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高中语文教材选了《孙子兵法》十三篇之一的《谋攻》篇.《谋攻》一篇中有“百战百胜”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之语.对“百战百胜”一词的解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纷争,激烈的社会变动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局面,反映在美术上就是以现实生活为关注对象。河南汲县出土的水陆攻战铜鉴和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宴乐渔猎水陆攻战纹壶上的纹饰是此时最具代表性的创新性纹饰。通过对"水陆攻战"纹样的产生、来源及其对我国绘画艺术发展产生的影响所做的探讨,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使人的形象摆脱了被动与束缚,这是春秋战国时期人文主义空前活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对之后的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叶海苑 《成才之路》2011,(16):64-64
一、内容主教材:篮球——基本战术“二攻二”侧掩护(挡拆)战术配合。副教材:①技巧——复习垫上技术;②游戏——运球接力。  相似文献   

4.
高中教材《谋攻》中第三段“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一句,一般的译注文章都解释为:“国君造成对军队祸害的情况有三种”,《孙子今译》也译为“国君可能不利于军队的[情况]有三种”,部编教材注:“[患于军]:为军之患。”——解释也大同小异。但笔者认为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逻辑结构来看,这样的解释是讲不通的。文章的第一、二段分别从战略、战术上谈了“用兵之法”——“谋攻之法”,“众寡之用”。第三段开头是这样:“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  相似文献   

5.
高一册课本 (试验修订本·必修 )对《过秦论》(上篇 )的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注释“攻守之势异也”为“攻和守的形势变了。攻 ,指秦始皇以前攻打六国 ,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 ,指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查以前两次旧版教材也都是这样注释的。笔者以为这个注释殊令人  相似文献   

6.
《八小时以外》2011,(8):12-12
看看这辆能在水面上自由穿行的自行车,这是退休工程师李卫国自行研制的“水陆情侣自行车”。李卫国今年64岁,2008年开始研发这款“水陆情侣自行车”。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常出现一些描述古代战争性质与战争方式的词。这些词均具有特定的含义。一、攻、战、击,表示一般地攻打、作战。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史记·魏公子列传》:“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独具匠心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集成块”,是展示课文内容的“屏幕”,是教师教学的“导游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它集教材编者的“编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说明,板书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和低估的。近年来,流行一种较为时髦的板书样式——“图案式”。这种板书样式之所以受到教师的推崇,是因其具有新颖活泼、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给学生以深刻印象的独到之处。“图案式”板书貌似简单,但实际设计比“条款式”板书难得多,教者要在吃透教材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关于《谋攻》这篇文章的结构,统编教材的课文后面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以作提示:“这篇课文在明确提出作战原则后,是怎样逐层论述这一原则的?这些论述又是为了阐明什么论点的?”显然,编者的意思是,《谋攻》乃是一篇有论点,有论据,多层次论证性的论说文。一些教学参考书,比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三册《谋攻》中,“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教材只对句中的“坚”、“擒”和“小敌”、“大敌”作了注释,对其中的两个“之”字以及句子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未作任何解释,因而,不能使人透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谋攻》的中心论点,应该是本文的题目“谋攻”。说明如下: 第一段,从战略方面来论述“谋攻”的策略。第二段,从战术上论述了“谋攻”的方法。第三段,论述了将帅的重要作用。将帅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将帅能以“谋攻”取胜,使国家强盛。肯定将帅的作用,就是肯定“谋攻”的原则。第四段,论述了“知胜之道”,进而总结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科学论断,这是对谋攻思想的科学概括,从而强调了“谋攻”的意义。围绕中心论点,文章从四个方面逐层论述,把“谋攻”的策略、方法、原则、意义等阐明得透辟而深刻。  相似文献   

