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书馆,一个可以让你静下心来读书的好地方,一片能使你心灵自由徜徉的广阔海洋,一方能使你洗尽铅华、超越现实和自我的精神圣地。在加拿大,经常可以看到推着婴儿车的年轻母亲,带着孩子去图书馆,她们要让孩子从小就喜欢这个地方,在这里完成他们的“人生第一课”。而我的学生,直到一  相似文献   

2.
祖母     
张计秀 《辅导员》2009,(19):I0015-I0015
祖母是一个非常爱孩子的人,每次见到别人抱着孩子她就显得很兴奋,总是跑过去抱抱人家的孩子,而别人总会恶狠狠地对她吼:“滚!你个疯老太婆!”  相似文献   

3.
小时候,父亲答应过等她过6岁生日时送她一个布娃娃,但生日还没到,父亲就跟随国民党部队去了台湾。父亲去台后,她和母亲相依为命,学会了承受诸多人生的艰辛。只是,偶尔看到人家的孩子怀抱布娃娃时,她的目光里才会闪烁出光亮来。在海峡这边守望了一生的母亲带着遗憾去了。没有想到,母亲走后不久,一个满头白发、步履蹒跚的老人出现在她家门口。面对着这个自称是她父亲的人,她心里竟没有多少激动。此后,她办好了一切手续,到台北来接孤独的父亲回大陆定居。当她找到父亲的单身公寓,发现老人已死去多时。父亲的遗物是他房间里的好多个樟木大箱子。…  相似文献   

4.
一个小男孩非常苦恼,因为他发现有好多事情,别的大孩子都知道,而他却总是不明白。“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母亲有一天对他说,“每个人一生要学的东西很多,如果在他七岁时就什么都懂了,那不是什么好事。”“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我喜欢这位母亲的话。不懂本身没有错,而如果认为不懂是因为自己比别人笨,从而自卑自弃,那就错了。也许,有人会对你说些他们懂而  相似文献   

5.
赞美能使人快乐一句赞美能让人心情愉快,我的朋友贝克曼对此深有体会。贝克曼喜欢到世界各地旅行,每到一处地方,他都努力学习一点儿当地的语言。他并不是一个语言学家,却懂得用不同的语言说那些赞美的话。他会对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说“你真美丽”,他会对一位为了筹集孩子的学费而卖力工作的推销员说“你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他会对一个疲倦的餐馆服务员说“你的服务很周到”。这个小小的赞美使他赢得了遍布世界各  相似文献   

6.
“永远都要坐前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她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第一排。”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年代里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玛格丽特才具有了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  相似文献   

7.
父亲要重视对孩子的管教,学会怎样去惩罚孩子,但不要体罚他们。多数孩子一听到父亲的管教就联想到惩罚。他们认为父亲是迫使他们为做错事而受苦的人。虽然不是每个父亲都如此,但绝大多数的父亲都是只负责“管”的责任,而忽略了“教”的责任。有一些父亲根本不参加儿子的管教工作,把孩子小时候的管教责任完全推给了母亲。对于中国家庭中的父亲而言,如果当父亲把管教儿女的责任全交付给母亲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摩擦就会增多,没有父亲帮助,她极难克服这些摩擦。为了孩子,为了妻子,为了  相似文献   

8.
母爱如弓     
<正>母亲是弓,儿女是弓上的箭。——题记说起母亲,我总是带着隐隐的埋怨。她和别人的母亲有很大的不同。当别人的母亲追着跑来跑去的孩子喂饭时,她只拿了碗筷摆在我面前,说声"自己吃";当别人的母亲天天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时,她只递给我一个书包,说句"自己走";当别人的母亲因孩子  相似文献   

9.
智慧的金币     
生在犹太家庭里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负责启蒙教育的母亲们几乎都要求他们回答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了,你的财产就要被人抢光,那么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孩子们少不更事,天真无知,自然会想到钱这个好东西,因为没有钱哪能有吃的穿的玩的?也有孩子说要带着家中价值连城的钻石出逃,有了它,还愁缺啥?可这些显然不是母亲们所要的答案.她们会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们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在聪颖、精明的犹太人眼里,任何东西都是有价的,都能失而复得,只有智慧才是人生无价的金币 .  相似文献   

10.
正当一个人很明显做错了事,而且这件事让你受到伤害,你却觉得是自己的错,并且为他们错误的行为道歉时,代表你已经被操控了。晓梦今年32岁,是个单亲母亲,孩子7岁。她在孩子不到一岁的时候,就和丈夫离婚,带着孩子和父母住在一起。她的父母为他们母子做了很多,晓梦总是对他们怀着愧疚。但是,当晓梦走进心理咨询中心时,情绪几乎是崩溃的。她说,她爱母亲又恨母亲,依赖母亲又怕母亲,想离开母亲又舍不得离开……她觉得自己疯了,无法理解自己的痛苦,并被深深的愧疚和罪恶感双重折磨。  相似文献   

