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却在日渐空虚。信仰在很多人的心中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位置。但这根本是人们对信仰的不理解导致的信仰的虚无。本文旨在论述信仰的内涵与其对人们心理健康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应积极探求民族院校有效的信仰教育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以减少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精神信仰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加强精神信仰教育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此,教师要做到:1.关爱学生,认为学生都是有独特价值的;2.对学生要有期待,吸纳学生参与课堂的自我管理;3.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4.引导学生价值辨析,促进社会信仰的建立;5.采用角色扮演法,在心理剧中体验学习;6.挖掘亲身经历经验,现身讲述信念形成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追求"真善美圣"的价值目标,信仰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提升生命的意义感;马克思主义主张认识和改造世界,强调主体能动性,信仰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提升人的自主性;马克思主义强调唯物辩证法,主张发展地看问题,信仰马克思主义能够培养人们积极的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注重改造世界,强调社会实践,信仰马克思主义能够提高人正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术;马克思主义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强调从实际出发,信仰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养成关注当下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当前,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非常重要,它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进行信仰教育目标在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内容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五信”教育,即物质信仰、精神信仰、伦理信仰、国家社会信仰和宗教信仰。基础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夯实大学生的法纪信仰和道德信仰,关键是弘扬主导信仰,根本是着眼最高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6.
以400名师范院校学生为被试,使用大学生精神信仰、应对方式和SCL-90问卷。得出以下结论:(1)师范生的心理应对方式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城乡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健康在性别、年级、城乡上存在显著差异;精神信仰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城乡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精神信仰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精神信仰在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预测关系中起中介变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的结合内容,笔者认为主要的有这样几个方面:树立正确的信仰、调节过大的心理压力、调节人际关系,矫正多疑心理,克服嫉妒心理等。  相似文献   

8.
文化震荡背景下信仰缺失的心理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震荡背景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引发的价值观矛盾,西方国家信仰危机的影响,以及封建迷信思想和非法邪教组织的迷惑等,必然会导致个体显性价值观的矛盾、迷惘和隐性民族文化心理的冲突、失衡,进而形成信仰缺失.信仰缺失不但会使人心理失衡、行为失范,而且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只有依据新的历史条件适时进行信仰重建,才能为个体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的思想基础和有力的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9.
信仰的心理学研究在国内已初具规模,许多学者对不同群体的精神信仰现状和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群体的精神信仰具有一致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个体的精神信仰与其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等因素存在显著相关。国内关于信仰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多数研究还停留在信仰现状调查和相关分析层面,缺乏有力的实验证据,研究范围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信仰的心理学研究有着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编问卷对全国各地区18岁及以上的不同群体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1)总体上,当前我国人们心理健康处于较高的内、外部和谐状态;(2)在人与内、外部世界和谐以及心理健康水平上,体力型比脑力型和兼有型低,兼有型又比脑力型低;(3)在人与内部世界和谐上,成年初期比成年中期低;在人与外部世界和谐上,成年初期比成年中期和晚期低;(4)在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维度以及心理健康总分上,城市被试比农村、乡镇被试高,乡镇被试比农村高;在人与信仰维度上,城市被试得分比农村、城镇被试高,农村与城镇被试间无显著差异;(5)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被试较中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被试在各个因子上得分都高,心理健康水平亦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思想,深深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行为和心理.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信仰观、挫折观和"中庸之道"等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取向性、高度约束特征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又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心理资本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包括希望、乐观、韧性和自我效能感,是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核心要素。鉴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结合民族特色,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感受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习俗以及信仰特色,同时挖掘民族种群的心理资本特质。在心理资本视域下建设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信仰宗教人数逐渐增多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现实,信仰情况如何是政府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基督教为例,使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从心理学角度调查了大学生基督教信众的宗教认知和宗教情感状况,希望能够对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工作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4.
只要是人,都会有信仰。一个人一旦有了自己的信仰,他便会按照他的信仰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 人的信仰从哪儿来?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不会从娘胎里带来,它是习得而来,或者说是教育出来的。于是,教育被赋予了这样的职责:教育人拥有正确的信仰;当人拥有错误的信仰的时候,教育就要使之“改邪归正”,拥有正确的信仰。不管成功与否,教育者都必须努力这样做。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底,凤凰网凤凰播报推出了一个寻找中国人的信仰的专题,让大家来晒各自的信仰,专题的导语称;中国人不缺少信仰,只是缺少发现信仰的精神。信仰无时无刻不在指导你我的生活。我们努力尝试,让所有的人,找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信仰。有关信仰的各种话题,近两年来日益引人关注,诸如中国人到底信仰什么、中国人还要信仰吗这样的讨论,在网上随处可见。也许,就如博友所言,当21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之际,中国人应该思考这个话题,因为我们需要信仰,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拯救我们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钟贞 《教育教学论坛》2011,(34):179-180
本文通过对某校240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认识正确,"90后"大学新生具有以下特点:生活适应能力差,对父母依赖性大;有来自学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信仰缺失但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个性张扬等。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尤其在内蒙古各高校里面。据一份权威数据显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2010年上半年在册学生365896人,其中少数民族女大学生60026人,占16.41%。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独特的生存环境、民族性格、文化信仰、生活习惯等原因,在以汉族为主体的普通高校里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因而研究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以帮助她们快速融入和适应大学生活,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信仰是人们对于世界及人生的总看法.从圣人到伟人,从革命者到建设者,他们的人生价值,他们的心路历程,无不与信仰有着紧密的关联.信仰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的意义:信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罗盘,信仰确保人的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科学的信仰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而近年来宗教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基本情况、原因、传播特点和影响,提出了应对大学生信仰宗教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音乐与心理调适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目前大学生群体不断出现的心理问题,本文提出了音乐与心理调适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阐述了音乐对于人的思维方式、沟通方式的影响,并进一步说明了音乐促进人与自然的沟通;音乐促进人与社会的沟通;音乐促进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沟通;音乐还可以建立人的信仰找到心灵的家园.强调了音乐对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影响作用,提出了音乐与心理调适课程对预防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