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逻辑主谓结构”是以语法性主谓结构为典型范畴的非典型成员。本文以英语大句中“独立结构”和图片说明“主语+逻辑谓语”小句结构为例,分析了英语“逻辑主谓结构”的形态特征和认知基础。该类结构内部为逻辑主谓关系,体现了话语的经济性原则,但其实际运用受到易解性因素限制。“逻辑主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对客观世界总的认知图式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听课发现,不少教师在执教《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将“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一句中“之”字解释为“用在主谓结构当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一因为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上对这句话是这么翻译的:“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天子发怒”就是一个主谓结构;二因为互联网上也多作这样的解释。经查阅,果如此。而凭本人的语感直觉,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二论元“无”、“有”逻辑语句呈非主谓结构,具有交换性。单调性、守恒性,是一种便于逻辑推理的表达形式。相应的“无”、‘有”语句中文表达主谓结构不明显,而英文表达主谓结构明显。因而前者更接近于逻辑语句的表达。从自然语言理解的角度看,“无”、“有”语句的中文表达明显优于英文表达。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文言文中用于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之”字,其作用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本文举出这种主谓结构出现的三种语境中,“之”字都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语言事实,说明“之”字的出现与否,同主谓结构的是否具有独立性无关。然后对这种“之”字在句中的作用作了初步的分析,认为其作用如《马氏文通》所说,在于疏缓语气以引起强调。  相似文献   

5.
1、不少古汉语著作说主谓结构间的“之”字的作用是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让其作复句中的分句或单句中的某一成分。其实,这种带“之”字的主谓结构独立成句的也有。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吕氏春秋·去私) 廖序东先生的《文言语法分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对此已经论及。但是,对能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的“之”字(以下简称甲类)和不能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的“之”字(以下简称乙类)的辨识问题,到目前为止似无人论述。本文拟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也谈一种特殊类型的句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歇后语里,有些歇后语上截譬语是个主谓结构,下截解语也是个主谓结构,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等,对这类句子如何进行分析?范晓先生《汉语学习》的《谈一种特殊类型的复句》认为:它们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复句,“它们既然不是联合式的复句,也不是偏正式的复句,而是一种主谓式的复句”.举的例子是:  相似文献   

7.
我认为“句读之不知”不是主谓结构,而是宾语前置结构 首先,我来谈“句读之不知”不是主谓结构的原因: “之”字插入句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主谓结构短语,一般有三种情况: (-)主谓结构短语中的动词谓语带有宾语。如: 1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相似文献   

8.
一主谓结构在一定条件之下可成为独立的句子,倘在主谓结钩之中加上一个“之”字,就不再有作为独立句子的可能性了,所以现在一般文言语法书说这种“之”字的作用在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如: (1)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3)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孟子·尽心下)“德流行”、“民多于邻国”、“武王伐殷”都是主谓结构,都有成为独立句子的可能性,但在主语、谓语之间加上了“之”字之后,就取消了它的独立性,它们分别是所在句中的主语、宾语、分句。吕叔湘先生对这类结构所作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这不是复句     
“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初中语文课本视此句为并列复句,笔者以为欠妥。这是一个单句,一个较复杂的动词谓语句。“区分单句和复句,涉及三个因素:(1)只有一个主谓结构,还是有几个主谓结构?(2)中间有没有关联词语?(3)中间有没有停顿?”(商务印书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单句不管简单还是复杂,只能有一个主谓结构,即只有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在意义上只表达一层意思。上面的例句较为复杂,“遇到很复杂的句子,先把它的主干找出来,对于理解全句的意思有帮助。”(《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把例句逐层压缩,不难看出,其主干是“我觉得”。谓语的中心语“觉得”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相似文献   

