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标志的数字媒体的“拟像”传播呈现出广谱性特征,构建了全新的视觉公共性图像形态。虚拟性与“拟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也是媒介建构的出发点,人与媒介互动过程中内在地规定了虚拟性特征。数字媒体的迭代发展,创造出了新的“拟像”形态,推动了媒介视觉传播的全面“拟像化”,反映了工业文明生产的广谱性“图像生产机制”。数字媒体的“拟像”传播使文字、图像、视频具有了互文性特质,实现了不同文本整合传播机制。数字媒体语境下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构建了沉浸式和交互性“拟像”传播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
知识林     
媒介经营管理 60个关键词     读图时代 报刊版面上图片数量日益增多,同时,图片的尺寸越来越大,以至于版面上经常是图比文多。一般认为如今在影视的影响下,受众更喜欢直观的形象资讯,因此产生了“读图时代”这个概念。   报刊传统上就很重视图片,有“一图胜千言”的说法。不过,报刊在媒介产品属性上毕竟是以文字为主的,报刊的真正优势也正在文字方面,所以,过多地使用图片,未必是一种可取的做法。事实上,美国最著名的以图片取胜的《生活》杂志,就几起几落,最终停刊。   广告 以营利或获得有利影响为目的的信息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3.
网络新闻的传播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媒体采用一种或几种媒介传播形式:报刊通过纸质媒介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借助画面播放节目。网络新闻媒体则兼容文字、图表、图片、声音和动画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和发送信息,实现了“数据、文本、声音及各种图像在单一和数字化环境中的一体化”,具有传播方式多媒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曹鹏 《新闻实践》2001,(4):29-30
读图时代 报刊版面上图片数量日益增多,同时,图片的尺寸越来越大,以至于版面上经常是图比文多。一般认为如今在影视的影响下,受众更喜欢直观的形象资讯,因此产生了“读图时代”这个概念。 报刊传统上就很重视图片,有“一图胜千言”的说法。不过,报刊在媒介产品属性上毕竟是以文字为主的,报刊的真正优势也正在文字方面,所以,过多地使用图片,未必是一种可取的做法。事实上,美国最著名的以图片取胜的《生活》杂志,就几起几落,最终停刊。  相似文献   

5.
尹兴 《编辑之友》2017,(5):90-94,99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动态“图解新闻”成为一种广泛流行、全新样式的新闻报道文体.它以“图像”为核心表达媒介,调动一切视觉元素来重构新闻核心事件,满足传媒受众对新闻信息直观化阅读、多样性选择的需求.动态“图解新闻”的传播者借助平面画像、动画文本和视频文本来还原新闻现场.动态“图像”取代了传统媒体抽象的解释性文字,以直观逼真性、现场还原性、多向互动性、高度综合性的新媒介特征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跨越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6.
汤劲 《新闻界》2007,(1):97-98
一视觉文化“是视觉性占主因的当代文化”,它“指一个文化领域,它不同于词语的或话语的文化”,是“经由视听媒介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它与单纯由文字媒介传播形成的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相区别”。视觉文化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着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图书,顾名思义,包括图和书,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主要财富和依据。“图”是形象的展现,“书”是文字记载。宋郑樵在《通志》中这样写道:“图,经也,书,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若欲成天下之事业,未有无图谱而行于世者……”。尤其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重要前沿阵地——咨询部门,忽视“图”或“书”都是不行的。图,包括图片、照片、图样、绘画,以及各种形式的图。有人将上述资料统称为“图像”资料,《图书馆学大辞典》将“图”解释为“绘画”。笔者将“图像”资料改称为“形象”资料,使其概念更确切,针对性更强,以区別于一般的图像,又将要  相似文献   

8.
一、读图时代:视觉文化的“狂欢”每一个敏于文化风向变化的人,都可以切身体会到,我们正处于一个由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形象为中心的文化转型时期。图像在不断地挤占、征服甚或凌越文字,视觉文化或图像文化已逐渐成为现代文化的主导形态。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认为的:“目前  相似文献   

