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好新闻年年评,评得几家欢乐几家愁。为什么有的报纸每年上的好新闻多、档次也高,而有的报纸却上的少、档次也低?为什么有的记者、通讯员几乎岁岁都有好作品获奖,而有的记者、通讯员却与好新闻“无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深思。5月上旬,我有幸参加在大连举行的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好新闻评选活动,受益匪浅。最近,我又对评选上的113篇好新闻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深深感到:这些好新闻来之不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深入”才出好文章“评上一两篇好新闻,有啥了不起,我要是碰上了好的机遇,照样写得…  相似文献   

2.
1985年,我写了一篇已故磁县县长杨惠民家属退还赠款的通讯《留得清白在人间》,被评为一九八五年度河北省一等好新闻,全国二等好新闻。有的同志说,这篇报道问题抓得准,表现手法新,有“清水出芙蓉”之感。我认为这样的评论有些过奖,比作“芙蓉”实难认可,说是“清水”倒合本意。因为这篇通讯没有装腔作势,拉起架子。前年四月十八日,我到磁县王屯头村采访炼焦专业户葛金柱帮助贫困户共同致富的事迹,在座谈中,葛金柱谈到本县已故县长  相似文献   

3.
1991年6月7日,河南省报纸系统好新闻评选结果在济源市揭晓,一个熟悉的名字又一次跃入我的眼帘,它就是郑州工学院报的“王心太”。记得上年5月在商丘,省报纸系统好新闻评出8篇一等奖好通讯,王心太写的《痴情儿女》就是其中的一篇,而且还是我省几十家校报中唯一获得高档次奖励的一篇。虽然如此,那时却没有引起人们很多注意。时隔一年,王心太与人合写的《校园里有一个大学生科创集团》又一次金榜题名,这就不是  相似文献   

4.
我当记者整整12个年头了。在这期间,有1篇作品获得1986年全国好新闻奖,两篇作品获得自治区好新闻奖,8篇作品获得《新疆日报》年度好新闻奖。回顾走过的这段路程,在好新闻的背后也常有苦恼和困惑。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即好新闻的三条边:苦恼+思索+突破。怎样才能想到、做到“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的”? 著名记者郭超人说过这样三句话:即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你想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当记者;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你也能想到、做到,你能当记者,但可能是一般记者;唯有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你想到了,做到了,才可能当一个好记者。我始终把它奉为我做记者的座右铭。我自愧不是一个好记者,但总向往着郭超人所  相似文献   

5.
在新疆第8个民族团结教育月里,我采写的通讯《各族人民为他“送行”》在《新疆日报》发表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自治区卫生厅特向全疆发出《通知》,号召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学习杜东亚同志的高尚医德、良好医风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这篇《通讯》已先后获得1990年度《新疆日报》民族团结报道一等奖、同年《新疆日报》好新闻一等奖、新疆好新闻一等奖和全国8省区民族地区报道好新闻一等奖。不少同志问我这篇采写报道的经验,我说除了新闻事实典型等客观因素外,从主观因素来讲,主要是激情,是激情使我产生了强烈的采写冲动,是激情激励我一定要把它写成佳作。新闻作品首先要有素材,有“原料”,但又不是一大堆材料的简单组合,它要受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是材料、观点和情感的有机结合。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情感、激情总是有阶级性的,我所说的“激情”,  相似文献   

6.
1988年和1990年,我的一篇消息和一篇通讯分获全国首届地报好新闻和浙江省维护消费者权益好新闻。因为这两篇好新闻都是出差时路上拣来的,所以一些同行明友戏称这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但我却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报纸系统1987年好新闻评选工作4月8日在平顶山市结束。评出了一等奖作品21篇,二等奖作品39篇,三等奖作品53篇,并推举出了参加全国好新闻评选的篇目。参加全国评选的有:《老农索景富为落选乡长送匾》、《“读来读去读书社”又掀读书热》、《平顶山有个、“立刻办”》,《两千余娃娃鱼差点成为盘中餐》、《昨日安阳——“临时天文首都”》、《郭家新的“角色改变说”》、《“没想到”  相似文献   

8.
在“赞颂新成就,迎接十六大”的宣传中,《解放军报》2002年10月2日头版发表的消息《6000篇日记记录祖国巨变———沈阳军区某军械仓库运用押运官兵所见所闻开展教育》是一篇视角独特、思想新颖、讲究写作技巧的好新闻。在众多的同类新闻当中,以其独树一帜的特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读到这篇消息的时候,禁不住拍案叫绝,连声说:“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新闻。”我以为,这篇消息,有如下特点:新闻角度新颖。“赞颂新成就,迎接十六大”宣传中的新闻捕捉,可以有多个角度。但是一些新闻稿件,跳不出常规的新闻写法。它们只是…  相似文献   

9.
近来,有个爱好新闻写作的青年朋友问我:“为什么我写的稿子难得采用,你写的稿采用的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说:“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还是把稿子拿来看一看再说。”稿子拿来后,我粗略看了一下,立意还可以,角度也比较新,就是语言不够精练,内容有些重复。我对他说:“你这篇稿子是为电台写的,电台早新闻节目只  相似文献   

10.
开展好新闻评选10年了。然而评选中仍存在诸多弊端。其中“两种倾斜”现象,已到亟待克服的时候了。这“两种倾斜”,一是报社内部推荐好新闻时编辑记者表现出来的自我倾斜,一是全省、全国评选好新闻时各报社参评人员不同程度存在着的本位主义倾斜。怎样克服“两种倾斜”?我想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首先,评荐好新闻要有集体意识。报社内部评选、推荐好新闻,难免出现争执。这是很正常的事。  相似文献   

