译注>穷尽性的查检,归纳总结出其所引用<集注>的类别和特点,同时又集各家之说,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地训释.  相似文献   

18.
中华书局点校本<大唐新语>卷十一<惩戒>条中有"昨买得<王僧孺集>"与"胜于僧孺远矣"之语,涉及南朝梁代诗人王僧孺.点校时所据底本及对校本,两处俱作"孺"字;<太平广记>引录<大唐新语>,则作"襦"字."襦"正"孺"误.  相似文献   

19.
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以沉痛的心情和理性的反思,回顾了知识分子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在1978年12月1日到1986年8月20日。写下了150篇散文,后陆续以每30篇编为一集,共出5卷本《随想录》,依次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总计42万余字。这部巨著的写作,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而言,不仅是工作的艰辛,更是对心灵的无情拷问,同时还是灵魂深处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  相似文献   

20.
华尔特·惠特曼<草叶集>中的"草叶"是特定的惠特曼在特定的文化中创造出的特定意象."草叶"具有野草、惠特曼本人、美国人民、美国之自由民主、美国、<草叶集>中之诗篇等六重意蕴,带有鲜明的美国文化色彩,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