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鸦彬 《考试周刊》2013,(11):45-46
<正>日本教育家上笙一郎教授在他的《儿童文学引论》中说:"所谓儿童文学,是以通过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一员为最终目的,是成年人适应儿童读者的发育阶段而创造的文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儿童的文学,是专门写给儿童看、为儿童服务的文学。儿童文学曾被人们认为是"小儿科",但现在当它绚烂地走进儿童生活并占据当今小学语文教材80%以上课文,成为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肯定了儿童文学的重要地位和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小学低年级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指引下,学校进行了德育管理变革,采用"一月一主题"的德育方式,用鲜明的主题、系列的活动和缤纷的方式净化儿童心灵,引导儿童行为,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  相似文献   

3.
濮美琴 《文教资料》2008,(34):19-20
什么是儿童文学,不少专家学者下过定义.建国前,受到以"自由教育论"和杜威等"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的儿童文学理论的影响.专家学者都认为"儿童文学就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因此"凡是叫儿童文学的,必得是那些切于儿童的生活,适应儿童的要求.能唤起儿童兴趣的东西".建国后,儿童文学的概念曾一度产生很大的分歧:有以教育性为主的;有以强调儿童本位为主的;有以强调文学性为主的等等.近些年.在儿童文学的分歧争论中.又有新的概念产生:"儿童文学是给孩子带来快感的文学"、"儿童文学的概念是一个模糊集"……本文认为.儿童文学的本质属性是儿童性和文学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有人认为"冰心并不是儿童文学作家",本人认为冰心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但她写的不是"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而是"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且从不是专为儿童写的、借写儿童抒发成人情思、以成人视觉统摄儿童视觉、使用成人语言、这种写法的意义等方面,说明冰心"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的特殊性质。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中,如何实现知行合一是关键。学校通过创新德育评价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强化功能和调节功能。南京市芳草园小学以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为研究内容,关注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以"阳光儿童卡"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和强化,在不断的调节中,形成了一种"认同+激励"的德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形式,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童话是一种与童心世界、与童年生命最近的儿童文学样式。它与儿童有一种投缘、一种天然的契合。其多样性、生活性和启迪性的表现特征,特别是平等和谐、自由想象、非功利性的游戏精神等,是实施小学德育的良好载体。首先,童话蕴涵鲜明的道德观念,开启了儿童对  相似文献   

7.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育工作者,知识的传授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能否把学生内心里面的真善美引导出来,才是教育的追求,而这项工作就是我们德育的构成部分,为此,德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德育方法的正确与否以及其实施效果都会对儿童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我校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设立了"点点银行",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管理,为发展性评价提供依据。本文以"点点银行"为例,探讨小学高效德育方法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希望能对德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发展,理想的德育应该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德育更要保护儿童天性、尊重个性,以"个性化培养"方式和目标,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时代发展呼唤尊重人性的德育,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回到德育的真实起点,摒弃"一统式""一刀切"的以德育知识渗透为目的的"说教""灌输",多方面、多维度地开展德育实践,让儿童成为儿童,让德育"时时、处处、人人"地发生,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构建校本化的"生态德育"是真正能立足儿童立场、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种有效德育方式。开设德育活动课程、创设基于儿童德育提升的校园文化、融德育于班集体建设的"生活化"体验、家校合一培育可能是生态德育校本化构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杜兆义 《辽宁教育》2012,(10):62-63
生活化德育,是一个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生活化德育的价值引导,是指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尊重儿童道德发展的内在需要,引导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促进儿童个体与周围的自然、  相似文献   

11.
儿童文学素养之所以成为中小学教师必备的素养,原因在于儿童文学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好教材。德育的目的是让少年儿童永葆童心,不被异化;不媚俗是对儿童及儿童文学的本质的洞见。中小学教师要利用好儿童文学的媒介对儿童施行德育,也需要有不媚俗的精神境界。因此不媚俗,正是中小学教师必备儿童文学素养的关键点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儿童文学,顾名思义,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但是很多人会认为儿童文学的读者只限于儿童,其实不然,"好的儿童文学不仅仅是给儿童看的,也是给成年人看的。经典儿童文学中有全人类的财富,特别是其中人文的情怀。"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曾这样说过。儿童文学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以儿童细腻而纯  相似文献   