10.
兼语式和主谓结构作宾语,往往比较难于区别,不仅是初学语法的学生,即使是懂得一些汉语语法知识的老师,有时也难以措手。因为从表面形式看,它们都是主‖谓+主→谓。1956年制定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对兼语式和主谓结构作宾语曾确定了三条划分标准:1.从意义上看,兼语式第一个动词的对象是人(或者物),主谓结构作宾语的句子第一个动词的对象是事;同时,兼语式两个动词之间有困果关系,而主谓结构作宾语的句子则  相似文献   

11.
该文指出关于“N的V”结构的名词性偏正结构、谓词性偏正结构、的字结构等诸说存在的问题,认为汉语句法结构的实例是按家族相似性归类的,这种家族相似性既表现在功能上也表现在结构上,并给出结构上家族相似性的条件,以此论证“N的V”结构属于主谓结构。  相似文献   

12.
许多古汉语著作都谈到“主谓结构加‘之’字”的问题,认为这是古汉语中的特殊的语法现象之一。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也谈到这个问题。高中第一册中《师说》一课的“思考和练习”说:“之”“用在主谓关系中,表明这里的主谓结构并不构成独立的句子,而只是句中的一个词组或分句。”  相似文献   

13.
“自 动词V”结构在上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笔对《春秋左传》中的“自”字作了定量分析,重点探讨当“自”作指示自身的代词时,“自 V”结构的两大类型:一是主谓结构的“自 V”形式,二是动宾结构的“自 V”形式,“自”作宾语时前置。  相似文献   

14.
(一)从内容上看,单句的意义是单一的。紧缩句的意义是复合的。例如: 1.爱国从小就聪明。(用主谓结构句单一地说明“爱国聪明”。)  相似文献   

15.
在所有可以影响句子结构的虚词中,影响之大,莫过于结构助词“的”。“的”可以把偏正结构以外的不少结构变为偏正结构,还可以把主谓结构以外的不少结构变为主谓结构,而且也可以使某些词法结构变为句法结构,使某些单义结构变为多义结构,使某些多义结构变为单义结构。不仅如此,在有些情况下,“的”还可以使某些句法结构发生全面的分化改组,例如,“他肚子饿了。”中的“肚子”同“他”没有直接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主谓结构,能充当句子的多种成分,因此其性质与功能比较含混。本文先假设主谓结构的向心性质,然后以替换方法阐述指称与陈述的转化,论证了主谓结构是以谓语为核心的向心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一汉语主谓结构是最普遍、最常见的结构,可对它的性质和功能却一直有争议。长期来人们都认为主谓结构是离心结构,一九八二年朱德熙先生提出汉语主谓结构是以谓语为核心的向心结构。本文目的是对主谓结构的向心结构性质加以验证,以探讨其是否符合汉语语法事实。所谓主谓结构是指两个语言单位组合起来构成具有主谓关系的结构。主谓结构的格局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而且其组成部分本身就可能是复杂的,如述宾、述补、偏正甚至主谓等形式。因为本文只讨论主谓结构的性质和功能,因而讨论中除必要提及外,对其他成份概不赘言。  相似文献   

18.
英语隐喻性无灵旬:生命特征与汉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生命特征对英汉主谓结构的制约情况,探索隐喻性无灵句汉译的常用策略。汉语主谓对生命特征极其敏感,要求有灵主语与有灵动词搭配;英语主谓对生命特征极不敏感,无灵名词与有灵动词搭配是常态。汉译策略有“逻辑辨析”、“复句翻译”、“引伸有据”等。  相似文献   

19.
《孟子》一书中共有428个假设复句。其分句(组)的结构形式有主谓结构、非主谓结构和复句等;其分句(组)的组合形式有主谓结构和主谓结构组合,非主谓结构和非主谓结构组合,主谓结构和非主谓结构组合,单句和复句组合,复句和复句组合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前人对“得”字句变换已做的研究进行了小小的综述,并对“得”字句一般都可变换为重复动词的“得”字句、“得”后是主谓结构的“得”字句仍可变换为重复动词的“得”字句、“得”字句的“把”“被”的转换、王还(1979)认为的“得”字句的三种基本形式的转换等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