9.
肖玉清 《青年记者》2016,(26):49-5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媒介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视觉形象在媒介内容表达和受众吸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印刷媒体的“读图时代”早已来临,图像已经取代文字成为媒介传播的强势符号.媒介的视觉转向对报纸来讲,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对消费主义的大力提倡,在形式上表现为传播符号的视觉化,比如报纸的彩版印刷、形态各异的导读、大量的视觉专版、各种信息图表、刺激眼球的新闻标题.可视化和视觉理解已成为当下媒介文化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重要维度,信息图这一高度视觉化的方式成为现代媒介重要的信息呈现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作为平面视觉媒体,报纸主要是通过印刷在纸张上的文字、图片、色彩以及版式等一系列符号向目标受众快速传递信息的一种纸质媒体。它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最大的区别是诉之于人的平面视觉。受众只有通过阅读文字和图片才能获知其信息的详细内容。报纸的版式是报纸的视觉形象,是报纸的广告和包装,它刺激着读者的阅读欲望。吸引着读者的视线,所以,版式在报纸版面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评价“一张好看的报纸”,首先是看其报纸版式,版式就是报纸版面构成的组织和结构。我们知道每一张报纸的版面都是由文字、图片、色彩、字体、栏、行、线、  相似文献   

11.
当代社会名目繁多的视觉传播文本,以特有的视觉建构形式,汇聚成为一道文化景观。其中,杂志封面便是一例。本文选取2003年~2008年出版的《新周刊》封面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新周刊》的发展历程,动态性地考察《新周刊》封面的视觉传播形态,揭示语言和图像这两类文本在意义产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影响,辨析形象文本的单向印证或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及语-图互文方法。对《新周刊》封面的视觉传播学分析同时也例证了有关视觉转向的一个假设,即视觉转向是后现代的一种叙事性象征。  相似文献   

12.
随着媒介技术的变革以及人们对自我表达的强烈需求,PLOG作为以照片记录日常生活的新形式,逐渐风靡社交网络。PLOG传播过程中隐藏着大量的副文本、型文本、前文本、链文本等伴随文本,它们与符号文本共同延伸和扩展PLOG的表意空间,其引领的“图片+文字”的媒介表达形式被视为一种符号消费。在符号构建过程中,PLOG呈现出形象构建与个性化叙事、平台支撑与文化构建以及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等景观,并且在表达空间、社会交往、审美取向和消费行为上表现出多元化的景观逻辑。PLOG的势头方兴未艾,需关注过度沉迷于图像化表达、理想化形象构建以及隐私消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字与图片,是构成报纸这一宣传媒体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好比人之两腿,车之两轮。文字稿扬文字大跨度、长时间、可修饰之长,将书面语言组合得清新隽永,朗朗上口,耐人阅读,从而牢牢植根于报纸版面;图片则以具体的新闻形象示于公众,让墨黑的新闻纸上生出暖色,使靓丽的版面闪现动人的“眼睛”。二者珠联璧合,“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提法应运而生。 新闻图片是将瞬间的形象一次性定型,不可能二次创作、另行修饰,因而具备令人信服的真实感;画面动静巨细,雾雪风雨,可一一再现得淋漓尽致,给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展现活灵活现的具体形象,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可视性;“第三只眼睛”审视社会、关注生活,滴水见光辉、无声胜有声等,凡此种种,文字便显得鞭长莫及。 提倡重视图片,并非“唯图独尊”。笔者以为,县市党报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宜图则图,宜文则文”。以恰到好处的表现形式,服务于报纸主题内容,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人们把报纸、广播、电视分别称为“文学媒介”、“声音媒介”、“视觉媒介”。电视声像并茂,使人们获取同量的信息时要比广播和报纸舒适省力。一些新传播媒介更上一层楼,将文字、声音、图像集于一身,加之有选择的自由,人们可以更舒适省力地获得信息。同是为了获取信息,人们自然更容易更乐于接受舒适省力的传播媒介。于是,“疏远活字”的倾向在日本日趋严重,日本报界就提出了“报道视觉化”、“版面视觉化”、“视觉化时代”等概念。视觉是辨别外界物体明暗和颜色特性的感觉。笔者以为,日本报人提出的“视觉化”中的“视觉”的语域同“视觉”一词的基本涵义并不完全吻合。但其用意不难理解,即提倡报纸的报道应该更形象直观。  相似文献   