13.
儿童文学素养之所以成为中小学教师必备的素养,原因在于儿童文学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好教材。德育的目的是让少年儿童永葆童心,不被异化;不媚俗是对儿童及儿童文学的本质的洞见。中小学教师要利用好儿童文学的媒介对儿童施行德育,也需要有不媚俗的精神境界。因此不媚俗,正是中小学教师必备儿童文学素养的关键点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面向生活引导生活--回归生活的德育内涵与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并不是把德育简单地等同于个体生活,从而消解德育“育德”的可能性,而是试图表达这样一种德育理念:在生活世界中,并且通过生活形式展开,来引导个体生活,引导个体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从而使得德育的过程成为作为生活主体的个体德性之自主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曾秀兰 《高教探索》2012,(5):113-116
制度与德育的关系如何?制度对德育有何价值?概括来说,制度是德育的重要环境、制度有道德教化价值;制度可以减少德育的"搭便车"行为、制度有助于降低德育的"交易费用";制度引导人性向善、制度能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德"的主要内容,在小学德育活动、年段会、主题班队和学科教学等方面,研究全员德育、全科德育、全程德育和全方位德育的落实方法,以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习惯养成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为"两翼",从德育方向、德育思路到德育实践,再到主阵地的学科教学活动,寻找"儿童化、活动化、学科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空...  相似文献   

17.
颜兰芳 《考试周刊》2013,(79):131-132
<正>在一篇报道中曾有过这样一段文字:有记者问:"什么是德育?"一位教师说:"德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一位班主任说:"德育就是善待孩子、欣赏孩子。"校长说:"德育是‘人育’,是对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善的引导。"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全新的  相似文献   

18.
让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试论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具体建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欣赏型德育模式"希望解决这样一个道德教育中始终存在着的巨大的矛盾--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之间的矛盾.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具体目标是"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这一具体目标的实现从逻辑角度可以具体表达为:1.建立参谋或伙伴式的师生关系;2.德育情境的审美化;3.在"欣赏"中完成价值选择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欣赏型德育的前提是在德育过程中存在可以被学生欣赏的审美对象即"德育美".德育过程诸要素的审美化是这一模式建构的关键.为此必须进行道德教育活动的形式美、作品美和师表美的创造与欣赏.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儿童文学?过去不少专家、学者曾给它下过各种定义,并对儿童文学的本质作过种种的阐述。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二十年代,以周作人、胡适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儿童文学就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这种提法在解放后被称为“儿童本位论”的儿童文学观而受到了批判。这是对旧儿童文学概念的否定。解放后三十多年来,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儿童文学指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但这种说法也被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过于笼统和欠全面。这是对新儿童文学概念的否定。于是有的同志就认为:儿童文学是一种“教育工具”,它是“教育儿童的文学”。这种提法近年来又受到另一些同志的批评,认为太狭隘。这是对新儿童文学概念的又一次否定。蒋风同志说:“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见《儿童文学概论》,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版)这是对新儿童文学概念的否定之否定。 事物总是在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中不断发展的。儿童文学的概念和理论也不例外。但是上述这些儿童文学的概念和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突出强调“专为”儿童而创作,似乎非如此就不是儿童文学。 其实,把“专为”儿童创作的特点过分强调,反而违反了  相似文献   

20.
当代学校德育生活向度的弱化是德育失效的重要症结之所在,而儒家德育却极为重视道德教育的生活向度。以儒家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方式为借鉴,探寻学校德育回归现实生活的基本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德育应该坚持"生活世界"与"道德世界"的有机统一;坚持"自主建构"与"价值引导"的内外互动;坚持"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双向引导;坚持"行为锻炼"与"言语说教"的协同并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