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我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岗位上已经耕耘了十二年。耕耘的价值问题也时常在头脑中萦绕:我在为什么而工作?十多年来,也曾为自己敬业奉献的精神而自足,也曾为课堂上不时有思想的火花而自满,也曾为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而自傲,也曾为陆续发表一些小文章而自骄……毕竟我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但是,读了魏勇老师的《用思想点燃课堂》(漓江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之后,深感卑微的同时,似乎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值得一提了。  相似文献   

2.
陈有钧 《河南教育》2009,(11):49-50
我永远不会忘记1998年9月迎接第一批学生时的紧张和喜悦。那时的我,年轻气盛、雄心勃勃;如今11年时光悄然而逝,我带的第7批学生也已步入社会。在辅导员的工作岗位上一路走来,我有过浅尝甘霖的欣喜,也有过屡遭挫折的痛楚;有过借调到北京奥组委的奔波与劳累,也受到过专家的指点和先进理念的洗礼。在这个过程中,是学生们的信任给了我信心,  相似文献   

3.
当批改优秀学生的作业时,教师的心情是那么舒畅。而一批改到后进生的作业,一般都不怎么令人满意,即马虎、出错率又高。我们往往是一怒之下,或搁置一旁,或叫来训斥一通,其结果是挫伤了这个学生的积极性。该怎么办呢?一个后进生的进步给了我很大启发,那就是多给后进生一些热心的面批。我曾带过的一个班有一位基础很差的学生,平时很少说话,上课时也很少举手,常常低着头,总觉得矮人一等似的。我除在课堂上问他一些浅显的问题外,主要是通过多给他热心的面批,使他跟上了班里的其他同学。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中有这样一道…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教师,曾经为自己培育出的一批优秀学生而自豪,也曾为一些“无方可施”“无药可救”的所谓“低差生”而遗憾,而“恨铁不成钢”,我把教育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学生本身,认为“孺子不可教也”,  相似文献   

5.
张长梅 《师道》2021,(4):55-56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我的教育情怀在经历一次山区支教的洗礼后,除了“怦然心动”外,更笃信那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支教期间几乎每日一记,朋友圈因此也有了一批固定的“粉丝”,每天等着我更新。现摘录几篇,让这些文字带着我,再次回到那段难忘的岁月。  相似文献   

6.
永恒的回忆     
书,我教了20多年;学生,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送别》这首歌,我也唱了一年又一年。即是这样,可每当看着自己教的学生们又要离我而去时,一阵酸楚总是立即涌上心头。教师节这天,学生们没有忘记我这个做了四年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教师,曾经为自己培育出的一批优秀学生而自豪,也曾为一些"无方可施"、"无药可救"的所谓"低差生"而遗憾,而"恨铁不成钢".我把教育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学生本身,认为"孺子不可教也",自然很少去从自身找原因.直到有一天读过这样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张晶 《江苏教育》2023,(44):92-95
<正>六月的早晨,清新的空气中还透着一抹微凉。我坐在挺拔如小树似的毕业班学生中间,微笑着面对摄影师的镜头和他们齐声喊着“茄子——”。我和学生又留下一张离别的照片,我感到有些伤感,更多的是欣慰,因为这是幸福的别离!走上三尺讲台20多年,我看着一批又一批学生毕业,回顾陪伴学生一同成长的教育生活,珍贵而难忘。我也曾有过懵懂、迷茫,尝试过模仿、借鉴,一路走来,或曲或直。这段从青涩慢慢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一条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吧。  相似文献   

