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7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长期的文学生涯中,与新闻事业有密切的联系。他除了在报刊上发表大量作品外,还长期从事报纸刊物的编辑工作,鲁迅生前“编辑过的报刊大约有二十种”。一个人编辑过如此众多的报刊,这在我国新闻史上是极为少见的。在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之际,笔者想就鲁迅与五四时期及以后报刊革新的关系,作一个简单地阐述。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报刊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中国现代报刊史上的先驱者之一。《鲁迅与报刊》这一专栏,在概括介绍鲁迅阅读和编辑报刊的情况之后,将分期介绍鲁迅编辑、支持或收藏的有关报刊,为研究中国报刊史提供一些资料,并展现鲁迅的崇高品格和战斗风貌的一些侧面,供读者学习参考。同时,欢迎大家写一些学习鲁迅,改进新闻工作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读了陈漱渝先生主编的、近60万字的《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使我更接近了鲁迅,了解了鲁迅,也为更好地读懂鲁迅找到了一把钥匙。《一个都不宽恕》是一部史料书。它汇编了鲁迅和他的论敌在历次论争中比较“完备而新颖的史料”,也就是当时双方发表在报刊上的一些论争文章。这无疑对帮助读者阅读鲁迅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也是非常珍贵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个聋人通讯员,近年来写稿采用率保持在90%以上。我之所以取得较高的采用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看准栏目再投稿”。 “看准栏目再投稿”,就是写出的稿子要选择合适的报刊、合适的栏目投。有些稿件虽然看起来投给某某报刊是合适的,但这些报刊没相关的栏目,或者已用过此类稿子,稿子就可能不被采用。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业余作者,近年来经常向各级报刊电台投稿,迄今为止已左国内近八十家报刊电台上发表稿件三百七十余篇。通过投稿,我发现绝大多数报刊对作者都是很尊重的,但也确有部分报刊从不同程度上“冷落“了作者。据我归纳,目前报刊对作者投稿作出的反应大体上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日“特别积极型”。报刊收到作者的来稿后,及时向作者发出“收稿通知单”或“用稿通知单”抑或退稿信。稿件一经采用即寄报(刊)样和稿酬。《法律与生活》、《秘书之友》、《人才开发》等报刊就属于此种类型。二曰“积极型”。报刊收稿时不向作者发出任何“信号”,若刊用就寄报(刊)样和稿酬,不采用则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把鲁迅称为“中国的高尔基”的,不乏其人。鲁迅与高尔基,这两颗同于一九三六年陨落的文坛巨星,确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个相似之处,不仅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也同样反映在编辑工作方面。一鲁迅与高尔基都有丰富的编辑工作经历。鲁迅曾参加过十八种报刊的编辑工作;高尔基编辑的报刊少一些,但也有十三种。在数十年的编辑生涯中,他们都始终把编辑工作当成为真理和正义服务的职业,通过自己编辑的报刊和撰写的文章,一面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报刊     
一报刊须有一定的“圈子"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一向重视报刊工作。一九○七年,当鲁迅从学医转而提倡新文艺,期望用进步的舆论来改变国民精神的时候,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办杂志《新生》。虽然这个刊物没有办成,但鲁迅后来为适应斗争需要而先看主编和编辑的报刊就有二十种之多,在当时中国的思想界和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五四运动以来,鲁迅充分利用了报刊、丛书这些舆论工具,激越呐喊,传播革命真理,启发人民群众的觉悟,并对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以及反动腐朽的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这方面,鲁迅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在他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以后,他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所阐述的关于报刊的性质和任务,更是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战斗光芒。  相似文献   

8.
左翼文化运动和木刻在报纸上阵地的创建中国现代木刻运动,是鲁迅亲自倡导下诞生、成长、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的新美术运动。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化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左翼文化占领报纸,木刻也开始在报刊上建立了阵地。1933年开始,鲁迅、茅盾、翟秋白等左翼作家,在申报《自由谈》开辟了左翼文化思想阵地;1934年6月  相似文献   

9.
《军事记者》2004,(7):72-72
问:函授学员能否直接向报刊社投稿?答:向新闻媒体投稿或写信反映情况,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函授学员当然也不例外。但要看到,函授学员的文化和写作水平参差不齐,作为函授中心,并不鼓励每个函授学员在学习伊始就都向报刊(特别是全国级报刊)投稿。如果你是初学新闻的学员,倘若一开始就向各地报刊投稿,恐怕事倍功半,白费力气,也为媒体增添麻烦。因此,你最好将自己的习作寄到军报函授中心,由函授中心决定是直接回信,还是登《函授月刊》,还是在《军事记者》上点评,还是向军报推荐。如果你是一个老通讯员,甚至已经有了见报的经历,你就可毫不犹豫地向…  相似文献   

10.
通讯员给谁投稿?理当向报刊、电台、电视台的编辑部投稿——相信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常识。然而,倘若由经常投稿的基层作者回答这一问题,估计不少人会做出如此回答:给记者投稿。记者一般专事采写稿件,无直接处理通讯员来稿的职能,怎么在某些媒体他们却成为  相似文献   

