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快速发展导致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建设用地与山体绿地之间协调的难度也日益加大,为了协调好城市现代化建设与自然山体之间的关系,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RS)技术,提出城市山体保护控制绿线的数量化识别方法,构建山体绿地及近山建设用地管控的数量化指标体系、制定系统化山地绿线管控图则、设计山体绿线管理实施详案。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哈尔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现状,梳理新旧城区绿地建设留存的问题,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视角对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提出相应的控制准则与实施内容,并从绿地控制性基础指标、城市公园绿地的控制、园林植物的控制、古树名木方面提出哈尔滨城市绿地建设的具体标准,为哈尔滨城市绿线划定、城市规划绿地的行政处罚开展前期研究,为出台技术性指标提出可行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区内建筑用地日益增加,与此同时园林绿地资源则越来越少。为了缓解城区建筑与绿化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基本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美化功能、人们开始关注城市的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尤其是屋顶绿化,作为城市新型绿源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例如在美国的芝加哥市,为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仅城市的功能更加趋向完善,而且城市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张,所以城市规划工作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关联性逐渐提升,为了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有效利用率,则需要有关部门首先明确建设用地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关系,通过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土地市场的发展,以及加强对于城市规划工作的管理力度等方式,为未来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奠定基础,所以针对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完善方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赵娟  谢启玉  王镜  黄晨 《青海科技》2022,(5):130-137
文章分析了2009年~2018年绿地生态对西宁城区热岛的影响,分析表明:(1)西宁城市热岛呈现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的分布格局,热岛主轴与人类活动聚集区对应。(2)与2009年相比,2018年西宁城区高温区向城郊扩展,城市热岛范围和强度更强,2018年西宁城区热岛面积增加32.02 km2。(3)表征人文因素的归一化差指裸地与建筑指数NDBBI、归一化差值不透水面指数NDISI与LST呈正相关,表征自然因素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植被覆盖度FVC和数字高程DEM与LST呈负相关,其中NDVI的负相关系数超过0.5,表明植被覆盖区可以抑制城市热岛。(4)2009年和2018年西宁的耕地、林地和水体的贡献度CI为负值,其中,有林地的CI 2018年最低,为-0.4;城镇用地和建设用地的贡献度CI为正值,说明这两种地类是西宁城区LST升高的主要贡献源。分析表明林地、耕地、草地等绿地对城市LST的升高有抑制作用,可以减缓城市热岛效应,而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会导致LST升高,加剧城市热岛。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分辨卫星影像的城市用地不透水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不透水地面是城市地区的特征,它与总用地的比值~不透水率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生态指数常出现于城市水文、城市水质面源污染以及城市植被制图等研究中。本文借助高分辨率卫星影像首次在我国城市中心城区尺度上探索土地利用的不透水性。基于对南京5个典型城市功能区中555个有效用地斑块样本的不透水率数据的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不透水率在统计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建设用地中绿地的不透水率最低(0%~30%),市政设施用地的不透水率最高(80%~100%),居住与道路广场用地的不透水率接近,而工业用地的不透水率相对较低(40%~75%),平均城市建设用地不透水率约69%。该结果填补我国城市用地不透水率研究的空白,为城市水文模拟研究提供下垫面参数,并可望用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规划。  相似文献   

7.
