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性质界定,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语文课程自我认识的一次飞跃,是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历史总结和升华.在目前的认识水平上,它符合语文课程实际,符合语文教育要求,对于语文教学、人才培养、课程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这一界定,是《标准》在语文教育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第一次确认并合理定位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文性”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做了明确界定.<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人文性特征,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与教材编写等方面,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也成为能否顺利实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对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构成要素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的内在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行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历史总结与升华。“交际工具”不限于语文,所以新课程标准加上了一个“最重要的”,课程标准把“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的第二属性,并进一步指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这爪l性质界定,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语文课程自我认识的一次飞跃。这个认识符合语文课程实际,符合语文教育要求。对于语文教学,人才培养,课程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个自我认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是人们正确认识教育和进行教育实践的最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人文教育就是以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固有属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明确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阐述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界定,向我们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必须协调发展,不能只注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8.
《全目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人文性的界定是课程标准在确认工具性的同时首次提出并强调的,也是与以往教学大纲的显著不同之处。新课标完成了语文由单一性向双重性的转变,明确了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进行了重新界定,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使我们大有豁然开朗之感。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既不能忽视“人文性”,也不能忽视“工具性”,结合当前的语文教学实际。我认为,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育界,对于何谓语文课程性质的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断:本文从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立论.分别论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最后从二者的关系中得出结论:语文课程的陛质,只有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人文性的阐述仍不够明晰确定,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人文性显得盲目不确切,从而导致语文教改充满争议难有突破.笔者认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是语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只有以美育的理念来指导语文教学,才能将语文课程的丰富人文性充分展现,才能纠正传统语文教学的诸多偏失,引导语文课程改革走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2.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自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如何定性,一直以来争论不休。《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可见,“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的第一个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认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其人文性,  相似文献   

13.
张继龙 《现代语文》2014,(1):108-109
一、“语文”中“人文性”的界定语文学科的界定在我国教育界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准确的定位,从最初的工具性,再到思想性,直至后来的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结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直到2003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才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4.
蜘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历史总结和升华。应该肯定,这个性质界定,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语文课程自我认识的一次飞跃。在目前认识水平上,它符合语文课程实际,符合语文教育要求,对于语文教学、人才培养、课程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发现,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先锋性与语文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着差距,  相似文献   

15.
林思思 《现代语文》2014,(10):33-34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是语文本体论的基础,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从现代语文学科尚未确立之前的“载道说”到1903年以后对语文学科性质“工具论”的界定,以及近年来兴起的“人文性”,都反映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新世纪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韵文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课程标准都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权威总结显然采取了折中的方式。究竟语文有没有一种确定的本质属性呢?这个问题直接影响了语文教育的方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而人文素养的培养正是这一理念在语文学科的具体体现,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却片面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人文性,导致了教育过程中人文教育的丢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改革需要,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历史总结和  相似文献   

18.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自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如何定性,一直以来争论不休。《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可见,“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的第一个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认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其人文性积累学生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新课标》还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当然,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无可否认的,但如果仅以此作为语文学科的唯一教学目标,则限制了语文的内  相似文献   

20.
人文教育就是以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固有属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明确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语文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全面贯彻落实标准要求,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审视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原则。一、实现自主学习,把“学会学习”作为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实现自主学习,就是要积极倡导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