11.
倪昌立 《新闻世界》2013,(7):228-229
【摘要】《语丝》周刊创刊于1924年11月17日,鲁迅和主编周作人是《语丝》周刊的核心人物,该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很多针砭时弊的小品文,在中国报刊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从周作人的编辑思想、《语丝》周刊的文风、鲁迅的杂文等,分析《语丝》周刊的办刊思想。  相似文献   

12.
鲁迅读报刊     
鲁讯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报刊是鲁迅一生进行战斗的主要阵地。他曾经担任过《莽原》、《语绦》、《奔流》、《新青年》等10家刊物的主编和编委,指导和支持过《未名》、《鼓浪》、《晨报副刊》、《民报副刊》等8家报刊的编辑和出版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共在103家报刊上发表文章740余篇。当然,鲁迅是作为文学家同报刊发生密切联系的。但他关于报刊的一些精辟论述,仍然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去学习、研究。这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宝库和发展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业余通讯员写稿的第一愿望,莫过于见诸报端,但往往事与愿违。原因何在?我想,除了稿件质量因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通讯员对新闻载体的特点不了解,投稿存在着盲目性。 认真研究新闻载体,是通讯员必须掌握的投稿常识。如何研究?研究哪些内容?我认为,要因人而异。要根据通讯员的职业、环境、条件而定。一般地说,首先,必须读报刊、听广播、看电视,掌握宣传导向、报道重点、舆论氛围,结合自己周围的最新情况,独立思考,选择报道线索。其次,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凡是能看到的报纸、刊物,不妨也像鲁迅一样随便翻翻,看它重点报道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党刊     
我党的报刊,是跟我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时产生的。它继承了五四肘期进步报刊的优良传统,紧密配合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飞速发展,党的报刊日趋繁荣。当时除党中央和团中央的机关报继续出版之外,党的各级地方组织也创办了一批报刊。由于党非常注意团结鲁迅,鲁迅也积极主动地靠拢党,因此,党刊就成了党与鲁迅联系的一条重要的政治渠道。  相似文献   

15.
县报记者同时也是上级报刊的通讯员,他的职责是向本报供稿,也有义务向上级报刊投稿.实事上,几乎所有县报记者都以能上大报大刊为荣.这其实是一种可贵的好新闻意识.的确,衡量一个县报记者业务素质高低,要看能否在本报甚至大报多上稿、上好稿.这虽然不是唯一的依据,但恐怕要算主要的.  相似文献   

16.
初学写稿的通讯员,当能写出质量不错的稿件,并被报刊采用后,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针对栏目投稿。经常看报的人知道,各报都设有许多栏目,比如:党团生活、读者来信、大家谈、城乡新事、市场漫步……等等。报刊上设置栏目,主要是让读者按栏目选读自己爱看的文章;通讯员、记者便于按栏目投稿;编辑便于对稿件归类处理。因此,通讯员就不应忽视按栏目投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基层通讯员,我已经投稿二十三年了,品尝了写稿的酸甜苦辣,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写出了一点小小“名”气。近几年,我每年有200多篇稿件被各地报刊和广播电台采用,用稿率几乎百分之百。在写作上我能取得这点成绩,我想主要做到了三勤:勤看、勤思、勤动笔。 勤看 我每年订阅报刊十余种,加上经常到各部门各单位去串门,能看到的报刊、资料较  相似文献   

18.
常向报刊投稿者,大都有“三勤”,即眼勤(看书看报、观察社会)、脑勤(多思)、手勤(写稿、改稿、誊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此“三勤”,是难以写出稿子来的。写稿不仅是一些文人的爱好,也是报刊赖以生存和兴旺的支柱。因此,许多报刊才将“欢迎投稿”的话印在出版物上,有的还搞征文评奖活动,以激励人们多投稿,投好稿。但与一些爱爬格子的人谈及,感到自己的“三勤”得到的报应常常是编辑部的“三懒”。  相似文献   

19.
给报刊投稿应注意什么?/陈怡//新闻与写作1993年 6期①多写短文。②保持稿面清洁。③了解抉投稿的报刊。④勿一稿多投。⑤稿件勿寄给个人。⑥同一稿子可适时投往其他刊物。0227  给报刊投稿应注意什么?@陈怡...  相似文献   

20.
鲁迅很重视报刊材料的应用。在他写的数百篇杂文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就是运用报刊上的新闻、通讯、专文甚至广告和标题作材料写成的。有的是将报刊材料稍加排比,使之脉络分明,再略作说明,即成一篇战斗性很强的文字;有的是照登原文,缀以前言或后语,着墨不多,而含义深远。有的只在附录别人的文章上加一句话,就一语中的,击中要害。鲁迅对报刊材料的应用,真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鲁迅曾经设想编辑出版一种刊物,象前清时的《选报》那样,专选各种报刊上有价值的论说和其他材料。他说:“每省须有访员数人,专收该地报上奇特的社论,记事,文艺,广告等等,汇刊成册,公之于世,则其显示各种‘社会相’,也一定比游记之类要深切得多。”(《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