平原河网地区水质与土地利用格局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张殷俊  陈爽  彭立华 《资源科学》2009,31(12):2150-2156
通过划分不同类型和尺度的作用区,利用吴江市200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29个水质监测点的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数据,分析不同作用区内土地利用格局与水质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吴江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对水质有重要影响。城市建设用地与溶解氧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园林地同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在所有尺度带状作用区和部分尺度的圆形作用区上存在显著负相关;耕地同溶解氧在圆形和带状部分尺度作用区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对吴江市水质指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有负面影响,而耕地和园林地则会对水质起到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多用地类型与水质的偏相关分析证实了不同用地类型的尺度效应,近距离分布的耕地有利于水质改善,而城镇建设用地对水质影响在较大尺度上更为显著。研究成果可为经济发达的太湖流域空间开发与水环境保护协调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伴随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探讨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影响,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现农民市民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2006—2015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相关统计数据,采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模型,研究了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总建设用地增加及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人口转移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正向影响城市总建设用地增加;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工商用地、居住用地和交通绿地广场用地增加的影响分别通过了10%、1%和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且其受影响的弹性系数依次为0.167、0.155和0.135;但伴随农业人口的转移,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并没有显著增加;农业人口转移对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增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因此,政府应根据农业人口转移的进程适度增加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合理布局不同的城市建设用地类型,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以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为视角,通过对哈尔滨新区绿地及绿地系统的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以"生态优先、径流控制、系统整合、立体布局"的原则,的的海绵城市建设进行实践研究,意在解决新区雨洪管控与城市绿色空间的有效结合的途径,为东北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研究样本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反映地方政府建设用地供给行为对人口生活、生产活动地点选择的影响,明确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变动影响人口流动的机理,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三类主体的一般均衡模型,利用模型的求解和数值模拟,提出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利用2001-2013年山东省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门限回归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方式。研究发现:①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呈现出特殊倒U型的影响方式,在(0,0.823]和(0.823,∞)两个区间内,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影响的偏回归系数分别为2.307 2、-2.133 1,处于不同区间时,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的影响方式存在明显差异;②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影响的偏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小于人口规模(26.617 3)和城市区位(11.445 5),但是大于基础设施投资水平(1.399 5),说明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的影响程度介于人口规模、城市区位与基础设施投资水平之间,其对人口流动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建设用地供给结构作为工具,根据自身对人口流入的实际需求采取差别性的调控方式,吸引或引导人口流入或流出。  相似文献   

11.
有些新建的园林绿地或城市重点街道,为了使绿化尽快得以见效,往往考虑采用移植大树的方法。此外,为保留建设用地范围内树木也需要实施大树的移植。可见,大树移植是园林绿化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大树移植与养护,本质上是打破了原有动态平衡,建立一种新动态平衡的过程;新的平衡须满足阴阳协调、上下平衡的原理,以顺应树木之天性等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12.
武汉都市区绿地破碎化格局对城市扩张的时空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焦利民  肖丰涛  许刚  卢延年 《资源科学》2015,37(8):1650-1660
基于武汉都市区1989年、2001年和2013年三期Landsat影像,选取景观格局指标反映绿地破碎化程度;利用梯度分析刻画绿地破碎度的空间格局及其对城市扩张的时空响应。景观格局指标总体特征表明:在城市扩张压力下,都市区绿地面积比例由82%减少为62%,绿地景观破碎度明显上升。梯度分析表明:1989-2013年,各缓冲带上建设用地比例逐年上升,而绿地面积比呈下降趋势;主城区建设用地破碎度下降,高破碎区向三环线外转移;耕地破碎度在各缓冲带上逐年上升,且随着与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耕地破碎度降低;而林地破碎度略微下降,城市扩张对主城区外土地利用景观影响加剧。关联分析表明:城市扩张强度向主城区外推移加速,耕地破碎度变化强的区域向三环线外转移,而林地破碎度变化强度呈显著的时空分异特征;城市扩张在数量、格局及强度方面与绿地破碎化格局显著关联。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的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童陆亿  胡守庚 《资源科学》2018,40(6):1175-1185
