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伦理就是社会角色配置之道,人们把对社会角色配置之道的认识与体悟现实化就成为"道德"。道德的本质就是伦理的现实化,现实化有三种形态:一是现实化为社会道德规范,二是现实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三是现实化为具体道德实践。伦理总是对一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的伦理,我们把特定伦理适用的时空范围称为伦理时空。伦理关系的本质就是自我主体(self-su-jects)与他者主体(other-subjects)之间的价值关系。哲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正义是具体条件下最能够实现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价值。道德正义有四种含义:一是指道德规范的正义性;二是指作为美德的正义感;三是指道德实践领域的正义,即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均衡;四是可以作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总原则的规范。我们将对金规则的解释合起来就是:"以人为人、助人成人;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引领学生构建幸福生活。所谓有福者必有德,因此德行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为了构建学生的幸福人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学生德行的养成。与说教式、灌输式的道德教育相比,作为道德行为者(moral agent)的教师之行为举止(teacher’s manner)更能有效地培养并影响学生的道德德行。教师行为举止所揭示的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具有直接的道德影响,是学生获得德行的主要途径。借助亚里士多德对善、幸福与德行的观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然"所展现的行为举止包括温和、勇敢、正义、友爱等。  相似文献   

3.
一、和谐人格的理想结构与德育的缺陷人格,英文中通常有三种含义:(1)personality(个人的存在);(2)character(性格);(3)moral quailty(道德品质)。而英文中“性格”一词又有三种基本含义:(1)nature(肉体、精神的自然与本性);(2)disposition(倾向性);(3)tem perament(气质).从辞源中,我们发现,人格首先体现为其层级性,然后是各层级  相似文献   

4.
"公",原本是爵位,最早指部落首领、诸侯君主。至东周时代,有社会地位的人物如贵族功臣也有"公"的称号,在秦汉时期平民百姓也能被称为"公";与此同时,"公"作为对统治阶级的恭敬尊称,在周秦汉三代逐渐演化为社会交际中的常见尊称、特殊詈称和特殊蔑称。本文以《史记》中的公字作为研究视野,试析公字称谓在周秦汉三代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5.
龚丹 《海外英语》2011,(13):378-380
The ideal goal to cultivate creative talents who "seek truth","strive for kindness" and "adore aesthetics " and are equipped with "perfect personality" should be achieved,which is expected to reach brand-new circumstances of "human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ompleteness" and must and should explore "Truth","Kindness" and "Aesthetics" in Chinese education.This article is meant to explore "truth" of Chinese(language,article,literature) in the intellectual education from cognitive science and to promote students to get into quality of exploration;they should explore "kindness" in the moral education in Chinese(language,article,literature) from ethics,which is to urge wakefulness of students’ moral consciousness;in addition,"aesthetics" in Chinese(language,article,literature) from aesthetic education is to spur students to construct free soul.  相似文献   

6.
李蕊 《现代教学》2012,(Z2):121
上海的城市精神是"公正,包容,诚信,责任"。学生作为一名社会小公民,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品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让后进生接受怎样的品德洗礼才不枉为人师?作为教育管理机构,如何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是关注对后进生品德行为的评价,促使评价成为学生多元发展和快乐成长的动力核心?在我国对学生非认知领域的评价主要指道德品质的评价,即德育评价和个性心理的评价。"绿色指标"既关注对学生认知领域的评价,也注重对  相似文献   

7.
一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1](p30) <论语>中的"君子"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道德品质意义上的"君子",另一种是指身份和社会地位意义上的"君子",这句话中的"君子"显然是指前者,因为其中并非表述一个事实,而是蕴含着某种道德上的训诫.  相似文献   

8.
英文文摘     
Abstract: School mo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the core of school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school's intensive development calls for mo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there is generally a lack of moral guidance in schools; the holistic construction of moral culture is neglected; and the means of moral education is monotonic, which leads to poor moral atmosphere at schools. There exist immoral phenomena. To explore the inevitable orientation of school mo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mo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both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moral culture through multi-channels, returning to life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ng moral community, and implementing mo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open fields.  相似文献   

9.
人所追求的幸福、正义、美德三大价值之间应有怎样的价值秩序?有别于生存价值哲学和心性价值哲学的社会价值哲学意义上正义优先于美德价值,超出社会价值哲学界域则可另当别论。正义主要是指"不损害他人",是自由平等价值的社会规范性表征,美德主要是指出于善良意志的"帮助他人"。优先有知识论和道德论等不同涵义。此即正义规范优先于美德的根据。价值就是人本身,正义规范优先的最终根据和意义在于人本身,正义规范展现和成全着作为价值的人本身。  相似文献   

10.
师德师风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过程中的道德理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综合,是教育教学管理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文龙鳞,曾任韩国第40任教育部长官,现任首尔大学教育学教授,从事教育事业已有30年之久。作为教育界的权威,他以不屈的信念闻名于世。如今,他在首尔大学道德心理研究室工作,研究"道德智能(moral intelligence)"对孩子成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榜样示范"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是指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样不仅能鞭策班级成员共同努力和进步,还能促进班级管理方式的有效改进。本文从教育实践活动出发,对"榜样示范"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践性的总结。  相似文献   

13.
人格是指人的全部行为特征,它是一个多侧面的概念。从伦理学角度说,是指一个人道德品质的良莠;从法学角度说是指一个人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从心理学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所谓人文素养,指的是:(1)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3)具备开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杨春华 《教师》2014,(19):38-39
正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可以指个人的道德品质。教育是用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作为一名教师,要完全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除了具有基本的专业素养之外,必须具有完善的专业人格,它与教师的课程智慧、教学智慧和管理智慧一起构成"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基本要素。一、用乐观与自信的情绪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16.
人们可以从多学科、多角度来理解"个性".教育学中的"个性"也是见仁见智.经过梳理和规范,我们提出,教育学中的"个性"应为: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主要为教育)的相互作用(内化、外化),而形成有利于自身解放的,由多种素质(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融合而成的独特整体.据此,"个性"的基本特征是作为表象的独特性、作为境界的和谐性和作为根本的主体性.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完美、健康的个性,意味着独特性、和谐性、主体性有机联系,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7.
试论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积累,也是道德行为的原因.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原因,也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一体两面."品质"与"品行"是相通的,前者侧重内在方面、后者侧重外在方面,行为总是依据一定的原则而行动,所以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的关系就是道德原则与道德品质的关系.道德原则与道德品质是对应的.有什么样的道德原则,就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8.
后进生通常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学习或道德品质暂时处于落后状况的学生。所以,基本上可将后进生分为学习成绩尚可,但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差; 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尚可,  相似文献   

19.
养成教育,是指少年儿童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讲,养成教育是指人所应具备的最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以及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仅限于人的良好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特别是少年儿童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20.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高一虹在其《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一书中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学者们一致认为,它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和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二、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必然性人们知道,课堂是我们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学生灵魂,帮助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主渠道。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