15.
报纸作为平面视觉媒体,是通过印刷在纸张上的文字、图片、色彩以及版式等符号向受众传递信息的纸质媒体。诉诸于人的平面视觉,是报纸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最大的区别。报纸形态作为报纸的视觉形象,刺激着读者的阅读欲望,吸引着读者的视线。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一波又一波改版热潮使我国报纸的形态开始有了较大发展变化,变沉闷、千报一面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随着这十多年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飞速发展,无论是百年  相似文献   

16.
李建楠 《青年记者》2012,(14):20-21
在视觉传播时代,社会的生产对象不仅是物质,更多的是视觉符号,大众媒介不再是以文字表达作为基本的诉求方式,而是更多地转向图像,更大程度上依赖新闻图片抓住受众的眼球.新闻报道中的图文关系,在视觉时代的背景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启迪.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拿到一份报纸,阅读其摄影报道时,会怎样做?无疑,要仔细琢磨图片,还得浏览文字说明,就像进商场购物,既看包装又要留意价格一般。于是,我们便意识到文字写作成为新闻摄影报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即便是一个“画意达万言”的新闻图片,也不可能在版面上“孤立无援”。 一、好图片、精文字——新闻摄影报道特有属性 什么是新闻图片?我同意这样的概念:它是一种以摄影画面形象为主要表现形态的新闻形式,是新  相似文献   

18.
图片(主要是新闻图片)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达到宣传效果,这一点被许多人注意到了,但图片的文字说明如何做到“字惟其少、意惟其多”,与照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却被许多人忽视了。图片的说明是什么?窃以为,它不应仅是白开水似的主谓宾结构叙述,如“这是……”之类,而应是画龙点睛之笔。在图片宣传中,对画面而言,文字说明应当起到“内涵上扩大、外延上升级”的作用,通过图片与文字的最佳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9,(11):52-59
在《传播的历史:技术、文化和社会》一书中,埃德蒙德·卡彭特提出了媒介偏重概念,认为只有通过某种媒体,我们才能以最佳的方式获取和交流这条信息和见解。文章分析了埃德蒙德·卡彭特媒介偏重概念与伊尼斯"媒介偏向"概念的异同,并借用媒介偏重概念,分析了文字与图像两种大众媒介的媒介偏重。研究发现,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媒介,文字与图像的媒介偏重各有不同,在意义的传递与表达上也各有侧重。主要表现为文字是抽象的,图像是直观的;文字是联想的,图像是强迫的;文字是间接的,图像是直接的等。同时,二者又相互渗透,在某些情况下,二者互相补充,为意义的表达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文章同时指出,文字与图像的媒介偏重还指涉为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在表意上的差异,以及文字所代表的印刷文化与图像所代表的视觉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陈忆澄 《现代传播》2023,(3):125-132
中国网络文学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类型化的道路,视觉和听觉的感官机制在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中的角力,形成了“视觉中心”和“听觉转向”的发展趋势。在视觉的压制和听觉的抵抗中,可读的文学同时成为可看的文学、可听的文学,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学生产向跨媒介生产的转型过程。视觉和听觉在这一过程中不是孤立隔绝的,两者能够相互补偿,但始终处于不平衡和非均质的状态,存在着物理性的感官裂缝。在互联网对媒介的集成作用中,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的改编借助“文本间性”和“媒介间性”,以复合文本形态弥合了这种裂缝,并实现了特定文本形态之间视觉和听觉的感官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