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勇 《新闻记者》2004,(11):39-39
“互动”是时下出现频率极高的“传媒语汇”。在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业已成为“注意力经济”的新闻传媒,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获得广告商的“青睐”,势必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受众的反馈。因此,新闻有奖问答,迅速成为一种风靡全国的“互动”形式——越来越多的媒体选择根据节目内容为受众出题的方式增加节目的“看点”,刺激受众接触媒介的欲望。  相似文献   

2.
龚兵 《记者摇篮》2007,(6):29-30
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型传播平台的日益推广,传统传媒(电视、报纸、广播)的受众已越来越不甘心自己的受众地位,越来越多的人正“反戈一击”,利用现代传媒提供的各种传播平台,充当起传者的角色。如网络上风头正劲的搏客、手机里无处不在的短信等,传统的媒体也在想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转型.我国媒体对受众的关注.已经从过去的“倾听群众呼声、虚心接受群众监督”的简单行为,转变为对受众问题全方位、多层面的科学研究。以“央视”索福瑞“尼尔森”“赛立信”等为代表的受众调查研究机构的市场活跃进程度.是受众调查正规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传媒间的竞争。使受众研究成为与媒体兴衰共存亡息息相关的问题.媒体的市场占有率也  相似文献   

4.
朱青青 《新闻世界》2010,(12):98-100
无论是从产业层面还是从事业层面来看,传媒政策都要求媒体不仅要发挥“党的喉舌”作用,还需要关注市场(受众)需求。那么,在“市场”与“事业”的博弈状态下,“党性”明显的主流媒体是如何生存的?此类主流媒体在报道过程中是否有效的践行了相关传媒政策呢?本文以报纸为主流媒体的代表,考察2003—2008年之间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的变化与国家传媒政襄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新闻时政期刊核心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丹 《新闻前哨》2004,(12):47-48
与《瞭望》和《半月谈》等传统体制内的新闻时政期刊不同,现在主流媒体创办的新闻时政期刊萌发于市场,既然是面对市场、参与竞争,就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这是市场竞争中最基本的元素。新闻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该传媒在经营和发展中胜过竞争对手的核心的资源和能力的总称。具体地说,它是该传媒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佚名 《传媒》2003,(11):46-46
刘波,声名远扬的原中国证券市场文化传媒概念第一股“诚成文化”(600681)的原董事长,最近失踪了。据媒体披露的消息称,其主要问题是涉嫌约数十亿元的贷款黑洞及数目不详的担保贷款。 最近商界富豪连连出现问题,除了给媒体提供了炒作的炮弹外,大多本身与媒体无涉,但这位刘波先生则不同。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他是靠文化传媒概念闻达的;对于文化传媒界来说,他又曾经是一位众多文化及传媒经营者拼命想攀上关系的“金主”——十余年间,长袖善舞的刘波打造了一个以资本为纽带的“传媒帝国”——在中国现有的传媒投融资体制下,刘波和他的  相似文献   

7.
周志懿 《军事记者》2006,(11):50-51
近年来随着媒体形态不断丰富,学界对传媒行业的理论研究从“注意力”过渡到了“影响力”。影响力是指媒体所传播的信息被受众接收并接受,进而改变其态度和行为,产生对传播主体有利的力量。站在传播主体的角度来讲,影响力无疑是他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无论是社会公共主体所追求的社会影响力还是广告主所追求的能促成销售的广告影响力。然而站在媒体内部的竞争角度上说,则更多的侧重于传播过程的竞争,因为更有效的传播方式与手段必然产生更好的影响力。一、什么是媒体的传播力纵观学界对“传播力”的研究,除了广告界与电视媒介方面对传播力一词有…  相似文献   

