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迟子建小说中,我们能时刻感受到她从自己生命体验出发,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对生命之真、生命之理的书写和思索。"生命"是迟子建创作的全部基石,她以温情之笔书写生命,传达"温暖"和"爱意"的生命本质,描述刚柔相济的生命形式,其终极指归是对"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的追求。迟子建在其创作中融注生命美学意识,汇成了其独特的生命美学观,是其特立独行于当代文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①人类的确是在不幸与灾难中获得成长的。 ②巨灾过后,无数的人们懂得了生命的珍贵,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坚忍不拔地忍受苦难,执著顽强地继续生活;无数的人们展现了高贵的怜悯之心和友爱之情,力尽所能地伸出援手,持之以恒地给予帮助。这一切,都是人类从寒冷中点燃的火光,从绝望中升起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生命之帆永远高扬短文精品人生其实就是一次出征,一次航行。在人生的征途或航程中,怎样扬起生命之帆呢?请看--帆张歧下面是清澈、蔚蓝的海水,上面是金色的阳光。--莱蒙托夫一当我蹒跚在童年小径追寻幻想色彩的时候,你就飘进了我梦的世界里。你把我变成游荡天际的白云;你把我变成远涉重洋的信天翁;你把我变成驰骋草原的骏马;你把我变成绽开在高山上的雪莲……渐渐地,我感受到了你的诱惑,感受到了你的力量,感受到了你的坚忍,感受到了你的  相似文献   

4.
<正>一节富有活力的课堂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凸显生命的灵动与创造;应该让课堂演变成生命的载体,打破师生之间的身份界限,促成师生个性的荟萃、生命的交响、情感的共鸣、思维的流淌。2014年12月,我作为特级教师叶霜的徒弟在浙江省江山中学上了一节"传统文化的继承"公开课,从课堂教学实践和备课过程中,感受到课堂活力的重  相似文献   

5.
论林逋之隐     
林逋的人格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底色,体现了儒家精神的真谛,他对儒家文化的践行正是通过隐逸来完成的。林逋的隐是真正的生命、心灵之隐,那份豁达和逸致超然不凡、与众不同。在林逋眼里,文学作品不具有政治的严肃性.而是个体生命意识的承载,从其隐逸诗中可以感受到林逋恬淡旷远的襟怀和惬意潇洒的生存状态。林逋在独处和思考中安于孤独、品味孤独、静享孤独,生命追求和思想层次都提升到了较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论林逋之隐     
林逋的人格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底色,体现了儒家精神的真谛,他对儒家文化的践行正是通过隐逸来完成的。林逋的隐是真正的生命、心灵之隐,那份豁达和逸致超然不凡、与众不同。在林逋眼里,文学作品不具有政治的严肃性.而是个体生命意识的承载,从其隐逸诗中可以感受到林逋恬淡旷远的襟怀和惬意潇洒的生存状态。林逋在独处和思考中安于孤独、品味孤独、静享孤独,生命追求和思想层次都提升到了较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在神仙信仰甚为普遍的西汉时代,许多赋家具有浓郁的游仙之思。从汉赋的内容来看,他们在游仙的幻想世界中既崇尚生命自由、期望神仙长生,也渴望人格平等,甚至借郊祀场景表露其体道立功、关注现实的文人意识。从西汉赋家游仙幻想之路中,我们可以更为明确地感受到赋家们表露自我生命观与生命价值观的文人自觉。  相似文献   

8.
<正>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以来,我深深感受到职业技校学生对美的忽略,对内在世界感受和感悟的轻视,对经典名篇与传统文化传达的韵味的漠然,这是人文精神和艺术素养培养的遗憾,审美或许并非学生的生活必需品,但它可以帮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觉占有和享受生命,可以为青少年在困惑和迷茫之时提供精神能量和信仰支持,中专生可以做一名内心富足的读书人、幸福人。因此,我尝试在课堂中和学生一起寻美:寻景致之美;寻语言之美;寻情怀之美。课堂实录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看完《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总想写点什么,聊以慰藉久久不能平静的心灵。本书作者程浩——一位已经离开人世的年轻人,在其短暂的20载人生中,给予这个世界撼动人心的文字、对周遭世界的超凡认识和对世事的深度感怀。"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通读全书,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作者对生命的真实写照和预言,也是他对生命发出的极富哲理的喟叹。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他从来没有下地走过路。他收到的病危通知书足有十厘米厚。心脏衰竭、肾结石、肾积水、胆囊炎、肺炎、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病症伴随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的漂泊中,杜甫始终不曾忘却关爱自我,表现出强烈的生存愿望,从他对饮食的关心中,我 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人性光彩和魅力。  相似文献   

