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编辑同志: 我教《鸿门宴》,学生们总会提出不少疑问。今本着“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把这些疑问提出来,希望得到帮助。“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这儿没有写召张良出来,下文却说刘邦“乃令张良留谢”。试问:张良是什么时候出来的?“沛公起如厕”时,“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当时刘邦、张良、樊哙商量逃走,刘邦且能“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人数多,动静大,陈平岂能视而不见,听而不  相似文献   

2.
夏松平 《读写月报》2023,(13):35-37
<正>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云:“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这件事,班固《汉书·高帝纪》也有记载:“有顷,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置车官属,独骑,樊哙、靳强、滕公、纪成步,从间道走军,使张良留谢羽。”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人们对《鸿门宴》一文中沛公"与樊哙……步走"的不同理解,从考证"与"字入手,探讨对这段文字的正确解读.认为:文中的"与"字,既不是连词,也不是名词或介词,而是一个含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其词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让"或"使".因此,这段文字既不能解读为沛公"和樊哙……徒步逃跑",也不能解读为沛公"党与樊哙……徒步逃跑",而应当解读为沛公"让樊哙……跑步跟随".只有这样解读,才符合文章的原意.  相似文献   

4.
近来,笔者在教授《鸿门宴》的过程中,发现文中有一段文字有顺序颠倒之嫌。限于水平,笔者不敢妄断,谨笔录于下,待教于方家。这段文字是: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见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第二册(必修)第44—45页,2004年5月第一版)案:文中沛公听从了樊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的劝告,决定不辞而别;临行…  相似文献   

5.
一、“与之同命”(《鸿门宴》) 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注云:(与之同命)和他们拚命。之,指项羽等。同命,死在一块儿,拚命。一说,“之”指沛公,与沛公同生死,也通。“之”是代词,代替谁?张良的话“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只涉及项庄和沛公两人,那么,“之”字也就只能代替项庄或沛公。可见教材注为指代项羽等是不确的。樊哙固然对项羽怀有敌意,但眼下直接威胁刘邦生命的是项庄,而不是项羽。  相似文献   

6.
《鸿门宴》中有一段话:“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到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这里的“步走”,有的注家解释作“徒步逃走”讲(如王伯祥先生的《史记选》),总感到于文气有不顺的地方。①沛公放弃了车骑,“脱身独骑”,看来沛公是骑马了。其他四将骑马了没有?如果四将骑马,那么“独骑”“步走”应如何解释?如果四将不骑马,只沛公一个人骑马,这四将怎么跟得上沛公的马速呢?怎样对沛公实施有效的护卫呢?②沛公还没有动身,项羽就派陈平出来召唤他了。沛公为了迅速回  相似文献   

7.
释“步走”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选入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其中写沛公逃宴,向张良交代留谢项王的手续后,有这样一句:“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山下,道芷阳间行,”(第85页)其中“步走”一词,有的教师讲解为“步行”,说沛公放弃随从的车骑,一个人骑着马,和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步行,从(?)山下面,取道芷阳找便道走。这样解释,前后有些矛盾:“沛公……一个人骑着马,和樊哙……等四人……步行,……”这成什么话呢?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中的“与之同命”句书中注:“和他们拼命。之,指项羽等.同命,死在一块儿、拼命.一说,‘之’指沛公,与沛公同生死,也通。”针对这样具体的句式,教材却莫衷一是,这只能给人造成理解上的混乱,而别无它益.笔者认为:只要把“与之同命”句与它得以存在的特定的语言环境联系起来理解,这一难题便可迎刃而解.樊哙的“与之同命”句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呢?课文交代得非常清楚:“于是(这对)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写项王与沛公在宴酣之时,沛公之参乘樊哙撞将进来。这一举动,不仅未被处罚,反被项王夸为“壮士”,并赐之卮酒与彘肩。下属“与斗卮酒”和“与一生彘肩”,都超出了项王的吩咐,多了一个“斗”和“生”。怎么解释?“斗”,大的酒器,没话说。然而,  相似文献   

10.
疑问代词“何”一般代事,疑问代词“谁”一般代人,这是勿庸置疑的,然而并非尽然。在《鸿门宴》中,叙述樊哙闯帐后,项羽问道:“客何为者”,教参译作:“客人是干什么的?”不够准确,因为从张良的回答“沛公之参乘樊哙也”看出,答句答的是“什么人”,如果将“何为者”解释为“干什么的”,则张良的话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11.
《鸿门宴》中,有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告密的一段,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听后大怒道: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注解②,为(wei)将要。这里把“为”字作“将要”讲,这种讲法值得商榷。“为”字能否作“将要”讲呢?能的。如《汉书·匈奴传》里有“单于  相似文献   

12.
<正>《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普通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在写到沛公逃宴时有这么一句:"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这句话该如何理解,令人疑惑。该句由"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三部分构成,争论的焦点是第二部分的"与"字该如何解释,如果解作连词,前面的"独骑"  相似文献   

13.
一、引用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这一句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是格言,樊哙引用这条格言,很好地解除了沛公因不辞而别造成的顾虑,语言简洁而又道理深刻,是劝说刘邦的很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这里所说的词类活用,指的是在古代汉语里实词人句以后,在实际语法结构中的临时性的运用,也就是说它可以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而灵活运用,一旦离开了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就不适用。我们不妨来看看如下两个句中的“军”字的不同意义及用法: ①为击破沛公军②沛公军霸上不难看出①句中的“军”字是名词,其意义为“军队”,在句中作宾语。而同样是“军”字在②句中却是动词,可译为“驻军”或“驻扎”,在句中作谓语。由此可见,判断一个实词是不是被“活用”,除了根据这个实词在具体的语境中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与研究》第二期《“步走”一解》,对《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一段中“独骑”与“步走”提出新解,谓“‘独骑’应该是对沛公来鸿门宴时坐车这件事说的”,来时坐车,有人参乘,沛公不算“独”,现在改为骑马,一个人骑,故曰“独骑”。听谓“‘步走’应该是让马的两前腿并作一步,两后腿并作一步,呈跨跃式奔跑状”。作者认为“持剑盾步走"的是包括沛公在内的五人,即其它四人也都是骑马的。  相似文献   

16.
一、引用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这一句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是格言,樊哙引用这条格言,很好地解除了沛公因不辞而别造成的顾虑,语言简洁而又道理深刻,是劝说刘邦的很重要的材料.二、借代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人教社1991年5月1版的《教学参考书》译作“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骑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  相似文献   

18.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很多人认为这一类同一性偏正词组中的“之”字是代词,代定语所指的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样”、“这种”、“这个”。 我认为,这种分析法是错误的。 古代汉语偏正词组的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一般要用“之”字。例如 沛公之参乘樊哙也。(《鸿门宴》)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19.
我读了李文同志《释“步走”》一文(载《江苏教育》中学版1961年第12期),他把“沛公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特剑盾步走”这句里的“步走”释为“逃跑”,似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资治通鉴》的《赤壁之战》中“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这里的“步走”解为“逃跑”,是对的;但不顾具体的语言环境,便类  相似文献   

20.
对“步走”一词的理解,向有争议。中学教材中一见于《鸿门宴》。司马迁写道:“沛公则置车骑,脫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嬰、靳强、纪佶等四人持?懿阶?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课文未出注。通常解作樊哙等四人步行跟从。朱星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释义是:“徒步快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