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它认为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同学对“矛盾”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模糊认识,这些模糊认识已经成为大家学好唯物辩证法的绊脚石,必须予以澄清。【模糊认识之一】矛盾就是对立和斗争。【评析】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即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统一即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把两者割裂开…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分析现行初中一册,在一元一次方程之后,紧接着安排了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很恰当的。现实世界中仍数量关系,本来就存在着相等和不等两个方面,只研究相等关系,不研究不等关系,就不可能全面地认识事物。相等与不等,是矛盾对立的统一,没有相等,就无所谓不等,没有不等,也无所谓相等,它们共处于数量关系这一统一体中.学习不等  相似文献   

3.
对立统一规律可以叫矛盾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矛盾普温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是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种倾向。在物理学中,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对物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基本的正电荷、负电荷。在光学中实像和虚像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没有正,就无所谓负,没有实就没有虚,没有虚也就没有实。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样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且有一种性质。作用力是弹力,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场力,反作用力也是场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例如,置于水平面的物体A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匀速度运动,物体A受支持面的支持N同时给一支持面一个压力C,支持面给物体A一个摩擦力f,同时物体A又给支持面一个摩擦力f’。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作品中,动与静,乐与悲,有与无,热闹与冷淡,繁荣与荒凉,欢乐与凄惨,这些,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没有动,就无所谓静;没有乐,也无所谓悲。它们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互相转化,动可以转化为静,乐可以转化为悲。也就是说,这些相反的事物,可以互相成全、配合。这在哲学上叫做矛盾的同一性。在艺术上叫相反相成.”(袁昌文《文学写作技巧》)细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不难看出其作品到处充满着艺术  相似文献   

5.
和谐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方法大体上有如下四种:一是互相适应、互相协调。矛盾着的双方必须适应对方发展的需要,它本身才能存在和发展。在这样的矛盾中往往有一方是基本的,另一方首先必须适应这基本的一方。二是互相兼顾。矛盾着的双方互相争夺着某些共同需要的东西,每一方为了自己的发展都力求多占一些,但是如果占得太多,使对方占得太少,对方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对方反过来又会限制此方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兼顾对方的发展,自己的发展就应有所节制。三是并举和交替发展。并举是指对立双方同时得到发展。交替发展即“两条腿走路”,需一前一后交替着前进。  相似文献   

6.
哲学上派别繁多,按其对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看法,划分为相对立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作为一对矛盾来说,它们之间又是互相依存的,彼此在斗争中得到发展。没有唯心主义也就无所谓唯物主义,同时,它们又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毛泽东同志指  相似文献   

7.
在行程问题中,“相向运动”与“相背运动”是一对矛盾。它们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没有相向运动,无所谓相背运动;没有相背运动,也无所谓相向运动。双方共处于行程问题这个统一体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怎样使小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相向运动”  相似文献   

8.
平衡论(均衡论)平衡、均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不平衡是经常的、绝对的,而平衡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新与旧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新生的力量时时刻刻在向旧事物冲击,这就使新事物和旧事物、先进与落后发生激烈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旧的平衡破坏,于是事物就前进一步.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均衡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它把相对的静止和暂时的平衡加以绝对化,以此来否定矛盾的斗争,否定革命的飞跃,为改良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制造“理论”根据.相对静止 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发展、变化中,但是辩证唯物论并不否认静止.静止实际上是  相似文献   

9.
误区一:矛盾就是对立。简析: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此观点只看到了矛盾双方关系的一面,即矛盾的对立性。矛盾双方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该观点有合理的成分。此观点忽视了哲学矛盾双方关系的另一面,即矛盾的统一性。统一属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它有两种情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这种观点没有全面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电与磁的关系,就体现了这一规律.在一切电磁现象和电磁设备中,都充满着电流与磁场的矛盾斗争.一、电流与磁场的相互依存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一个意义,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电流与磁场正是这样,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实验指出,当导线通有电流时,放在旁边的磁针会受力的作用而偏转(图1),说明电流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它像磁铁的磁场一样.  相似文献   

11.
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一分为二”,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扫除林彪、“四人帮”制造的混乱,坚持辩证法观点是十分必要的。毛泽东同志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什么是“一分为二”?“一”就是矛盾着的统一体,对立面的统一性;“二”就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两种因素、两种趋势;“分”就是对立面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以及分化、分解和转化。简言之,即统一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具有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倾向,正是由于这种矛盾才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可见,“一分为二”首先是表示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的绝对性。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一个统一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对立双方互相联结、互  相似文献   

