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原型心理内涵的双重性是指侧重于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范畴的原型和侧重于认知过程和创造心理方面的原型。原型范畴特点决定了原型受文化普遍性和差异性的影响。文化定势渗透到原型中,影响到原型与范畴成员的关系,决定着原型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2.
随着心理语言学的发展,有关心理词汇的研究也在不断升温.在博览各家学说的基础上,首先肯定了心理词汇意义的模糊本质以及造成这种模糊本质的主要原因,然后探讨了可以代表词汇基本意义的原型成员以及词汇意义的原型特征,最后,在心理词汇意义具有模糊性和原型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词汇的内部结构具有双重性的假设.  相似文献   

3.
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解读《活着》,发现福贵历经磨难最终活着是"渴望长生"心理原型的体现。这是《活着》成为经典的根本。《活着》是表现"渴望长生"心理原型的一套符号体系。"渴望长生"心理原型的产物分为两种:一是低级"长生"状态,好死不如赖活着;二是高级"长生"状态,生命不息。这种心理体现在《活着》中则是福贵杂糅了这两种状态,因而引起争论。将这两种状态二元归一,争论终结。  相似文献   

4.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一文中认为原型是一个和集体无意识有关的,密切联系的概念,它暗示着似乎时时处处存在于心理上的某些确定形式。原型是人类长期的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德伯家的苔丝》运用了多个《圣经》中的原型,这些原型的应用使这部小说更加迷人,同时也更加突出了小说悲剧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在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阐发研究”的框架下,运用西方的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相依为命”的人物关系程式进行分析,探究其文化心理结构。中国文化的一个最有影响的原型就是阴阳互补观念,它是我们民族的一种原型心理,对中国文化的各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相依为命”程式就是这种原型心理的“复现”和“生成”。  相似文献   

6.
词类范畴是一种原型范畴,范畴的原型认知效应为词类的偏移提供了心理依据;非范畴化认知机制是词类偏移的心理操作方式。词类偏移反映了汉语词类的真实面貌和人类思维的认知规律,是正常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7.
菲茨杰拉德善于用不同的象征和神话原型来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小说主题,象征和原型在他的作品中无所不在,其代表作《夜色温柔》中就应用了不少的象征和原型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揭示人物的命运发展及作品的主题思想。因此,从原型批评中集体无意识及象征中的人类共同的经验和心理2个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将有助于深入把握菲茨杰拉德的写作艺术和作品意蕴。  相似文献   

8.
原型有文化心理的和认知心理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强调的是文学批评中的文化意象,后者则强调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但两者均与文化相关。文章试图从原型与文化普遍性和差异性的认知关系、以及文化定势对原型的影响,阐释认知中的文化渗透,进而揭示原型和文化的关系体现了人类在对世界的理解中形成的两大模式———认知模式和文化模式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十九号房》中苏珊的人格面具与暗影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荣格的原型理论解析《十九号房》,内蕴其中的人格心理原型凸现于条理有序、层次递进的故事叙述结构中。这部小说,演绎了一部心灵痛苦挣扎的辛酸史,展示了一段深层心理中人格面具原型和暗影原型进行惊心动魄生死搏斗的磨难历程,同时,流露出作家自身灵魂中的矛盾和冲突,也揭示了婚姻生活中的社会性集体面具与集体暗影的斗争与交锋。这部作品既具有揭露和批判现实的社会学意义,又蕴含一种广泛而深刻的人类心灵斗争的普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不同语言概念对应的词可能具有不同的隐性词义,相关对比研究也屡见不鲜,但目前对造成不同隐含义的原因揭示略显不足。运用心理原型模式对隐性词义进行阐释,并以汉英"红/red"为例说明,面对同一概念,不同民族或有各自的心理原型。民族心理原型与词语最初使用的情境紧密相连且具有综合性特征,这为理解和解释隐性词义提供另一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