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战国策·秦策一》"明臣之楚与不"一句中,"之"是助词,而不是动词。"楚与不(否)"是并列结构。"楚与"是动宾结构,宾语前置。"楚与"即"与楚","与楚"即"助楚"。与"楚与"相对应的内容是"以国情输楚"。今人惑于表层结构,误解了深层语义。  相似文献   

2.
参照《天问》等古籍,可知周代楚与邻国吴越既有战争又有合作,其中楚与吴的战争更多一些,楚与越虽然和平相处的时期更长一些,但其间也有矛盾和摩擦。人才流动促进了楚与吴越的文化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3.
楚文字资料的不断出土,推动了整个古文字研究。楚文字中的新字形和各种构形现象加深了对战国文字构形系统的认识。类化是楚文字中的重要构形现象,在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出楚文字资料,探讨类化的界定和分类,并从类化的角度阐释了一些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4.
湖北荆州是闻名的楚文化之乡,是哺育长江中游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楚国物阜民丰、文化灿烂,特别是音乐文化独领风骚,“楚辞”、“楚声”、“楚歌”、“楚舞”,驰名天下。 2500年后的今天,为了使人们了解楚乐舞艺术和楚文化的概貌,荆州地区博物馆于1992年9月创办了“楚乐宫展演”,以出土的楚乐器为原形,仿制或复原成楚乐舞器,演奏和表演古代楚宫廷乐舞,在现代舞台上再现了中国古代楚乐舞的艺术神韵。  相似文献   

5.
楚文字资料的不断出土,推动了整个古文字研究.楚文字中的新字形和各种构形现象加深了对战国文字构形系统的认识.类化是楚文字中的重要构形现象,在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出楚文字资料,探讨类化的界定和分类,并从类化的角度阐释了一些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理论阐述与实际例证结合起来,从体制、句式、节奏、用语、意象诸方面论述了楚骚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尤其突出了楚骚文学语言的浪漫色彩及神话意味,从而论证了楚骚文学浓郁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7.
视角     
在印度北部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叫巴克楚的小伙子。一天,巴克楚告诉他的老师,村长在附近的镇上为他找了一份工作,他要去上班了。老师祝小伙子好运。一年后,巴克楚的朋友告诉老师,巴克楚混在镇上的一帮坏孩子当中,以偷窃为生。老师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惊讶,因为他知道巴克楚本性善良。不久巴克楚回家探亲,高兴地去看望老师。“你在镇上过得怎么样,巴克楚?”“很好。”“喜欢你的工作吗?”“那份工作实在太无聊了。我交了几个朋友,他们帮我找了一份更好的工作。”“我真为你高兴。既然你过得不错,我有时间就去镇上看看你。”小伙子很吃惊,但他…  相似文献   

8.
宋玉辞赋中有两篇提到了"南楚"一词,古今久无确注。文章通过认真的考证认为,"南楚"一词既可指在楚迁都郢陈前,以其都城郢(江陵)代指楚东扩前(即不包括东楚、西楚)的楚国全境;又可指楚迁都郢陈后,郢陈地区(西楚)以南、东楚以西、秦南郡以东的地区。所以,我们可采用"句本位"的训诂原则,将《登徒子好色赋》中的"南楚"注释为"楚考烈王时期的楚国南部地区",而将《笛赋》中的"南楚"注释为"泛称楚国故地"。  相似文献   

9.
楚乐舞是荆楚大地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省荆州市对楚乐舞的保护与开发主要体现在成熟舞台作品的排演以及对楚乐舞艺术风格的研究与展现等方面。楚乐舞的保护与开发强化了荆州旅游形象,丰富了旅游资源和文化产品,对荆州文化旅游有重要意义。荆州楚乐舞在节目编排过程中,应力求客观、科学、准确,注重经典乐舞的研究与创作,进一步丰富表演内容和形式,树立自身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0.
宋王恶楚     
宋王偃恶楚威王,好言楚之非,旦日视朝,必诋楚以为笑,且曰:"楚之不能若是,甚矣。吾其得楚乎?"群臣和之,如出一口。  相似文献   