9.
有位山里的家长来学校询问他儿子的学习情况,我最后说,老师也是种田人啊。农人最应该了解自己种下的庄稼,老师最应该懂得自己培育的学生。农人为自己一茬一茬的好庄稼而快乐,老师为自己一批一批的好学生而自豪。许多事情尽管从表面上看有着很大的差别,其深处彰显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教师,我曾经为自己培育出了一批批优秀学生而感到自豪,也曾为一些“无方可施”、“无药可救”的所谓“差生”而感到遗憾。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某一个学生,而应该在乎每一个学生。在乎每一个学生,让批评变得甘甜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的校长。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急忙将其制止,并责令男生到校长室去。等陶先生回到办公室,那个男生已经在那里等候了。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就立即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教师,曾经为自己培育出的一批优秀学生而自豪,也曾为一些“无方可施”、“无药可救”的所谓“低差生”而遗憾,而“恨铁不成钢”。我把教育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学生本身,认为“孺子不可教也”,自然很少去从自身找原因。直到有一天读过这样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教师,自认为对学生还比较亲切。我走上讲台已十余年,曾迎送过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我常常和学生一起玩耍、一起谈心、一起学习。在一起的时间多了,我和学生的感情也日趋深厚。这个互动的过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需要关爱与呵护。在儿子胄胄出生之前,我也曾下过这样的决心——我也要像呵护学生一样呵护我的孩子,让他快乐地成长。然而,当现实摆在我眼前时,我的这些决心和誓言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在一所私立学校工作,工作时间相对较长。白天,我根本无法顾及我的孩子。于是,我就把孩子托付给他奶奶。也许是他奶奶太宠的缘…  相似文献   

1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六年多就这样过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来了又走,而我却在这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着。回顾自己走过的教育历程,虽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情节,但也有着值得回忆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14.
<正> 我是一个有29年教龄的山村女教师。冬去春来,一批批学生从我这里升入高年级或走上生产岗位,我总觉得我对工作问心无愧。但1979年春上一次调查统计数字使我吃惊了,杨畈大队2039人,有少、青、壮年  相似文献   

15.
有位山里的家长来学校询问他儿子的学习情况,我最后说,老师也是种田人啊。农人最应该了解自已种下的庄稼。老师最应该懂得自己培育的学生。农人为自己一茬一茬的好庄稼雨快乐,老师为自己一批一批的好学生而自豪。许多事情尽管从表面上看有着很大的差别,其深处彰显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马际娥 《山东教育》2004,(18):11-11
作为一个教师,曾经为自己培育出的一批优秀学生而自豪,也曾为一些“无方可施”、“无药可救”的所谓“低差生”而遗憾.而“恨铁不成钢”。我把教育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学生本身,认为“孺子不可教也”,自然很少去从自身找原因。直到有一天读过这样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屈指算来,在农村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已有30余年,在不断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中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然而最近的一次课堂教学,却使我对自己以前教过的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了隐隐的愧疚。高二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全是文学作品,经典名篇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我讲过多少遍也记不清了,在教学方法上也曾刻意求新,但总难免落入固有的窠臼。这一次,我课前做了精心设计,在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简洁顺当地实施了教案,课堂剩余时间不足20分钟。按往常,这段时间我要安排学生预习新课,这是多年的“老套套”,但这次我不想这么做,我厌烦,也怕学生烦,只想试着改…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鼓励一句比批评十句的效果要好得多,哪怕就是作业本上的一个"优"字,都能对学生的进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过去,我曾为学生不遵守纪律、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完成得不认真等事情"大发雷霆",甚至打电话请家长到学校来,但取得的效果都不太明显,直到有一件事开始让我反省自己。那是我的第一批六年级学生要毕业时,我决定再给他们批改最后一次日记。那些日记是我认为学生写得最真实感人也最让我难忘的,日记里真正写出了他们的心声:内容有自我批评的;有感谢老师的;有对老师不理解的;有对老师提建议的……只有徐景超同学的日记是最让我这个当老师的感到愧疚的一篇,他在日记中说:"我写  相似文献   

19.
马际娥 《中学教育》2004,(12):17-18
作为一个教师,曾经为自己培育出的一批优秀学生而自豪,也曾为一些"无方可施"、"无药可救"的所谓"低差生"而遗憾,而"恨铁不成钢"。我把教育失败的  相似文献   

20.
谈起批改作文,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曾直言不讳:“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叶先生的这番话道出了很多语文老师的心声,也让一些语文老师有了偷懒的借口,既然徒劳无功,何须再去精批细改。目前初中作文教学正处于阅而不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