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仓颉密码》穿越数千年的历史时空,回溯中华文明源头,全方位再现了炎黄时期氏族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凸显出厚重的远古历史文化底蕴。其文化书写呈现出三种向度:一是全方位再现炎黄时期原始氏族社会文化;二是塑造以仓颉为代表的文化人格;三是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仓颉密码》率先将仓颉与炎黄文化作为文学表现题材,避免了文化寻根小说的艺术缺失,开拓出独特的文化寻根路径,不仅契合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敬祖情感,而且激发起民族凝聚力,成为远古历史题材小说中的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2.
董姓源流     
董小康 《寻根》2010,(3):126-127
董姓起源“董”字在《说文解字》里作“蕫”,从拜童声。汉代通儒杜林在《仓颉训诂》中说:“董为藕。 ”“蕫”正式变为“董”字来使用应始于东汉。据王钧《说文解字句读》里讲: 至董卓时,童谣云:‘千里草,何青青。’知之为董,自东汉始矣。从释字来看,  相似文献   

3.
汉字起源标志着中国文明的开始。汉字起源于什么时代?本文拟从两个方面试作探讨。一、传说中的文字起源年代早在战国时代,中国就流传着仓颉造字的传说。《吕氏春秋·君守》:“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许慎《说文解字·叙》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相似文献   

4.
说“婴”     
修订本《辞源·女部》“婴”字条的第一个义项是:“初生的女孩。《玉篇》引《仓颉篇》:‘男曰儿,女曰婴。’”也就是说《辞源》的编者认为“婴”的最早义项是“初生的女孩”,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此释义有误。古多称初生儿为嫛婗,《释名·释长幼》:“人始生曰婴儿??或曰嫛婗。”唐·张谔《三日岐王宅》诗:“玉女贵妃生,嫛婗始发声。”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的史官文化源远流长。传说中,仓颉、沮诵是黄帝的史官,《史记》、《汉书》中都有记载,当然这只是传说。当时可能没有"史官"称谓或正式史官职位的设置,但是应该有相当于后世史官职能的职位或机构。我们知道,"巫史"并称由来已久,我国古代史官源流是与"巫文化"分不开的。上古时代,巫是某个族群或部落集团的精神领袖,他们能知人生死、祈福免灾、与神沟通、预测未知,  相似文献   

6.
作为第一部探寻华夏象形文字起源的长篇历史小说,《仓颉密码》不仅真实再现炎黄时期原始氏族社会的历史风貌,塑造出众多丰厚立体的远古人物形象,更是深入到人性、存在与生命的层面发掘民族精魂,近乎完美地实现了史、诗、思的融合,呈现出华夏文明起源时期文化史、心灵史与个人史的多维交织,成为全球化语境下展现东方美学艺术价值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陈拙 《华夏文化》2000,(2):61-62
自传说中仓颉造字迄今,汉字己有五千年的历史。在汉字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规范与不规范的问题,在一个文明的国度里,文字语言必须经常处于规范状态。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地推动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8.
李中华 《寻根》2003,(2):26-31
在中国,“文字狱”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所谓文字狱,当然是以文字而获罪、入狱、遭受刑罚、甚至株连亲族朋友的案件。《淮南子·本经训》有记载说:“仓颉作书……鬼夜哭。”高诱注:这是因为鬼害怕为文字所纠劾,故而夜哭。此说始终不能令我信服。在我看来,鬼神大概早有预感:文字的发明,将耗去文人多少的心血,带给文人多少的苦难啊!这中间便包括着历代屡见不鲜的文字狱。中国最早的文字狱已不可考。通常认为,汉代杨恽被腰斩一案,是以诗文取祸的滥觞。杨恽,字子幼,其父在昭帝时曾任宰相,其母是司马迁的女儿。杨恽从小才能出众…  相似文献   

9.
董秉弟作品     
《中外文化交流》2008,(9):72-72
董秉弟,笔名秉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青田侨乡文艺社长,北京中国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等……有著作15种,其中文学类有《步入青春之门》、《风云人物传》、《彩色的诗》等;工艺美术类有《青田石雕瑰宝》(中英文)、《中华石艺珍宝》、青田石雕《百图卡》等;民间文学类有《剑石瓷》等;书画类有《海内海外书画作品集》等。  相似文献   