12.
矛盾的同一性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吗?我们认为不是。以下,从几个角度加以说明。第一,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统一物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同一性的两种情形,是统一物中两个对立面固有的特性。没有这两个特性,就不能形成统一物。同一性的意义,正在于它是统一物存在的条件。同一性表现的是统一物稳定、平静的方面,是肯定、维护统一物的方面。在对立双方互相依存之时和在互相转化之前的量变状态中,统一物的质的规定性并不改变。换句话说,一个事物,一个客体所以处于暂时稳定状态,主要是由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因此,我们认识一个事物、客体或现象,就是从对立面  相似文献   

13.
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可分为两个互相对立和互相统一的部分.就整个物质世界的发展过程来讲,一分为二是普遍的.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排斥,也要看到双方的联系和统一,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摩擦力存在的利弊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4.
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是矛盾规律。矛盾规律,也叫做对立统一规律。这条规律主要地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都包含着互相统一而又对立的两方面;我们研究任何事物,都要从两方面看问题,反对片面性。毛主席说:“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是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通常学科的基本问题是学科中具有根本性、稳定性、纲领性的问题,因此,笔者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学校管理中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一)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是学校管理活动中根本的心理问题,它反映着学校管理心理的基本矛盾,是核心问题,其它矛盾和问题都是由它衍生的,它的解决可使其它问题迎刃而解。激励是调动积极性,而挫伤是压抑和伤害积极性。激励和挫伤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没有激励就无所谓挫伤,反之,没有挫伤也无所谓激励。激励和挫伤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首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在中学政治课中,对哲学概念教学作了以下初步探索。第一,讲清哲学概念的涵义,揭示本质。首先是讲清概念涵义表述的特定意思;其次讲清概念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讲清概念在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如“矛盾”这一概念,教材上的涵义表述是:“世界上一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又相互联系、互相依赖的两个方面,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这个高度抽象的涵义表述,对学生来说,是很难懂的。要讲清它的涵义特征,必须讲明几个问题。①事物就是矛盾的统一体,即矛盾。②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两种相反的因素。一种是决定某物性质,使某物成了某物的因素;一种是同某物相反的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等院校学报学”是一门新学科。而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必然有它建构的依据,有它特定的研究对象,有它完整的科学体系。本文试就这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一些想法,以就教于大家。一、中国高等院校学报学建构的依据所谓依据,就是事物赖以存在的条件和理由。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赖以存在的条件和理由。如果缺乏,就没有依据了;没有依据,也就无所谓该事物的出现了。万事万物如此,一门学科的诞生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提出要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学报学这门新学科,主要依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矛盾的含义1.辨析:矛盾就是事物内部既互相排斥又互相斗争的关系。此观点的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只看到了矛盾的斗争性,而忽视了矛盾的同一性,因为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是把事物自身矛盾双方对立性的关系仅仅理解为在事物内部存在是不妥当的,它也存在于事物之间。例如,学校里的教和学是学校内部的矛盾,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而学校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2.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各有哪些表现?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对矛盾双方之间所有“对立”和“统一”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抽象与概括。…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等院校学报学”是一门新学科。而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必然有它建构的依据,有它特定的研究对象,有它完整的科学体系。本文试就这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一些想法,以就教于大家。一、中国高等院校学报学建构的依据所谓依据,就是事物赖以存在的条件和理由。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赖以存在的条件和理由。如果缺乏,就没有依据了;没有依据,也就无所谓该事物的出现了。万事万物如此,一门学科的诞生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提出要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学报学这门新学科,主要依据有两条:  相似文献   

20.
的意义上来分析否定的,它是矛盾对立面的一个方面。“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在它们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中,当肯定的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一旦否定的方面在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就使事物转化到自己的对立而,达到对事物的自身的否定。”④第二个层次,作为“扬弃的环节”的关于“否定”范畴,人们总是从“否否定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上去理解它,井认。辩证法的特征的和本质的东西并不为这是否定范畴的最高层次的意义和作是单纯的否定,并不是任意的否定,并不用。这样理解无疑是正确的,但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