构建了基于自由度、蔓延度和感观优劣度等时空统计分析模型的区域多级城镇用地扩张特征度量方法体系,分析了1990—2015年期间湖南、湖北和江西(湘鄂赣)三省327个县(市)全域、省域、城市群和地级市级别下的城镇用地扩张特征及其分异规律与模式。结果显示:①湘鄂赣三省多级城镇用地扩张时空特征存在分异性,且其主要源自特定级别下城镇用地扩张的空间异质性,以及特定区域不同级别度量结果的变异性;②区域多级城镇用地扩张分异特征能反映各县(市)在区域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识别出了湘鄂赣三省有序增长、持续蔓延、复合增长和复合蔓延等主要的镇用地扩张模式;③城市群和丘陵平原区,无序蔓延和复合蔓延模式表现较为明显;有序增长和复合增长模式在非城市群和山区城镇用地扩张中占主导地位。积极开展区域多级城镇用地扩张度量及其分异规律与模式分析,将助力多级、“差别化”城镇用地扩张管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对象是城市及其蔬菜副食基地建设用地。其中,后者多数已在菜地保护区规划和市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做出安排,即使没有做出安排,也可按已有的规程去做,只要注意和城市建设用地区边界的衔接和协调就可以了;而城市建设用地的总体安排,则须在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重点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王宏娟  石敏俊  谌丽 《资源科学》2014,36(11):2263-2272
不符合规定途径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象在现实中大量存在,但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却受到了很大阻碍。本文以北京市为例,研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利益主体即地方政府、村集体、农民和用地方,发现导致流转的根本原因是各利益主体的利益驱动,各利益主体间均存在利益冲突,并从利益主体的视角分析导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利益冲突的深层次原因,认为地方政府与村集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为主要矛盾,政府协调好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关键,提出应从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明确地方政府职能,协调利益主体之间的收益分配,运用行政手段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服务等利益协调策略,为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深圳市典型城市化样带建设用地变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型城市化样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是目前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基于深圳市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和2004年5个时期的TM/ETM(SPOT)影像,选取沿107国道、205国道两侧的城市化样带,通过道路缓冲区分析的方法,计算建设用地变化速率(ΔP),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道路沿线建设用地增长过程表现为时间递减效应、向外蔓延效应和中心城市辐射效应,即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减缓,同时道路对建设增长的影响范围不断向外蔓延,且距离中心城市越近、其增长速率越快。提出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发展的基础上提高道路两侧土地利用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是此类地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中国1981年-2007年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可  张安录  马爱慧  苏向学 《资源科学》2010,32(12):2329-2335
为考察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中国1981年-2007年的两者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会偏离长期均衡,城市建设用地长期对短期偏离均衡的调整力度为44.9%,而经济增长偏离长期均衡时,仅以9.4%力度被调整到均衡状态;②经济增长是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Grange原因,而反向关系得不到实证支持;③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能够解释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50%以上,而城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解释水平仅仅保持在10%左右。城市政府应该改变过去城市发展"摊大饼"的模式,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效率,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地型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碳排放效率分析与低碳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苗  甘臣林  陈银蓉  陈璐 《资源科学》2016,38(2):265-275
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容易陷入增加投入与控制碳排放两难选择的困境,理想碳排放效率下的适度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成为控制碳排放与兼顾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计算了中国30个省份2003年、2006年、2009年与2012年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然后基于松弛测度(Slack Based Measure ,SBM)模型估算了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碳排放总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时空分布上,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与其碳排放效率是动态变化的,但两者变化趋势并不一致;②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2003-2006年增长缓慢,东部略高;2006-2009年增长明显,东中西差异不大;2009-2012年大幅提升,西部建设用地开发强度超过东部和中部;③2003-2012年,碳排放有效省份由中西部向东部转移,东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的碳排放效率值;④技术效率不足是引起碳排放总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⑤东部地区由于减缓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增速得以提高碳排放效率,中西部地区因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快速提升而无法兼顾碳排放效率。最后,针对总效率无效省份,构建结合了东中西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特点的低碳优化策略,以期改善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了裸露山体缺口产生原因基础上,提出了裸露山体缺口的概念,阐述了裸露山体缺口治理思路,总结了深圳市裸露山体缺口生态治理模式和创新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0.
周臻  陈浩  王磊 《资源科学》2024,(2):321-335
【目的】收缩型中小城市普遍存在人口收缩-建设用地扩张的矛盾现象,解析建设用地供应动态特征是深入理解其机理的基础。【方法】使用中国土地市场网交易数据,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模型遴选对照城市,解析71个收缩型中小城市样本相对于增长型中小城市样本的建设用地供应动态特征(组间差异);基于系统聚类分析,探讨收缩型中小城市建设用地供应的差异特征(组内差异);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组间和组内供地差异形成的关键主导因素。【结果】(1)相比对照城市,收缩型中小城市建设用地供应特征为规模降低,价格增长明显放缓,以划拨等非市场化方式供地的比重、交通和公共设施等非经营性和非产业供地比重有较快扩大的趋势。其中,东北地区还表现为供地规模较大但价格普遍较低的区域性特征。(2)依据建设用地供应特征,71个收缩型中小城市样本可降维并归纳为“低水平供给型”“供给退化型”“弱增长供给型”3种类型。其中,“低水平供给型”城市多为传统农业型城市,建设用地市场发育程度较低;“供给退化型”城市多为重工业衰退城市,建设用地市场呈衰退态势;“弱增长供给型”城市多为增长区域内的人口外流城市,建设用地市场稳定发展但存在衰退风险。(3)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