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见人们指三道四地对《投稿指南》进行揶揄,我也找来本翻了翻。说它糟透了,一点不冤枉,我觉得应该把它当作出版败品中的样板来看待。首先,该书名为《投稿指南》,却无南可指,实是文不对题,如果是讲指导投稿的,全书就应围绕这个中心展开,但是,全书洋洋洒洒五六十万字,看似壮观,离谱的太多,如新华书店的结构、编辑的  相似文献   

2.
先是听人讲有本《投稿指南》要出,对投稿很有帮助,我们听了很感兴趣;后又听人说,谁买《投稿指南》谁上当,我们又愕然了。后来,我们弄来本《投稿指南》翻翻,是边翻边笑边有气。这本书,从扉页开始便出错,扉页上版权栏里称“字数560”,这不是大笑话吗?700多页的书只印560个字!这儿不是掉了三个“0”,就是掉了“千字”二个字。  相似文献   

3.
整理“投稿档案”,无意中翻到几页过去的“槁约”,翻看一遍,很令我感动,有感而发,写下这篇短文。那些“稿约”,用词贴切,态度真诚,没有一点做作与虚伪,没有一点“老板”样子,没有一点板着脸说话的味道。“稿约”又称为“投稿指南”。说是“指南”真是名符其实,要啥有啥。它不  相似文献   

4.
《投稿指南》是本粗制滥造的书。该书作者自称是“一本较系统全面指导投稿的实用工具书”,那么,它就应沿循指导投稿这条主线介绍情况,但是,在它庞杂的内容中,与之有关的内容很少。此书一开篇就讲信息知识和大众传播理论,及国外出版社现状(其中包括国外作家收入情况),这就用去63页。然后,又用25页半介绍版权知识(书后半部还有83页的  相似文献   

5.
尊敬的主编: 您好! 我是一位业余写作爱好者,平时喜读《新闻与写作》,受益匪浅,于是今年也订了一份。昨天收到今年的第一期,爱不释手,直至深夜1:30方读完。《新闻与写作》办刊之优点自不必说,我来信只是针对一个问题谈一谈。 不知您发现没有,贵刊时有一些错字出现,如今年第一期第15页右半部分倒数第6行:“……往往对个问题避而不谈”……”其中漏了“这”字,第16页左半部分正数第5行:“(均见《穆青散文集》年365页)……”其中“年”应改为“第”;第30页左半部分倒数第3行:“……笔者处过理一篇人物专访……”其中“处过理”应改为“处理过”。当然这可  相似文献   

6.
前言、后记,古称序、跋,是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明者写的序、跋,半页、一页足矣,两页的都少见。《牡丹亭·题词》仅234字,突出“情之至”。《搜神记序》仅287字,突出“发明神道之不诬”。《聊斋志异·自序》,370字,吐出“孤愤”。《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小序,81字,表明“劝戒”。《拍案惊奇》序,1页零3行,希望“闻之者戒”。中国名著如此,外国著作也如此。《大卫·科波菲  相似文献   

7.
我从1989年开始试着向新闻单位投稿,但稿件采用率一直很低。今年订了一份《新闻与写作》,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开了窍,尤其是“当好通讯员浅谈”栏目,特别使我感兴趣。像《找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写稿方式》(第三期)、《报道线索从何而来》、《写稿要巧选角度》(第四期)、《遇事多问为什么》等文章,好像专门为我而写,使我思路大开。今年一月至五月份,我利用业余时间给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读了第十一期《出版工作》刊登的《要让鲁迅先生满意》一文,深有同感。前不久,阅读《鲁迅日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在1004页二十二日日记中有“得到刘鞾鄂信并木刻五幅,即复”。又1007页和“人名索引”24页,也有“刘鞾鄂”名字出现,但三处“鞾”字都误排成“鞾”字了。刘鞾鄂是我叔父,早在1938年抗日救亡工作中牺牲于河南新郑,年仅26岁。叔父1936年在上海美专肄业,名暐,字鞾鄂。曾给鲁迅先  相似文献   

9.
《新疆新闻界》编辑室为了把杂志办得更好,给每个读者发了一张《读者意见征询调查表》,虽然我也填了这张表,但感到仍有未尽之意,再谈点看法。我今年54岁,是一名业余通讯员,在克拉玛依油田写了几十年的新闻稿件。每当我订阅的《新疆新闻界》杂志一来,总要先阅读“通讯员之页”这个栏目的文章。我还重点阅读“新闻与写作”、“新闻知识专题讲座”、“采写体会”、“新闻和语言”、“好稿评介”等栏目的作品。每期都要从头至尾看一遍,有的文章还要读多遍。1991年第二期“通讯员之页”栏目中胡四海的《投稿杂  相似文献   

10.
有一种观点,认为增加新闻的数量,便可增加新闻的信息量,因而把增加新闻报道的数量作为追求的目标。例如《强化信息意识,增加信息含量》一文写道: “我看了《今日美国》报的情况后很受启发。……其中一个奥秘就是信息量大。每期约有新闻1000条。除一、二版中一些重点新闻可达三、四百字外,多数都是100字以内的消息”,“第一版必须达到20—25条,其它版25—30条。经过这样的实践,才做到每期有100多条的信息量”(见1991年第7期《新闻与写作》第36页)。  相似文献   