10.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称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人(今属上海市)。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有《容台文集》九卷、诗集四卷,别集四卷,与《画禅室随笔》、《筠轩清秘录》、《学科考略》等并行于世,是明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鉴赏家兼书画理论家。  相似文献   

11.
清代的乾隆皇帝弘历执政之初,国势强盛,弘历本人酷爱绘画,尤重视对古代书画的收集。当时皇宫中收藏的古代书画盛况空前,蔚为大观。乾隆收到王羲之《快雪时晴贴》、王献之《中秋贴》、王蔚《伯远帖》等珍贵墨迹,认为是三件稀世之物,庆幸之极,乃名其室合为“三希堂”。  相似文献   

12.
《陕西古代史》的特点张思恩陕西历史博物馆史学专家杨东晨先生呕心沥血5年撰写的《陕西古代史》,最近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陕西古代史》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以中国史通揽陕西史在研究地方史中,容易出现的倾向是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夸大地方性。作者撰...  相似文献   

13.
<正> 《胶莱运河——中国沿海航运之枢纽》,民国李秀洁著。李秀洁,山东昌邑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曾入顾颉刚主持的禹贡学会,著有《胶莱运河》和《后套水利  相似文献   

14.
《中外文化交流》2010,(1):70-70
臧寅华(原名臧其华),1938年生于江苏徐州的书香之家;其远祖臧鲁高的笔迹被存于新沂马陵山摩崖碑刻中;其祖、父皆精书画,遗作被编入《徐州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集》中。  相似文献   

15.
《孙武兵法》八十二篇考伪□吴九龙一有关报纸、杂志对《孙武兵法》82篇的发现经过是这样描述的:1906年陕晋名人张瑞玑被调任陕西韩城知县,上任途中,慧眼识珠,以重金买下了《孙武兵法》82篇图9卷古兵书竹简。……1923年因不满军阀混战,辞职回家,寄兴诗...  相似文献   

16.
1984年河北保定出土一通《大元敕赐故顺天路达鲁花赤河西老索神道碑铭》(以下简称《神道碑》),现保存於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公园内。前人对《神道碑》已有些研究,首先周圣国先生发表了《保定西夏人探源》一文,主要利用1962年保定韩庄出土西夏文经幢和1984年保定颉庄发现的《神道碑》对西夏遗民进行了考究,认为西夏人在1239-1260年之间到达保定居住,韩庄和颉庄一带西夏人在保定的先祖是老索及其带到保定的西夏人。①白滨先生在《元代唐兀氏与西夏遗民》一文中对《碑铭》也简略提及,用几句话对碑铭内容作了简要概述。②梁松涛在《<河西老索神道碑铭>考释》一文中首次对碑铭内容进行全文录文,她认为此碑为复刻碑,作为军户的老索是在1227年来到保定的,但对老索及其相关人物未进行细致考证。③彭向前的《西夏遗民  相似文献   

17.
林阳 《寻根》2014,(5):77-85
林锴,1924年1月1日生于福建福州,1950年毕业于国立艺专(杭州),1951年人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初从事连环画创作,后专攻国画,兼及书法、篆刻与古诗文。1994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出版有《林锴书画》、《林锴书画集》(台湾版)、《墨花集》,诗集(《苔纹集》等。  相似文献   

18.
当代著名书法家《孙晓云书画艺术展》不久前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两个展厅共展出其100多幅潜心之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字起源非常悠久,是全世界文字中最古老最富有特色、也是生命力最为强盛的文字。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圣人或神人造字的传说曾是中国古代人们对文字起源的唯一看法。圣人或神人造字说在世界范围内也广泛存在,世界上有文字的民族大多有圣人或神人造字的传说。中国有仓颉造字和  相似文献   

20.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书画同体"这一创新性观念后,历代阐释、研究者甚众。本文立足于回归原境之方法论原则,探寻"书画同体"原义及张彦远为什么会提出"书画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