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些都告诉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甚至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之为是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这就首推"读".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就能在教师情感的推动下和文章情感产生共鸣,达到升华.在教学中,我着力用不同层次的读"弹奏"语文课堂的情感"乐章",从而使学生爱读书、好读书、乐读书.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就能在教师情感的推动下与文章情感产生共鸣.达到升华。为此.应着力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弹奏语文课堂的情感乐章.从而使学生乐于读书。  相似文献   

3.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现和升华,甚至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之为作者的"心电图"。那么,如何把文章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呢?这就要靠读了。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出感悟,读中积累。阅读好比是一条闪闪发  相似文献   

4.
读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文本背后蕴含着的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的精神家园,要理解它、感悟它、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可见,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就能在教师情感的推动下和文章情感产生共鸣,达到升华。在教学中,我着力用不同层次的读弹奏语文课堂的情感乐章,从而使学生爱读书,好读书,乐读书。  相似文献   

5.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怎样落实让学生“充分地读”呢?我认为应当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反复读,每一层次都要达到应有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探究、读中体验,以升华情感。如何让朗读富有个性,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呢?笔者最近有幸聆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雪儿》一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撷取这一课的教学片断(第四自然段)与各位同仁共享。  相似文献   

7.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告诉我们,以读为本,感知、感悟培养语感、情感,是语言训练的最基本的策略。一、感知感知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而阅读活动中的感知过程则是属于对课文言语的感知和理解活动范畴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对课文感知过程中,词和词组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语言单位,言语信息在人脑中可能有一个以词或词组为单位的存储系统。词以及词组联系愈巩固熟练,愈利于…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告诉我们,以读为本,感知、感悟,培养语感、情感,是语言训练的最基本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赵娟 《考试周刊》2012,(71):44-44
叶老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美读的根本在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借鉴先哲之言和本校开展的"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实践体会,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我设计了"有效美读诗词"的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行课程标准降低了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课堂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读”能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桥梁,“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言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  相似文献   

11.
汤莉莉 《小学生》2012,(10):83-83
<正>在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把"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他们投入情感地读,有感悟地读,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读中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从而受到情感熏陶,启迪智慧。下面谈谈我在低年级阅读教学注意的几个方面。一、把握教材,激发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阅读应首先从激发兴趣开始。只有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寻找课外读物,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自觉  相似文献   

12.
一、以读为本。课内引路 “以读为本”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把“读”贯穿到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培养阅读的技巧,如精读、品读、诵读、默读、略读、浏览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课外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大纲把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和语言积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突出强调了语文“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指导、诱导学生自主读书,启发学生阅读的心智,把“读”与“思”结合起来,以读促悟,以悟导读,从而有效地积累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读”的活动归纳成四点:一、初读求通、整体感知每篇课文教学,都应把自能读书放在首位。给予学生充分读书的时…  相似文献   

14.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班固在《汉书》中说“,书曰‘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咏之声发”。这些都告诉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现和升华,甚至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之为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文章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呢?这就要靠朗读了。朗读是架设在学生的情感与文章固有思想感情之间的一座桥梁,如果没有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很难产生共鸣。那么,究竟该如何加强小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曾几何时,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之大。然而如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将读与看、思、演、写、画相结合,更有利于发挥读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发挥语文课的功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作者给我们展示的优美、恬静的春天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在读中迁移。  相似文献   

17.
林桂娥 《考试周刊》2010,(34):61-62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这一阅读教学思想,结合《猫》一课的阅读教学实践进行思考探索,我认为,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探究学习目标;在读中自由感悟,探究学习过程;在读中体验情感,探究语言美、情感美。  相似文献   

18.
新的课程标准把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和语言积累这三方面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突出强调了语文“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此基础上,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进行知识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阅读教学中虽然能听到学生书声琅琅,但许多却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教师有读无导,学生有读无效。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悟结合、读导结合。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品悟、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掌握技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  相似文献   

20.
美读是一种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将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灵动的综合活动,是学生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注重美读教学,通过美读为学生搭建桥梁,让学生感受文本韵味、深化阅读体验、内化作者情感,这样不仅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也给语文课堂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