11.
来信选登     
《视听界》1992,(3)
主编你好: 今年我订了一份《视听界》杂志。当我读完第一期第26页上的《评论增加新闻节目的“份量”》一文后,感到很失望,文中仅仅错别字就有6处之多。令人  相似文献   

12.
“零”不惑     
“零”不惑编辑学报1993年第1期第2页登有《“零”之惑》一文,我对该字写法有疑问。其实“○”也是汉字。“零”字产生的很早,最初指“零星小雨”,与数目字没有什么关系。最早表示余数和空位用“单”和“有”,如“一百单八将”,“孔子五十有一”。到了近代逐渐...  相似文献   

13.
李希光教授的新著《新闻学核心》一书 ,我认为是目前最具创新性的新闻学著作。但是 ,其中关于新闻写作技巧方面的论述多为真理 ,而在新闻学基本理论方面 ,偏激的个人观点则较多。这里提出两点疑问 ,就教于专家学者。一、关于公正性。《新闻学核心》第26页写到 :“新闻学的核心原理 :公正性” ,这理论不仅让我疑问丛生。难道新闻学是法律学吗 ?百分之百的公正哪里有 ?谁是公正不公正的评价者 ?李教授自己也承认 ,“纯客观的新闻报道是不存在的”(该书第26页第1行 )。因此 ,我认为“公正性是新闻学核心”的理论是错误的 ,真正的新闻学核…  相似文献   

14.
不知道算不算“创记录”:一本总共12万字的小册子,差错竟达115处之多,将近千分之一的出错率。难怪刘绍棠等在《北京晚报》上提出的批评中大声疾呼:把大学者、语言学专家的著作《龙虫并雕斋琐语》印成这个样子,“何以对广大读者,何以对八十四岁高龄的王力先生!”(见《出版工作》1983年第9期第40页的摘录)。《出版工作》摘录中所说的68处差错,还只是王力先生最初指出的,以后作者和出版社又续有发现。  相似文献   

15.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审张本同志1994年12月26日来信指出《编辑学报》刊出的陈亮《撰写科技论文的几个问题》(见《编辑学报》1992年第4卷第3期143-145页)系抄袭他发表在《实用内科杂志》1987年第7卷第1期37-38页的《撰写医学科研论文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一文,“除将后者的文题和正文中‘医学’改为‘科技’二字以及第2段之‘医学’二字改为‘畜牧’二字之外,完全一样。”1994年12月7日陈亮复张本同志函承认“侵犯了老师的权益”。为维护知识产权著作权法的尊严,本刊编辑委员会决定撤销《编辑学报》1992年第  相似文献   

16.
贵刊《新闻知识》第七期刊登了凌大同志的短文:《“参与”勿误用》。文中作者对“参与”一词在一些报刊上经常出现的误用情况,列举了几例,并予以纠正,虽说纠而正之,但我以为尚有纠正不妥之处。文中,凌大同志把“预”的含义解释为“预防”,我认为这只是简单的组词,而不是“预”这个字的本意。据商务印书馆1950年出版的《新华词典》第1030页,“预”  相似文献   

17.
致报刊编辑     
《致读者》在我们的报纸、杂志上是屡见不鲜的。去年的《江西医药》第五期也刊登了一篇《致读者》,写道:“承蒙踊跃投稿,我刊甚为感谢,但请自留底稿,来稿一般不退,超过三个月未接到刊登的通知时可自行处理。”阅后感触万千,特写此《致报刊编辑》如下。“编辑同志:为什么我们的报纸、杂志多实行不退稿制度?是由于编辑部的人手少忙不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书史简编》(刘国钧著,郑如斯订补,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10月版)一书的第80页中,将《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一书,误印为《史记集解索引正义》。其中将“隐”,误作“引”字。在这里,虽然“引”,“隐”二字  相似文献   

19.
商务印书馆1988年出版的《辞源》缩印本,是阅读古籍必不可少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舛误漏衍也时有所见。现举述几处,以期再次修订时补正。一是印刷错误。第1181页皇舅条引《仪礼·士昏礼》“某氏来妇”文,将妇错印为归。第1281页筲字条引文,将《仪礼·既夕礼》错成了《仪礼·既夕记》。第1958页齐字条引文“马不齐髦”,将髦错印成了髟毛二字。二是漏衍错误。第1068页墙字条、第1682页还字条引文将《仪礼·既夕礼》错为《仪礼·既夕》,脱去了礼字。第1897页髦字条引文《仪礼·既夕礼下》,下为衍文。《既夕礼》无上下之分。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来,我断断续续地向报刊投稿,在《新疆日报》、《新疆支部生活》、《乌鲁木齐晚报》发表言论160多篇。这些文章都很短,一般是五六百字,短的只有二三百字,姑且叫它“小言论”。我写的小言论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但由于没有用过笔名,日久了,也就引起常看报刊的熟悉的或陌生的朋友们的关注。有的朋友关心地问:你怎么尽写些“豆腐干”文章去填报屁股,何不弄几篇分量重的大块文章呢?我只得如实回答:我没有时间写,更没有写作大文章的水平。从我业余写作的实际出发,写“豆腐干”文章兴许还是自己的一点长处。我是怎样写起小言论来的呢?这要从我的工作岗位和年龄谈起。我年轻时酷爱读文学作品,步入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