12.
默默地耕耘,执著地追求江苏省赣榆县中学李震1977年金秋,我满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开始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探索。中师毕业,要想胜任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谈何容易?刚到土城中学工作、我就艰苦地开始了攻“三关”。一是“教材关”’。我借来一套高中教材,借助教参...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关于《过秦论》一文“而倔起阡陌之中”的“阡陌”和“即关而攻秦”的“叩关”的注释,我总以为欠妥。现提出几点看法,愿与同行们商榷。“教材”对“阡陌”的注释:“本是田间小道,这里指田野”。我认为还是把“阡陌”译为“道路”或“路途”更准确。理由是: 1.《辞源》3257页“阡陌”一词的三个义项分别为:“①田界,也作千百”、“仟伯”。②田间小路。③犹言途径”。174页“仟伯”的义项①则为:“田间小路”。这样看来,“阡陌”的三条义项,都没有离开“路”,而没有“田野”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一一木镛 ||}沙战国墓出土。上面是勇俩,下面是女俑。可以看出楚圄宗内奴隶的服蹄。(采自‘‘战国格画夤料”)份日二赛集钥姿 钓公元前三世耙物,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这是把圆展开慕褚的。画面分三居,上居是柔桑和射猎、中牙是突乐和一蚀于(川君滋射鸿璐),下后是水陆攻战的圆画。(采自“战国冷画青料”)中国历史参考图片(三十四)~~  相似文献   

15.
武汉长江大桥护栏装饰图案由麦穗图案、菱形祥云图案和48幅造型各异的具象动植物图案构成,本文阐述了大桥护栏的用材与造型,大桥护栏装饰图案的名称,护栏装饰图案纹样涉及的物类、构成形式。大桥装饰图案所选纹样通俗,造型简洁美观;图案采用以“意”生“象”,再以“象”表“意”的意象表现,与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对于艺术形象的追求一致。  相似文献   

16.
武汉长江大桥护栏装饰图案由麦穗图案、菱形祥云图案和48幅造型各异的具象动植物图案构成,本文阐述了大桥护栏的用材与造型,大桥护栏装饰图案的名称,护栏装饰图案纹样涉及的物类、构成形式。大桥装饰图案所选纹样通俗,造型简洁美观;图案采用以“意”生“象”,再以“象”表“意”的意象表现,与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对于艺术形象的追求一致。  相似文献   

17.
王琍 《江西教育》2004,(15):58-58
“欣赏与设汁”是新课标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的基础上.通过欣赏漂亮的图案来分析基本图形.使学生能用这些基本图形设计出漂亮的图案.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8.
在十三大精神的鼓舞下,为了加快和深化电大的教材改革,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于一九八七七年十二月廿一日至廿六日,在全国电化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期间,承办了“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展览”。展览开幕前,笔者有幸在北京西南郊京丰宾馆观看了预展,并在展览期间进行了现场采访。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一尺见方的“D”字组成的展徽和“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展览”十个金光闪闪的大写。两个“D”是汉语拼音“电大(“Dian Da”)二字的字头,展徽图案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通过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电视课的片头相同。整个展览由十  相似文献   

19.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下册(2007年3版)第13课《挑战“两极”》课后“每课一得”中介绍了欧元纸币和辅币(即硬币)的概况。其中说到“纸币正面图案由象征合作精神的门和窗组成,背景是含义为联系纽带的桥梁。同时,还有12颗五角星紧紧环绕的欧盟旗帜”。为与文字配合,还附上了统共七种面值欧元纸币正面像的“全家福”。这段文字给笔者的感觉是在描述“纸币正面图案”的概貌.然而当我在配图中寻找桥梁“背景”时,却无论如何都找不到。笔者怀疑这里的“背景”一词使用有误。  相似文献   

20.
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一代文章有一代文章的“主打”内容。一般说来,人们爱把这样的作品看作是有“时代性”的作品,比如,以前的教材中没有电视剧本,为了增添“时代性”,现在就加进电视剧本,依此类推,按照这样的思路做下去“,时代性”是加不胜加的。请问:网络文学作品要不要加进去呢?文革时期,一有“社论”,立马作为教材;现在,网上一有“亲密接触”,教材也要立即“亲密”起来吗?因此,我认为,靠做加法的办法来解决“时代性”问题,是幼稚可笑的,怎么办?有一个发掘的问题,“时代性”不是标签上的图案和说明,而是作品骨子里的东西。以下从教学论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