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音乐是情感的摇篮,音乐课更是一门传递美的课程。为充分体现音乐课特点,挖掘音乐课的内涵,本文从美的环境,让孩子向往音乐;美的教师,让孩子亲近音乐;美的教学,让学生体验音乐和美的欣赏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真正把音乐之美带给学生。  相似文献   

2.
追求美、向往美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美,无处不在,美,让人赏心悦目、兴味盎然。一提数学,人们似乎马上就会想到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数学,好像与美毫不相关。殊不知,数学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美。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以独特的视角展现数学的浑然天成之美、异曲同工之美以及包罗万象之美。  相似文献   

3.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这首诗由第一节领启,一步一步铺陈孩子的遐想,于遐想中又透出对融于大自然的向往和心灵的美好.读来合情合理,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我在设计教学时,注重从整体出发,适时点拨,利用媒体,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美、亲近美,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发现美、品味美、体验美,再去创造美,激发对自然的喜爱,真正做到“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一门蕴含着众多美感因素的学科,让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流光溢彩,让孩子的知识、能力在美的陶冶下逐渐提高,使孩子的精神世界在美的陶冶下日益丰富,是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致力追求的境界。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让语文课堂绽放教材美、焕发生机美、洋溢人情美三个方面,对构建"美"的语文课堂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识字与写字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让孩子们发现汉字之美、品出"方块字"之美呢?通过从观察汉字的角度,引导孩子们寻找汉字之美、叙说字形之美,让孩子做一个发现美的使者,欣赏美的智者,这也是激发学生识字、写字兴趣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官小华 《辅导员》2014,(8):39-41
“美”,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与痴迷的字眼啊!但你知道吗?这美丽之花,已开遍我们沙县夏茂第二中心小学的每一个角落,开进每一个孩子和老师的心中,“做美的人,做美的事”已成为我们师生生活与行动的准则。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我又是如何做到让美无处不在呢?  相似文献   

7.
王爽 《黑河教育》2014,(11):57-57
正一提到儿童美术教学,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画画。其实不然,从美术的概念上来分析,美术亦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创意美术教学是给一个机会,让孩子能最直接地接触美;给一个环境,让孩子能感受美;给一些材料,让孩子随时都能创作美。创意美术教学让孩子在创造中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笔者在长期儿童美术教学中不断尝试和探索创意美术教学法,逐渐积累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美"自古以来是人类追求和向往的,更成为情境教育追求的一种境界。著名的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不止一次的提出:"数学是美的。"数学的美是多种多样的,数学的美是深邃奇艺的,数学的美是灵动突变的,数学的美是简洁和谐的,数学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把数学的美带进课堂,充分地展示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美,欣赏数学的美,进而从心底里喜欢数学,亲近数学,研究数学。在此,将情境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认识与大家分享一下。  相似文献   

9.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堂正是引导学生发现美、向往美、追求美、热爱美、创造美的载体。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剖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追寻他们的思想根源,感知人物的心灵之美,把语文课变成一种艺术,一种渗透了情感的再创造,一种交织着知、意、情的探索和享受,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情感,进而达到新课标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依托教材,品读文  相似文献   

10.
写景类文本的语言和意境都是美的。教师可从"文本之美"的视角展开教学,引领学生质疑问难,在赏析洞察中体悟灵动之美;紧扣重点,在品析核心中品味奇特之美;设置情境,在形象描述中发现意境之美;表情达意,在想象拓展中表达壮观之美。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常州市刘海粟小学坚持以美育人的办学理念,以刘海粟的精神之美,导师生之品;以艺术的高雅之美,润师生之性;以向善的情怀之美,育师生之灵。学校坚守儿童立场,营造活泼泼的生命场,建构美滋滋的课程场,开展甜津津的活动场,让学校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美田园、生命享受的美乐园、生命创造的美学园。  相似文献   

12.
声韵""情韵""意韵"是音乐的根本质素。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追求音乐的"音韵之美""情韵之美""意韵之美"。只有让音乐课堂流溢出"三美",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以"品"为明线,以"探"为暗线,包括导入、课中三个活动、课后延展在内的"五品三探"环节贯穿教学,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程之美。导入以"品"引"趣",调动学生情绪,营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视觉美;课中以"品"导"思",引发学生探究,铸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成美;课后以"品"促"动",催发学生践行,实现课程育人的行为美。  相似文献   

14.
美,无处不在     
官小华 《辅导员》2014,(12):39-41
正"美",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与痴迷的字眼啊!但你知道吗?这美丽之花,已开遍我们沙县夏茂第二中心小学的每一个角落,开进每一个孩子和老师的心中,"做美的人,做美的事"已成为我们师生生活与行动的准则。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我又是如何做到让美无处不在呢?一、关爱与尊重之美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的性格,  相似文献   

15.
英语作为知识性、思想性和审美性兼有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的首要原则应是"文道美"的高度统一.美是无处不在的,英语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充分发掘教学过程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通过感受教师教学之美和教材内容之美,培养他们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大美"的真观,导航人生未来之路的宝典——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笔者认为:景之美,物之美,文之美,人之美,品之美,交之美,感之美,行之美,终究是绚烂升华后的平淡。无论是缔造还是感受,无论是定义还是立言,求精神得以升华,追艺术愈显圆熟,终归的美还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相似文献   

17.
卢玲 《广西教育》2007,(10A):48-48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可以愉悦人的身心;美,能发展和提高孩子的智力;美,能创造生活。美以它生动、具体的美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孩子们的心灵。因而,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培养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以孩子们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去创造美。  相似文献   

18.
诵读让孩子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人对自然生命的关心,对劳动的尊重,对朋友情谊的珍惜。本文从发现诵读课中的美,到创设诵读课中的美,最后内化诵读课中的美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在低年段诵读课教学中让美浸润到每个孩子的心灵。  相似文献   

19.
裁判亮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文,大抵是思想深邃,情感丰赡,语言精美,结构谨严。读之,如饮甘霖,心旌为之摇荡;品之,如饮茗茶,其味邈远流长,余味不绝。面对一篇篇美文,匆匆浏览,走马观花,未免有负作者之匠心;如果能潜下心来,细细品读,慢慢咀嚼,感受美,发现美,品味美,探究美,进而创造美,那么作为美文的价值就能够得以充分体现,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美文须美读,美读可按如下三步完成。  相似文献   

20.
汤炳正先生谈到诗词鉴赏的时候曾说:"欲知山川之美,品物之盛,则当身莅其境,心领神会,方能知其全而得其真,贵在自寻自悟,不能人云亦云。"语重心长地道出了诗词鉴赏的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