11.
当我连蹦带跳地从屋外跑进来的时候,母亲总是笑骂着说:"看你的脸都晒‘熟’了!一个女孩子这么‘野’,大了怎么办?"跟在我后面的父亲就会笑着回答:"你的孩子,大了还会野吗?"这时,母亲脸上的笑,是无可奈何的笑,而父亲脸上的笑,却是得意的笑。  相似文献   

12.
我不止一次地凭借烛光和高脚杯去想象当年父亲与母亲的罗曼史,但我不知道他们年轻时究竟是怎么一个样子! 母亲年轻的时候应该很漂亮,即使如今岁月已老去的时候,她脸上依然有当年的恬静和坦然。母亲将她的希望带给了父亲,在别人的叹息声中,与父亲走到了一起,义无反顾。父亲娶走母亲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风风光光,“连一挂爆竹也没有放。”母亲总是笑着告诉所有的人。仿佛那不是一件让人伤心的往事而是一种骄傲,事实上,母亲就是伴着这些骄傲与父亲走过了20年,也将走过又一个20年,再一个20年。  相似文献   

13.
3年前,我和父亲去旅游.中午的时候,我们来到一个山间小镇,走进一个小吃店吃饭.店里人挺多.我们看到一张桌旁坐着一个年轻的母亲.她打扮得很利索,抱着孩子,身边还有个包.  相似文献   

14.
当我连蹦带跳地从屋外跑进来的时候,母亲总是笑骂着说:“看你的脸都晒‘熟’了!一个女孩子这么‘野’,大了怎么办?”跟在我后面的父亲就会笑着回答:“你的孩子,大了还会野吗?”这时,母亲脸上的笑。是无可奈何的笑,而父亲脸上的笑,却是得意的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坐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父亲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年代里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2008,(6):11
当我连蹦带跳地从屋外跑进来的时候,母亲总是笑骂着说,“看你的脸都晒‘熟’了!一个女孩子这么‘野’,大了怎么办?”跟在我后面的父亲就会笑着回答,“你的孩子,大了还会野吗?”这时,母亲脸上的笑,是无可奈何的笑,而父亲脸上的笑,却是得意的笑。  相似文献   

17.
王轶敏 《班主任》2012,(3):62-63
注意到王思琪,完全是因为她的周记。她的文字总是浸染着一缕淡淡的忧伤,让你感受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不应有的忧郁和成熟。“我最怕看妈妈的眼睛,含着愁苦,带着哀戚,却又充满着期盼。那双眼睛总让我感到比鞭子抽在身上还疼痛。”“妈妈对我说:‘要想别人对你好,你应该学着讨好他们,做什么都要勤快。”’……  相似文献   

18.
智慧的金币     
敬超 《初中生》2006,(6):39-39
生在犹太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被他们的母亲们要求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了,你的财产就要被人抢光,那么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孩子们小,不懂事,天真无知,自然会想到钱这个好东西,囚为没有钱哪能有吃的穿的玩的?也有孩子说要带着家中价值连城的钻石出逃,有了它,还愁什么?可这些显然不是母亲们所要的答案。她们会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们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在聪颖、精明的犹太人眼里,任何东西都是有价的,都能失而复得,只有智慧才是人生无价的金币。  相似文献   

19.
艾美丽 《成长》2006,(2):35-36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察觉父亲在家中的地位不如母亲。我们姐弟4人有什么事征求父母意见,母亲总是第一个发言,然后就拍板决定。即使是问父亲,他也会说:“问你妈去。”时间长了,我们不会再去问父亲,都是直截了当地向母亲汇报。  相似文献   

20.
3年前,我和父亲一起旅游。中午的时候,我们来到一个山间小镇,走进一个小吃店吃饭。店里人挺多。我们看到一张桌旁坐着一个年轻的母亲,她打扮得很利索,抱着孩子,身边还有个包。我走过去,问:“我们可以坐这儿吗?”她微笑着点点头。那个母亲哄着孩子,一边笑,一边给孩子喂饭。孩子约有两三岁大,很可爱张大嘴巴等着妈妈用勺子喂。我在一旁,好像感觉到有点异样。对,是那个母亲的动作。她把孩子放在右腿上,双手抱着,然后,用嘴咬着勺子的一端,很熟练地低头在她的盘子里舀菜,再喂到孩子的嘴里。开始,我以为她在逗孩子玩,但她那麻利的动作,告诉我另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