11.
赋的溯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赋的渊源问题作了探讨,通过考辨否定“诗歌渊源说”,支持“隐语渊源说”,并进一步论证了由荀赋到宋赋即由俗到雅的演变,从而得出:楚民间隐语→楚民间赋(荀赋)→楚宫廷赋(宋赋)→汉赋的图式.  相似文献   

12.
楚族与瑶族同属"楚蛮",楚族融入汉族揭示了中国族群特别是汉族地方群域,既无法逃避又相互对立的多重交织,楚瑶始祖文化的印合,多元文化创造性地共存,从而成立足本民族、面向民族国家、放眼全球多元化的分层认同模式.  相似文献   

13.
亡羊补牢     
郭倩 《下一代》2013,(6):44-44
1.战国时期,楚襄王是个昏庸的国君。只知道整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国家一天天衰败下去。2.大臣庄辛劝襄王不要成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大事。长此以往,楚国就要亡国了。3.楚襄王听了大怒,骂庄辛老糊涂了。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  相似文献   

14.
南朝萧统编撰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注本有李善注、五臣注、六臣注。其卢谌《赠刘琨并书》诗中有"承侔卞和,质非荆璞"句,凡引李善注《文选》版本系统均注为:"楚子和氏得璞玉于楚山之中。"清代学者胡克家认为"楚子和氏"有误,当为"楚人和氏"。而奎章阁本《文选》则注为:"楚卞和氏得璞玉于楚山之中。"因奎章阁本《文选》几乎保存了北宋秀州本的基本面貌,故此说颇具说服力。基于此,对"楚子和氏""楚人和氏""楚卞和氏"三种观点逐一进行考辨,得出最符合李善原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清华简《系年》第18章的记载表明,晋吴两国曾经联合伐楚。这场联合伐楚行动与召陵之会、吴师入郢都发生在鲁定公四年,其目的可能还与扶持周王室有关。《系年》所载的晋吴伐楚不同于以往的晋吴关系,增添了晋吴关系的新史料。由于晋国的退出,导致这场伐楚行动失败,以致吴国没有参加召陵会盟,是晋吴关系公开破裂的前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楚、秦墓葬所反映的葬俗进行了比较,揭示了楚、秦葬俗的区别与联系,楚、秦两个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葬俗,两国文化都受到周文化较深的影响,但由于两国兴起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他们都较早地突破了周礼的羁绊,在这方面秦国比楚国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17.
湖北传统建筑研究不能忽视曾经的楚建筑文化对它的影响。本文先对楚建筑进行研究,总结出形体上的飘逸和色彩上的浓烈等特点,并把楚建筑文化、传统建筑文化和古希腊建筑文化作了一个比较。其次,基于上述理解,对湖北传统建筑的总平面图、平面布置、建筑造型和建筑构造进行了阐述,指出上述建筑设计中或隐或显的浪漫主义情怀流露,其实就是楚建筑文化在湖北传统文化上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的脂微合韵与方音有关,带有楚方言色彩。先秦时期,楚方言里脂微合韵现象较为突出,至东汉,脂微两部发生合并。这种音变现象起初是在方言中发生的,是秦汉时期楚方言、秦晋方言共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人教社课标版必修《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中对“贰于楚”是这样注释的:“[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相似文献   

20.
“三楚先"何以不包括季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季连是芈姓楚人的始祖,从来没有异议。清华简《楚居》叙述楚先公先王的世系和居处迁徙,始于季连,从出土文献的角度印证了这一点。但是,在战国时期楚人的祀典系统“三楚先”(老童、祝融、鬻熊)里,却没有季连的影子。这一现象一直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从《楚居》看,季连和鬻熊是兄弟关系,季连的后人没有即位,楚的大位赖鬻熊一支得以传延。对楚的后人来说,是鬻熊的直系亲属,而与季连没有血亲关系。这就很好地回答了“三楚先”不包括季连这个悬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