11.
“我们有了自己的好新闻!”兵团首届(1989年度)好新闻评选活动结束后,不少评委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兵团首届好新闻评选于1990年2月在阿克苏市举行,共评出好稿(含图片、美术)32篇(幅),好标题8条,好版面7个。这次评选活动以江泽民、李瑞环同志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为指导思想,以真、短、快、活、强为具体标准,评出的获奖作品既有浓郁的农垦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勾划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个特殊的政治、  相似文献   

12.
《“北京白鸡”在全国28个省市区“落户”》的消息,在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获奖后,一些同志要我谈谈采写这篇稿件的体会。说实话,我是有一种“撞大运”“撞”上了的感觉。谈谈它的“出笼”前后,目的是总结提高,就教于新闻界同行。去年一年,农村形势比较平稳,跑农村的记者大都感到好的新闻题材少,眼看十一月份了,我也没有写出满意的东西来。一次,总编辑满运来同志在聊天时对我说,近来报纸版面真正的新闻不多,能不能抓一两条好的、活的新闻? 我去“抓”了,碰到的却是一个鉴定会。我硬着头皮来到“北京白鸡823纯系配套系的育成”鉴定会会场。在这里我见到了几位熟悉的畜牧专家,通  相似文献   

13.
4月1日至5月8日,我全程参加了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新闻扶贫采访。此次活动行程上万里,历经10个县,共发稿13篇,其中4篇获本报社级好新闻,有两篇见报当天就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播发。 回想这次采访,我体会到;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南巡时鼓励搞经济建设要有点“冒劲”。笔者结合新闻工作实践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深深感到写新闻也该有点“冒劲”,这不仅有助于写出有分量的好新闻,而且有助于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最近我在采写一篇新闻的过程中,对此就感受颇深。今年3月下旬我到某地区采访,听说一名电机厂的工人一年收入一万多元,厂长还给他戴了红花,在当时有点冒。人们对此议论不一,有的说是改革中出现的新事,有的说工人收入过多不见得是件好事。听到这些议论,我一时也吃不准。记者的责任感迫使我要去弄个究竟。经过调查访问,我发现传说的“万元职工”范生辰的这些收入,是在厂内采取全国同行业较先进的定额标准下,通过他技术熟练并多付出劳动时  相似文献   

15.
今年元月20日,我高兴地站上了“好新闻”领奖台。我写的《宾川儿童情意深》被铁道部第五工程局《铁道开发报》评为“机筑杯新闻大赛”好新闻三等奖。说起来这还是《新闻三昧》的功劳哩!请允许我说一声,感谢您,《新闻三昧》。去年三月初,我收到了我们宣传部订的《新闻三昧》之后,便向往常一样先翻阅“新闻夜大”专栏,一篇  相似文献   

16.
从事新闻工作有些年头了,这稿那稿写过不少。不过,自己最得意的倒是一篇“会议新闻”。这篇题为《不恋“银窝”恋“草窝”银行干部何鹏辞官办起湘潭最大奶牛场》的消息,其实是篇人物新闻,之所以自己还满意,主要是这篇稿子对党报如何改革会议新闻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可以说是本人一篇尝试“跳出会议写新闻”的成功之作。在2000年度全国、全省好新闻评选时,也许是评委们出于对党报会议新闻改革尝试的一种肯定和鼓励,这篇消息不仅评上了全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而且先后获得了中国地市报和全国大中城市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同时还…  相似文献   

17.
有些作者看到别人不断写出有份量有影响的好新闻,非常羡慕,同时又为自己总是写不出好新闻而伤感,埋怨运气不好,机遇不佳,好新闻总是轮不到自己碰上。新闻采写中到底是否存在“机遇”?回答是肯定的。据我个人所见,新闻采写中的“机遇”似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可以说完全是一种巧遇。譬如:一座楼房突然起火,这时你正  相似文献   

18.
我有幸参加了自治区第五届(1989年度)好新闻评选工作。本来,评选好新闻,一篇消息落选不值得大惊小怪。然而,由吐鲁番报选送的《横穿7省区养路费无人问津/途经吐鲁番补交4300元》一稿(以下简称“养路费”)的落选却发人深思。事先商定,这次好新闻评选的方法是:各个评委先仔细阅读各地选送的新闻作品,进行意向性投票;然后,对选票过半数的作品,大家评头论足,各抒己见。评选好消息时,第一轮意向性投票,计有19篇消息得票过个数,“养路费”一稿也在其中。作为评委,对这篇消息我是投赞成票的。在阅读时,我写了如下眉批:“此稿既新且短。不论对内对外,一律依法办事,不见奴颜,没有媚骨,读后令人鼓舞,是一篇好新闻。”好在此稿不长,连标点只有200来字,特抄录于此:  相似文献   

19.
1998年11月13日在《通川日报》刊出的通讯《父子竞选村主任》(见附稿)有幸分别获得1998年度四川省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地市州盟报好新闻一等奖。每当与编辑部同仁谈及《父子竞选村主任》时,他们几乎第一句话都是说:“那篇稿子题材确实很好。”不少新闻界同仁在谈论创好新闻作品时,都首先强调要有好的新闻题材。好新闻作品必须有好新闻题材,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前提。然而,我采写《父子竞选村主任》后的体会是,有了好的新闻题材还必须下功夫采访与写作,才能充分反映题材的新闻价值,从而才有可能出现新闻价值高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要写好一篇言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方面:提出的观点是否有新意、有见地,揭示的问题是否深刻、有针对性。获得1996年度省好新闻一等奖的言论《莫做“走读官”》,较好地体现了这两个方面。 这篇言论的标题便是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莫做“走读官”。何为“走读官”?文章先从走读生入手,由此导入正题,意指那些白天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