11.
<正>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心系学生未来的真教育。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之贵、生命之美,让脆弱的心灵变得坚强。这种生命的教育,也需要老师善于捕捉契机,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15课《艾滋病小斗士》谈谈我是如何抓住语言文字进行生命教育的。一、巧妙质疑,为生命教育埋下伏笔生命教育的现实目标是要学会咀嚼生命的价值。而生命价值体现源于对生命  相似文献   

12.
<正>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心系学生未来的真教育。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之贵、生命之美,让脆弱的心灵变得坚强,为沉积阴霾的心空透进阳光。这种生命教育,需要老师善于捕捉契机,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下面我就自己教学苏教版第九册15课《艾滋病小斗士》的实践,谈谈如何抓住语言文字进行生命教育。一、巧妙质疑,为生命教育埋下伏笔生命教育的现实目标是学会咀嚼生命的价值。生命价值体现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新教材不仅是文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巨大变化,对人们传统的观念、生存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因而当今人们普遍地感受到生活的重压,并产生了无奈、迷蒙与绝望。作家余华用《活着》给予芸芸众生体恤、安抚、关怀与爱。他指出“苦难是生活的意义”,“人”本来是渺小的,不仅受着社会、自然的制约,还受着命运的摆布,因而自然生命是“柔弱”的,但“柔弱”的自然生命是“人”的一切的意义之源与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对生命的持守与执着。他呼吁人们面对生活的苦难时,应该能忍耐、坚强地“活着”,从而实现人的“社会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4.
秋风萧瑟,常常给人带来无穷的烦恼;落叶飒飒飘扬出生命和季节的挽歌。对于秋天,许多人不喜欢它,甚至诅咒它。然而,《人生自然的节奏》一文的作者却从秋色、秋风和落叶中,感受到了它的宁静和智慧,于是唱出了秋天的颂歌。立意高超,慧眼独到。文章把个人的一段时光比作早秋所呈现的特征,把秋之成熟与春之年轻、夏之傲气进行比较,礼赞了生命之秋的丰腴和力  相似文献   

15.
张承志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其生命意识表现为理想彼岸追求中,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意义;在生命困境中对自我生命的肯定和自我维护,而不是自我怀疑。  相似文献   

16.
正绿色是和平与和谐的象征,同时也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象征,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绿色、健康、活力的生命教育,能够让学生乐享生命过程,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一、高中语文绿色生命课堂的内涵和特征所谓绿色生命课堂,实际是指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到语文的诗情画意之美,然后将其运用到生活之中,感受诗意的生命之美,让语文课堂成为  相似文献   

17.
《野草》是鲁迅用心灵铸就的诗篇,是其感情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从《野草》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20年代中期的苦闷、彷徨;发见其生命中的孤独、虚无、焦虑、矛盾、希望;也能悟出他对人生的深刻思想和特立独行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8.
同其它学科课程相比,语文课程具有更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学科中渗透贯穿生命教育,语文课程责无旁贷。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关于生命话题的文章。语文教师如果努力挖掘,有效渗透,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体验、感悟中,感受到生命之美、丰富之美、体验之美,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门类中,音乐是最能体现出生命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古代音乐理论中可以看出:音乐是古代乐家吸纳天地创化之元气,高扬主体之生命精神的结晶;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开拓了音乐的审美空间和宇宙情调;圆和、清寒、古雅等音乐审美的趣味,所体现的是一种大化流衍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20.
王灵聪  林瑛 《文教资料》2006,(11):118-120
语文教育充满着生命的因素,极富弹性和张力,理应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本文从分析教育现状入手,对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认为:语文教育应结合自身的特点,使学生科学、正确、完整地认识生命之可贵,珍惜生命之存在,欣赏生命之美好,尊重生命之个性,体悟生命之情意,创造生命之价值,从而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