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提“组织起来”彩的口号,即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引向合作化的轨道,既是国内主流学界的主流观点,也是邓小平“第二个飞跃”思想的基本要求.这一过程的路径取向只能是“自由人联合体”.  相似文献   

2.
宋永红 《考试周刊》2011,(7):132-133
在当今世界排球发展进程中.后排的防守成了高大型队员防守的薄弱环节,为了使排球运动攻防达到平衡,增设了“自由人”。本文对“自由人”的作用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翼为排球教学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发生在1932年的左翼与“第三种人”、“自由人”的论争,表面上是关于文艺创作自由的文学论争,实质上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本文通过论争双方的政治立场、团体内部的情况,重新评判这一场文艺论争。  相似文献   

4.
康德指出:“想象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有很强的力量,去根据现实自然所提供的材料,创造出仿佛是一种第二自然”。本就是试图论述学这个“第二自然”中一些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即学中的“自由人”。  相似文献   

5.
“自由人”作为排球比赛新规则的产物,在比赛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自由人”在接发球和防守中有明显的优势,如果能够合理地应用“自由人”,并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战术,是提高全队战斗力、发挥“自由人”优势的有效途径,也是赢得比赛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提起“上海”,就联想到“海派”一说。本文主要通过对30年代“京海论争”前后的有关史料的梳理、释读,重点分析了那些字里行间流泄出的文化心理内涵,指出“海派”名词牵连着一整套话语,“海派”话语意味着“五四现代观”有关“上海”的描述与想象。重新理解、想象“上海”,应从反省“海派”及其话语开始。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派”追根溯源,主要探讨后来成为“现代派”作家的施蛰存、杜衡及穆时英早期的普罗文学创作。认为他们在1920年代末“普罗文学”的巨潮中,理解政治上革命的必要但不愿让文学完全服从于此,醉心于文学上的“新异”但又不愿背离中国社会而使之变成无根之木。针对上述困境,他们通过自身普罗文学创作中“理智和情感底冲突”这一“危机”的发明,完成了对普罗文学的告别,摆脱了政治上的“革命”要求带来的束缚,“合理”地回到文学本身。以试图超越政治的姿态更“自由”地追求着文学上的“现代”,最终成为了“现代派”。  相似文献   

8.
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引向社会化、产业化的合作轨道 ,是邓小平“第二个飞跃”思想的基本要求 ,也是解决“三农” (农业、农村和农民 )问题的根本选择。这一过程方向只能是“自由人联合体”。障碍这一过程的因素很多 ,但根本障碍不在“经济” ,而在“政治” ,即“统分结合”下“统”之“超经济性”。  相似文献   

9.
“革命文学”的理论主张,基本上是从社会阶级斗争学说移植到文学领域中来的,主要内容表现为确认了文学的阶级性,强调了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其文学批评的标准也完全倾斜在阶级性、政治性方面。因此,“革命文学”论争者们在作家的世界观问题上,表现出对创作主体的最大重视,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论争也为无产阶级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出现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路遥 《文教资料》2009,(28):122-124
“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和谐、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三位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自由、和谐是“自由人联合体”的本质属性。“自由人联合体”是当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逐渐迈向“自由人联合体”是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任动  李菊红 《考试周刊》2009,(40):48-49
60年代初,周谷城提倡“使情成体”说的表现论文学观念.对当时文艺界占主导地位的反映论文学观念提出了质疑。随之引发了论争,遭到了批判。《文艺报》是关于“使情成体”说论争的主战场。关于周谷城“使情成体”说的论争最终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反映论文学观念与表现论文学观念的最为尖锐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新文学倡导者胡适的白话诗“一颗星儿》在上海“小报之王”《晶报》首发,引发该报一场有关新诗的论争,这是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发现。本文综合已有研究成果,佐以《小日报》上新发现的材料,考证《一颗星儿》确由胡适本人供稿且由《晶报》首发;同时以《晶报》“毛瑟架”栏新诗论争为线索,通过对论争双方话语的考掘,探讨“五四”至1920年代初“新”“旧”文学场域间的文化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13.
被誉为文学上“最为诗意的存在”奥菲莉娅的疯癫和死亡实质上是对父权话语霸权的一次无力地反抗,反抗的方式是通过其作为伦理学的个人向美学的转变,具体来说即为奥菲莉娅作为“贞”的女性形象向“美”的女性形象的转变来实现的。该文将首先结合文本深入分析奥菲莉娅身上所体现的“贞”与“美”的本质,同时揭示两者之间的冲突。其次,该文将深究奥菲莉娅的疯癫和死亡所揭示的其对于以“贞”为代表的伦理枷锁的反抗和以“美”为代表的审美化生存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传播和接受这一话语事件显现出20世纪20年代中外文化文学交流新型模式“华魂洋才”的萌生。这种模式与“中体西用”迥然不同,为鲁迅的“拿来主义”及毛泽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对今天的中外文化文学交流仍富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九丹用《乌鸦》打破了一段时间以来文坛的沉寂,以“身体写作”为卖点主动迎合所谓的“时尚”,九丹和《乌鸦》的走俏既不体现文学的价值,也不代表女性话语权力的增强,却恰恰证明了网络时代文学魅力的衰落,文学传统功能的降低以及男性话语霸权的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6.
三十年代初,文坛上发生了左翼文艺阵营跟“自由人”和“第三种人”之间激烈的文艺论争。冯雪峰同志在这场论争中的立场和态度,在五十年代的反右斗争中,被看作是他“一贯反党”的主要罪状之一。一些研究者,也说这“初次暴露了冯雪峰的反党立场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是“化敌为友”,而且“他的枪口是始终朝向自己的阵营的”等等,从而加以彻底的否定。笔看认为,这些都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是不妥当、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17.
吕赟 《四川教育》2008,(9):48-48
装腔作势的“对话” 课堂上有一类所谓的“对话”,教师看似给了学生自由言说的机会,实质上整个对话过程都牢牢掌握在教师预设的框框中。教师不是“主导”,而是“主宰”。虽然课堂上有问有答,但是在话语霸权之下,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步一步地接近预设好的答案.教学完全封闭在教师的“诱导”之中.  相似文献   

18.
2005年9月30日国际排联推出了关于“双自由人”的改革计划,每一次规则的修改都会带动排球运动的发展和创新.双自由人的施行会对排球运动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文中主要从对排坛的格局、自由人本身及选材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钟山》杂志在我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的引领和倡导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尤其在“新写实小说”和“新状态文学”的倡导上更是功不可没。文章重点就《钟山》对“新状态文学”的倡导进行了反思,认为“新状态文学”的倡导和理论构架具有召唤性与浪漫性、模糊性与矛盾性、功利性与策略性等特点,因此在更大程度上是一次占据文化市场份额的话语权力争夺。但由于话语圈的狭小和文化场的紊乱,所策划的“新状态文学”最终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曾与人有过一场论争。有人给“儿童文学”下了个定义:“儿童文学是给孩子带来快乐的文学。”曹老师反驳:儿童文学应该是给孩子带来快感的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