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全面进入国家公关时代,国家形象宣传片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和手段。以框架分析理论为依据,着重分析了国家形象片《角度篇》叙事的3层次框架要素,认为《角度篇》是以"立足于真实,积极开展公共外交"作为叙事主题,在结构上着重突出文化软实力,淡化硬实力,在表达上采用西方世界容易形成优先式解读的符号和话语方式。真正做到中国故事,国际叙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  相似文献   

2.
通过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外交取得了增进国家交往和赢得国际认可的巨大成就。当前,奥运外交辉煌犹存,中国“体育热”持续升温,国际体育交往活动日益增多,这些都为中国体育外交提供了机遇。同时,在如何提升自身体育综合实力,摆脱体育政治化困扰等问题方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国需要重视并把握体育外交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体育外交工作健康发展,以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构建和谐世界的总体外交目标。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高度,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二者相辅相成;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讲话>明确了中国对外政策的立场、宗旨以及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和外交目标.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国际关系中,软实力已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从"人文外交"这一外交领域的新概念入手,追溯了其产生发展的历程,并诠释了其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人文外交"的新路径:积极开展最广泛的人民外交,拓展外交的具体领域,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升中国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外文化交往的历史久远。新中国的文化外交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以和为贵"的外交伦理。以中国年和孔子学院为代表的"中国热"体现了中国国家形象,是当代中国文化外交的标志性活动。加强国家文化软权力建设,倡导和谐世界理念,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外交,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经济外交是全球化时代外交发展的新形式,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经济外交内涵的理解仍然十分模糊,仅仅宽泛地理解为外交与经济的结合。事实上,经济外交必须严格限定其范围,才能汇入一个国家的外交体系中,不至于与外交系统发生冲撞而造成严重后果。从严格的经济外交内涵出发,经济外交仅仅包括对外援助、经济合作和经济制裁三种形式。从世界经济政治化和国际政治经济化的双重趋势出发,经济外交在未来还将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阐述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内涵及其特点,较为深入地分析其对我国外交的影响,并在此背景下,提出我国外交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孝文化大致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孝"的观念产生,在先秦时期"孝"观念理论化、系统化,到了西汉时期"孝道"变得政治化,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被异化,唐宋元明清时期"移孝于忠",孝文化走向极致,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现实主义外交将国家利益置于核心地位,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就是现实主义外交。"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和抗美援朝等外交实践表明,中国外交的战略选择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这一战略选择有效地维护了中国国家安全,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实质上也维护了东亚乃至世界的和平。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人权问题愈来愈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斗争的焦点。美国等西方国家以人权作为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与“和平演变”的突破口,对发展中国家展开“人权外交”。正是在与西方国家“人权外交”的斗争中,邓小平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人权思想。邓小平人权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他不仅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人权外交”的攻势,严正阐明了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同时还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保障、实现人权这一科学的正确道路。一、针对西方国家“人权无国界”的谬论…  相似文献   

11.
正处于和平发展进程中的中国,需要充分发挥经济外交的作用来处理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经济外交是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关于现阶段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创造促进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条件,是实施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政策措施。经济外交作用巨大,可以为我国和平发展赢得充足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供给,赢得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为在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条件,并有助于我国谋求和平、稳定的大国关系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但经济外交也有其局限性,不能片面夸大经济外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文化交流与传播为核心的文化外交逐步发展到公共外交新阶段,成为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和提升国家形象最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战后韩国的"文化外交"向"公共外交"演进的历史表明,韩国的公共外交已经从国家事务的相对边缘地带逐步走向政治中心,对韩国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试论恐怖主义问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11事件”为标志,国际恐怖主义活动进入新阶段。恐怖主义以其复杂性和国际性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成为主导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变量。恐怖主义活动与中国有着历史和现实性的联系,使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面临着新的威胁,外交工作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反恐合作使中国改善和充实了大国外交,调整和巩固了周边外交,改变了前期中国反恐的被动局面,在国际社会中提升了国家形象和影响力。另外在应对海外中国公民遭遇恐怖袭击问题时体现了中国“外交为民”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4.
陈晓明提出的评价中国当代文学应有"中国立场"的说法细究起来是可疑的,强调中国历史和文学的独特性,不能抹煞了更大的、更具普遍性的世界视角和文学尺度。历史合理性并不等于文学合理性。当代汉语写作有其独特性,但不能因此而拒绝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所已确立和达到的水准与高度,过分强调其不可比性和不可通约性实际上是一种心虚和逃避。"中国立场"的提法会将单纯的文学评价问题复杂化,带上不必要的政治及民族的情感色彩,评价当代中国文学,多些"文学立场",而少些混杂不清的"中国立场",显然将有益而无害。  相似文献   

15.
当今国际社会,综合国力的衡量标准已不只是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国防实力等如此单纯,软实力已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中人文外交在我国日渐成型,成为中国外交未来的新亮点,它的提出适应了国际外交的发展潮流,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中国人文外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继承和发展了自古以来我国的外交传统.又以新形势为基础进行了改造和创新。该文将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叙利亚撤侨等重大国际事件掠影中看中国的人文外交兴起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国际地位的历史发展轨迹大约可分为四个阶段来考察,每一阶段都有它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和历史原因。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高,这主要取决于国内革命与改革、参与全世界共同的经济联系、始终一贯坚持和平共处原则和不称霸外交战略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所支撑的现代价值体系等因素。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绝不会对他国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17.
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2014年的中国外交不断推进理念创新,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理论和观念,为处理国际关系、解决国际热点问题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还全方位拓展外交实践,积极推动与大国关系的发展,打造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主场外交"和国际责任等方面,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七章》当代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概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外交,包括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外交思想、外交原则、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就外交关系而言,它又包括了官方和民间、多边和双边关系。这一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认真讲授这一章,将有助于学生掌握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使之能够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分析国际问题,观察国际事务。一、教学思路第七章的内容分为》中国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的发展"、》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和》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关于中国外交思想的重大理论,即和谐世界理念。在和谐世界理念下中国外交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追求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且外交宗旨上更突出"以人为本"、外交风格上更倾向"有所作为"、外交效果上的多层次性更加明显。由此,中国外交战略被和谐世界理念赋予新的内容和特点,对我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伙伴关系外交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外交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国依据冷战后的外交战略目标及不同国际关系行为体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不同地位,与不同的国际关系行为体或建立了形式不同的伙伴关系,或明确宣告中国与他方就建立某种伙伴关系已达成共识。伙伴关系外交是以合作为目的的新型外交,伙伴间建立的是一种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关系,它不针对第三者。它是对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灵活运用,并对中国外交目标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