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晋祠在哪里? 答: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距市区约二十五公里,祠建在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参见《中国名胜词典》一二七页,《文史知识》一九八四年第二期《晋祠与“翦桐封弟”》)《晋祠》原文开头“从山西太原市西行四十里”似不太准确。  相似文献   

2.
我们注意到这样的修辞现象:引用和比喻兼用。例如:①“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苦恼和喜悦,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常常会经历到的。(《关于写文章》)②人们总是从不断犯错误中增长知识的,“吃一堑,长一智”,便是这个道理。(《说谦虚》)③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晋祠》)④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口占一绝》)  相似文献   

3.
写晋祠的作品,中学语文课本上有《晋祠》、《难老泉》。两篇文章题材略有不同,体裁更是有别,但都各尽其妙。这里向同学们介绍请代刘大櫆的游记散文《游晋祠记》。刘大櫆(1698—1779),和方苞、姚鼐,戴名世同是清末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他为文以才气著称,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表现。《游晋祠记》是他的著名游记之一。文章第一段,先点明地理位置,周叔虞祠在“太原之西南八里许”。然后以祠为支点,用“西”、“东”、“南”几个方位词统领,简洁地交代了晋祠的概况。接下来,详细地描  相似文献   

4.
晋祠的古典建筑有“三绝”,自然风景有“三美”,我认为《晋祠》的写作语言也有“三美”。一、形象美苏联文豪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贫乏、空洞、抽象的语言会使描绘的事物暗然失色;丰富、生动、具体的表达却能让写作的对象锦上添花。梁衡同志在《晋祠》的行文上,正是  相似文献   

5.
《语言美》报1990年4月25日第3版上,孙勇同志在《人能嫁给村子吗》一文中指出初中语文课本里《难老泉》(吴伯箫作)中有个病句:“传说在晋祠北边二十里地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姑娘,嫁给了晋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孙勇同志说:“把介词‘给’换成介词‘到’……,句子就通顺了。”我以为,改后,的确是通顺的。但是,如果不改,原文也是通顺的。为什么?因为“古唐村”可以做为“古唐村人”的“借代修辞”。这种用法,就如“读点鲁迅”一样。  相似文献   

6.
<正>《晋祠》原发表在1982年4月14日《光明日报》“东风”文艺副刊上。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时,内容有删节,文字有改动。原文的题目为《古晋名珠——晋祠》,文中对晋祠来由的交代出自《史记·晋世家》:  相似文献   

7.
正天纵若龙《晋祠之铭并序》,简称《晋祠铭》,唐太宗李世民撰并书。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正月二十六日刻,现存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亭内。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碑额高106厘米,上刻"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飞白书9字。碑额左右各雕螭首一对,并头下  相似文献   

8.
课文《晋祠》《难老泉》都写列了晋祠及周围的景物,都用了描写的手法,由于文体不同,两篇文章有许多相异之处。 一、目的不同 两篇文章都对“圣母殿”的塑像进行了描述。在《晋祠》这篇说明文中,虽有形象生动的描写,但只需看清两个判断句,说明的目的也就显而易见了:“殿堂里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四十二个侍女,是我国现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真是巧夺天工。”夹在两个判断句中的,虽有些许描写,其目的却是为刻画晋祠光辉灿烂的文化,说明塑像作为文物的价值。作为游记散文的《难老泉》就不同了,它赞颂“不老的江山、不老的人民、不老的民族精神”,它的描写特点是:一,细致。《晋祠》中一句“形态各异”在这里变成了“有的像  相似文献   

9.
梁衡的散文《晋祠》存在一些问题:梁衡所谓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是错误的,《史记》无"剪桐封弟"四字,梁衡所谓的"于是其弟长大后便来到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作了诸侯"与《史记·晋世家》的明确记载相矛盾,树干劲直与偃卧矛盾,梁衡所谓"当年李世民就从这里(指晋祠)起兵反隋,得了天下"之说有问题,梁衡所谓"宋太宗赵光义,曾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在这里(指晋祠)消灭了北汉政权"之说是错误的。这些问题主要是历史事件的细节不真实、一些表述有缺陷、地点不准确等等,影响了《晋祠》的说服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晋祠是一座古代园林建筑。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的宋塑侍女像就在古柏下的圣母殿中度过了自己九十多世纪的生涯。  相似文献   

