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个离休老兵,打过日本鬼子,参加过解放战争,今年已经七十六岁了,是一个地掷球爱好者。现在是国家二级地掷球裁判员,福建省军区福州第五干休所地掷球总教练。曾担任过福建省和全国老年人地掷球比赛(南方赛区)的裁判员工作,在福州地区担任地掷球比赛裁判长、裁判员50多次。十几年来深深体会到,地掷球运动是健身之宝,实在是好。它好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2.
洪峰 《掷球运动》2004,(3):44-44
为推动江西掷球运动,加强对教练员、裁判员队伍的建设,迎接省第五届老年健身运动会掷球赛和“三百山杯”全省掷球锦标赛,江西省老年体协近期举办了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  相似文献   

3.
我和掷球的不解之缘。还要从1997年说起。那年国家掷球队的刘进军老师给了我两本书,书中谈到掷球场地修建的尺寸。对运动员、裁判员、记分员的要求,以及比赛中使用的术语等;同时,还详细地介绍了掷球传入我国后的发展情况。读过这两本书后。我对掷球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快我就加入到了这项运动中,并经常与国家队的刘进军、赵爱国、韩力强等几位老师交流。通过近八年的学习锻炼,  相似文献   

4.
《掷球运动》2004,(2):38-39
1986年,国家体委发出“关于在全国普及开展地掷球运动的通知”,我省即派代表观摩了在杭州举行的全国首届掷球比赛,同年又到西安体院参加了全国掷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的学习。紧接着,我省即开办了掷球骨干培训班,为开展普及掷球运动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掷球运动很快在我省一部分地区开展起来。1987年,我省派队参加在鹤壁举行的全国掷球邀请赛,拉开了参加全国比赛的序幕。  相似文献   

5.
简述紧逼防守时,两名裁判员的分工与配合?①紧逼防守会给裁判员造成困难,这就要求集中精力和互相配合。出现紧逼防守时,如有三个或更多的防守队员在进攻的后场,前导裁判应站在他的边线上,帮助他的同伴。当球进入前场后,前导裁判再站在端线正常位置。②如果只有一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地掷球竞赛规则》的学习和几年裁判工作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地掷球竞赛规则》是地掷球运动的心脏和神经。经国际地联专家们的科学策划和指导,地掷球逐渐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在竞赛中表现出的生龙活虎、妙趣横生、其乐无穷,使简单的活动变得更具观赏价值,为广大民众所青睐。特别是塑质地掷球规则中神奇的“有利原则”更是锦上添花,使无效变有效。滚、靠、抛三大掷球基本技术,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技术性,执行“有利原则”更进一步增进了相互间智慧和技能的抗衡。[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1984年地掷球引进中国,我参加了在北京体院举办的由意大利专家阿尔贝里和安东尼奥主讲的地掷技术培训班。从那时起,我就被地掷球的魅力所吸引,经常身体力行坚持练习。同时,总觉得有一种责任感,要大力在中国推广、宣传和普及地掷球运动。  相似文献   

8.
裁判员是门球运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裁判的判罚直接影响着场上球员的情绪,有时还会直接影响比赛的结果。因而裁判员的思想道德水准和业务水平高低,对门球运动的发展和技、战术  相似文献   

9.
《篮球》1998,(1)
前导裁判顾名思义应经常处在比赛的前方。当到达端线后,前导裁判的移动区域是从他左边的三分线起点和他右边限制区域边缘之间,根本没有超出此范围的必要。前导裁判应根据球的转移而不断地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裁判员应采用“监控”原则(BOXING——IN),简单解释就是场上10名队员应随时在两名裁判员之间。球在第1区,前导裁判的主要任务是注意无球区,特别注意有没有非法掩护的惰况发生。球在第2区,前导裁判的首要任务是观察所有的徒手队员,根据球的位置作适当的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注意球传向球篮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当球在第3…  相似文献   

10.
<正> 地掷球运动在我国还是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自1984年由国际地掷球联合会委员派两名地掷球专家来华讲学至今,仅有两年的历史。目前,在我国有相当多的人对它还是陌生的。因此,地掷球这个项目究竟在我国能否开展起来。发展前景如何,本文就此谈点看法,旨在为这一项目在我国开展而推波助澜。1、国外地掷球运动的发展状况,充分证明它在我国也同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2005年晋升国家级裁判考试安排在全国老年人门球比赛中举行。在我监考的23场比赛中,给我的印象是所有学员相当认真,跑动积极、及时到位、配合默契。现就有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一、本次考试现场出现的四大问题1、界外球进场的站位界外球进场多数场次只有一名裁判员到位,另一名早就等候下一名击球员(如图1),像①球在界外,1号队员击球时,甲裁到位,而乙裁竟已等候在②球球边。①球进场是没有问题。如果压线,会由于场地关系,进场后又滚回,特别是球投影是否压线,或击球员产生推球连击现象等,如甲、乙裁都到位,两名裁判确认,就比一名好…  相似文献   