8.
唐弦 《声屏世界》2003,(4):50-51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传媒逐渐进入,我国传媒市场的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各新闻传媒都在积极应对入世后的挑战。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把新闻传媒做大做强,以争夺受众,这是当今业内谋略家的最强音,也是一大良策,但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多维多向的。如何把新闻传媒做巧做活,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以分享受众,这也是一种选择。新闻传媒做巧做活的办法有多种,本文所要探讨的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现场报道的增多,记在广播里“发声”、在电视里“露脸”的机会越来越多。记与听(观)众直接交流,这无疑进一步密切了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但与此同时,记也不可避免地连同新闻主体一起,成为受众评头论足的对象。如何摆正采访与被采访、采访与媒体、采访与受众的位置,处理好上述几方面的关系,是新形势下广播电视记应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开心农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今传媒》2010,(7):11-13
传媒产品是指由传媒组织提供给目标受众,旨在引起受众注意、选择、使用的传播内容与服务的复合体.①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传媒产品、媒体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品牌媒体形象三部分组成.其中,传媒产品起到的作用最为关键--媒体利用信息的水平要通过传媒产品去体现,品牌媒体形象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传媒产品来组成.近年来,依托互联网的网络媒体获得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而网络游戏作为网络媒体的重要产品之一,也为传媒从业者和研究者讨论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开放我国传媒市场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有人列举国外30家电视频道将要在广东落地,甚至历数西方新闻集团将纷纷来我国洽谈以及外资进入我国的边缘性媒体,并以此来证明我国传媒市场已经对外全面开放。事实上,我国“入世”议定书没有“传媒入世”的条款,允许外商参与我国广告业和报刊书籍发行业,不等于传媒市场的开放。得出我国传媒市场对外开放的结论,不仅不符合实际,也是对“传媒入世”概念的曲解。文化市场开放不等于传媒市场开放经常使用传媒市场开放这一概念的研究者,或许对其内涵不清,或许表达的是个人的习惯说法,把传媒产品准入和“传媒…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从产业层面还是从事业层面来看,传媒政策都要求媒体不仅要发挥党的喉舌作用,还需要关注市场(受众)需求。那么,在市场与事业的博弈状态下,党性明显的主流媒体是如何生存的?此类主流媒体在报道过程中是否有效的践行了相关传媒政策呢?本文以报纸为主流媒体的代表,考察2003—2008年之间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的变化与国家传媒政策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刘涛 《报刊之友》2010,(7):11-13
传媒产品是指由传媒组织提供给目标受众,旨在引起受众注意、选择、使用的传播内容与服务的复合体。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传媒产品、媒体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品牌媒体形象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是指新闻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它是新闻传媒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的反应。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卓越人才的前沿阵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社会推进过程中起着先导作用,而在媒介革新与平台盛行的环境下,卓越传媒人才的培养体系与实践形式在“双创”理念引领中焕发新的思路。建构融媒体时代卓越传媒人才“双创”平台生态需要把握大学、企业和政府三个主体间关系,三者之间相互联动、相互作用并生成了传媒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的四重维度,分别是:产学研一体的理论指导平台;跨学科交叉的协同创新平台;技能实践的创新服务平台;双创成果的综合转化平台。不难发现,从课程教育模式到社会实践应用,“双创”平台的体系建构融通了理论与实践的互构导向,为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瓶颈、提高传媒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经验方法与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精心打造中国广播的“新闻旗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级核心传媒和重量级新闻总汇的“中国之声”开播百日,获得了社会各界尤其是业内有识之士的好评,她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对国内外媒体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央台一套节目改版的预期。“中国之声”郑重承诺“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行”,大步跻身国际传媒市场,使中国广播受众一夜之间获得了“收听中国之声,遍知天下事”的人文知情权;她的  相似文献   

17.
在探究财经报道的功能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提到“软文”对于新闻的侵蚀,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传媒经济学”所涉及的部分。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种商业像传媒那样是三方模式(媒体、受众、广告主)的。媒体打包出售受众,就势必会受到广告主(不仅是商业,还有政府)的步步紧逼。这是一个从神权、君权过渡到金权的社会,漠视这个现实而一味鼓吹新闻专业主义,是学术“乌托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张芹 《新闻实践》2010,(10):11-14
主流媒体往往被赋予一种新闻解读的功能,但凡社会思潮、社会现象、事件人物乃至政策法规,媒体无不企求鞭辟入里、直指内核的精准解读。一种是自觉充当“意见领袖”的主导角色,勇于评判是非曲直,引领社会舆论评价;还有一种是被授予“受众导师”的义务,细化“红头文件”的弘旨大意,把宏观背景转化为微观落地。  相似文献   

19.
周涛 《新闻界》2004,(2):38-39
剧烈竞争的媒体市场,加速了分化裂变。个性化的传媒将胜出,缺乏魅力的传媒将被淘汰。本文从传媒演变的角度来探讨网络环境下媒体传播模式、媒体角色,媒体的国际观、价值观,独家新闻的报道角度、受众特征与选择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20.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关注“三农”问题,传媒聚焦“三农”问题,形成了“三农”问题中央热、地方热和媒体热的局面。但由于目前不成熟市场机制的影响,长期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影响,使表面繁荣的“三农”问题报道透着边缘化的实质,在表现主体、所属资源、受众群体、传播效果等方面都被边缘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