11.
<正>一、试题设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晋祠大米产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被誉为“皇家贡米”,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稻田灌溉用水是地下岩溶排泄出的含有明矾、钾等多种矿物质的晋祠难老泉泉水。在煤炭经济的影响下,难老泉附近地下水水位连续下降,1994年难老泉泉水彻底断流。之后,稻农只能抽地下井水灌溉。  相似文献   

12.
吴伯箫同志的游记《难老泉》已被选入中师《阅读与写作》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其中引文有误,以致教师无法解说,吴文是:李白游晋祠曾题诗说,“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查《李太白全集》(王琦辑  相似文献   

13.
晋溪书院     
晋溪书院原名晋溪园,位于山西太原晋祠之侧,创建于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为明代“三朝功臣、两部阁老”王琼所建,后改名晋溪书院。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课文晋祠:据史书记载,在山西省太原县西南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始建于西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西周成王姬诵继武王的王位后,把他弟弟叔虞封到唐(都唐,今山西太原以南),还把“怀姓九宗”分给他,作为他统治下的奴隶。叔虞死后,他的孩子继任国君。因晋水发源于此,改国号为晋,把祭祀他父亲的祠庙命名为“晋祠”。后经历代增修润  相似文献   

15.
奇人傅青主     
梁羽生小说《七剑下天山》中,傅青主(傅山)是个重要人物。据小说里的描述,他“不但医术精妙,天下无匹,而且长于武功,在无极剑法上有精深造诣。除此之外,他还是书画名家,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奇士”。傅青主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名人,梁衡先生的散文《晋祠》里面也提到山西晋祠难老泉亭上悬挂的匾额乃是“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中学课本选入这篇文章,注释说:傅山,明末清初思想家。字青主,山西阳曲(今太原)人。精通经史诸子,兼工诗文书画,又精医学。著有《霜红龛集》等。傅山是个奇人,梁羽生的小说中视他为神医国手和书画名家,然而这些实在还远不…  相似文献   

16.
丁华问:《难老泉》是怎样自如地收放的? 《难老泉》是一篇游记散文。它容纳了深广的思想内容,展现了广阔的艺术画面。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有放有收、收放自如的灵活笔调。一放一收。本文是一篇晋祠游记,题为“难老泉”,可作者却不从晋祠下笔,更不直接就写“难老泉”,而要从山西写起。写山西是一块宝地:双山环抱,双河滋润,大地富饶,人民英勇。然后由山西而太原。写太原古老而又美丽:盆地肥沃,瓦房密匝,墙高巷深,庭院几进;道路宽阔,高楼耸立,大桥宽平,烟囱林立,人群来往。再由太原而晋祠。写到晋祠必须过迎泽桥向南,沿西山山麓走五十里。最后才由晋祠引出了难老泉。作者犹如一位高明的向导,引领着我们一步步地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大到小地去逼近晋祠和难老泉。事实上,作者写山西、写太原、写晋祠,目的都在于为下文写难老泉张本。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的语言实际中,经常出现谓语由表示“长度、宽度、高度和深度”等意义的名词和物量词组连用的句式。例如:1.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地穴,宽五步,长十步。(《地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2.这些大浮雕高二米,合在一起共长四十点六八米。(《人民英雄永垂不朽》)3.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晋祠》)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小学地处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晋祠,是一所拥有近百年建校历史的学校。学校环境优美,书香飘逸,在20世纪五十年代,曾被荣定为省、市重点学校。学校以“环境园林化,设备一流化,管理科学化,学生素质化”为办学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七月的山西出人意料地凉爽,古老的晋祠在夏日的细雨绵绵中散发着别样的韵味。2008年7月15 -16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在晋祠宾馆召开,来自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重点高校的就业中心主任们齐聚一堂,就2008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及2009年的就业形势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1982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散文《晋祠》,当年被选入中学教材,并应教学需要写了一篇《我写晋祠》。16年后,1998年又有一篇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被选入中学教材。许多教学刊物希望能再写一篇文章,谈谈《觅渡》的写作,以作教学参考。 这篇文章和《晋祠》不同,《晋祠》是写景,《觅渡》是写人。《晋祠》中的目标是怎样发现自然美,表现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