12.
地掷球已进入了今年的全国体育大会,每一位掷球人在欣喜的同时也应该有更高的期冀:掷球,什么时候可以亮相奥运赛场? 回顾中国掷球20年的发展,成绩固然喜人,但仍有许多不足:普及程度低、参与人数少、受重视程度不够……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今天,职业体育迅猛发展,这一切为掷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这其中.掷球强国意大利在此项目上的市场化、职业化运作十分成功,现有3000多个掷球组织,仅塑质地掷球一项就有10万余职业运动员。2006年5月13日,国际塑质地掷球联合会主席同意大利队访问了西安体育学院。期间,他们就掷球运动的职业化、市场化提出了宝贵意见,联系中国国情,我们可以从中归纳为以下几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为了地掷球运动发展,给参加地掷球运动的队员创造美好的环境,山西地掷球协会委员庞伍美,在植树节期间,带领30多名中老年地掷球爱好者,在地掷球场地周围。植杨柳树118株,并设了7条固定长凳。环境美化了,吸引着更多中老年人参加到这一运动中来。  相似文献   

14.
篮球裁判员是指在篮球竞赛过程 中,依据篮球竞赛规程和篮球规则,对参 赛双方运动员在竞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动作,作出正确的裁决及处置并 最终评定胜负的人员。篮球裁判员在我 国和多数国家均属业余。   我国《裁判员技术等级制度》规定, 篮球裁判员技术等级称号分为国家A 级、国家级、一级、二级、三级。另设荣 誉裁判员称号。国际级裁判员需 经国际篮联(FIBA)考核批准。 对于一名裁判爱好者来说, 考取国家级裁判、国际级裁判是 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理想。但是任 何一名高级别、高水平的裁判员 他的起步都是要从最初的级别…  相似文献   

15.
裁判法是指裁判员临场工作的方法。“区域分工’则是裁判法的一个主要组成部份。一个好的裁判员不仅对篮球规则要了如指掌,更应懂得“区域分工”,精通裁判法,这样才能保证将全场10名队员的位置与动作,纳入裁判员的视野范围之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漏判或错判,高质量地完成临场裁判任务。 一、执法技巧: 1.裁判员的眼睛应不停地转动,视野力求覆盖全场。 2.根据球的位置,两位裁判员中的一位,其眼睛应该密切注意无球区的情况。 3.要知道球的位置与眼睛盯着球  相似文献   

16.
20年来,在广大掷球爱好者的辛勤努力下,掷球运动在中国逐渐普及、推广,为全民健身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实现了为国争光。《掷球运动》杂志的创刊,必将会为掷球运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运动二部,向广大掷球爱好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7.
地掷球运动是一项高雅的大众化的竞技运动,它运动量不大,技巧性很强,战术变化无穷,趣味性很浓,是一项极好的全民健身运动。随着地掷球运动的普及开展,各类比赛也与日俱增。哪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地掷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呢?  相似文献   

18.
自1984年地掷球引入中国以来,该项运动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运动员已达到较高的竞技水平当越来越多的运动员达到较高水平时,胜负之差便更多地依赖于他们的心理素质,因此,对地掷球运动员心理焦虑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当前国内对地掷球运动员心理焦虑问题的研究少见报道本文通过对40多名地掷球运动员的调查,以“斯皮尔伯格状态-特质焦虑调查表”为理论依据,对地掷球运动员的心理焦虑问题的影响因素及与比赛的关系作一分析,并指出控制和调节心理焦虑的方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当今,网球运动在中华大地上迅速发展,中国网 球公开赛、Salem全国网球巡回赛、DUNLOP 全国青少年巡回赛、全国甲级单项赛、国际男子挑战赛等重大赛事接连不断;各地基层老年、少年的杯赛也名目繁多。因此,为了保证各种比赛的顺利进行,急需壮大裁判员队伍,提高裁判员的素质。那么,怎样当好一名网球裁判员呢?根据笔者多年参加网球裁判工作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必须熟悉、精通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裁判工作是排球 竞赛活动不可缺少的 组成部分。随着规则 不断的演变和运动技 术水平的持续发展, 对裁判工作质量的要 求也越来越高。国际 排联主席阿科斯塔先 生曾经讲过:一个好 的裁判员就像一名指 挥大师,他的高超技 艺,能够使运动员的 技术水平发挥得淋漓 尽致;使观众热情饱满,如醉如痴;使比赛连贯而流畅,精彩纷呈。而拙劣的裁判员就像一名不称职的厨师,做出的饭菜使人大倒胃口,扫兴而去。他的话形象地勾勒出裁判员在比赛中所起的作用,但要培养或成为一名优秀的裁判员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过本人多年对国际国内优秀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