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零 引言 在上半个世纪出版的代表性语法论著中,《中国文法要略》以独树一帜的研究方法和结构体系显示了它在汉语语法研究史上的特殊地位。因此,在此书出版数十年后,当代语法学界仍认为“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文法要略》尤其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趣”。① 广泛运用转换(变换)方法来研究汉语语法,是吕叔湘先生的首  相似文献   

2.
汉语语法特点的认识研究,是自1898年《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我国语法学家着力探求的一个带根本性的课题。汉语语法学史每一个阶段出现的新的理论方法、总的趋势动向,无一不牵涉研究对象的特点问题。同样,其中的是非曲直、得失功过,也都与人们对汉语特点把握得正确与否直接相关。时值如今,正如陈望道先生指出的那样:“汉语有汉语自己的文法特点,我们在这些特点方面工作做得尚不能令人满意。”(《文法简论》13页)因此,总结回顾有关这项研究的特征风貌,整理各家林林总总的诸多观点看法,思辨评析其成就经验,无疑有着实际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汉语语法特点研究概述 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的诞生,中国比较科学系统的语法研究自此开始.汉语语法学是在模仿印欧语语法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事实一方面使忽略汉语语法本来面貌而向模仿的语法体系或语法理论认同的倾向一直成为汉语语法学难以摆脱的阴影,另一方面又使得汉语语法学者极力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找同印欧语语法不同的汉语语法的特点,企图摆脱印欧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汉语语法的研究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周秦至公元1891年以前(《马氏文通》问世以前),这是语法研究的自发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公元1891年至1938年,这四十年间的代表攻作有《马氏文通》和黎锦熙的《国语文法》,这一阶段可以说是摹仿西洋语法教科书阶段。第三阶段是1939年至1948年,这十年间的代表著作有王力的《中国语法理论》和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这一阶段可以说是搬用西洋语法理论阶段。第四阶段是1949年到现在,这十年间的有影响的著作是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中国科学院研究所语法小组的《语法讲话》和《汉语》课本,这一阶段是从汉语实际出发的汉语语法学初步建立的阶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语言研究的三大发祥地之一。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就有了语言文字的研究,汉代以后逐步建立了文字学、训治学、音韵学三个语言文字研究门类。但由于“读经致用”的实用文化传统,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文字上,忽略了文法的研究,再加上汉语本身的形态上特征不明显,使得对汉语语法的研究大大落后于语言文字的研究,并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1898年,马建忠在西方语言学理论和语法学理论的影响下,才出版了有史以来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系统的文言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在此基础上,黎锦熙先生于1924年推出《新著国语文法》,成为汉语白…  相似文献   

6.
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因为没有严格的形态变化,要建立一个完备的语法体系就比较困难,而且汉语语法尚年轻,所以在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出现林立的语法专家著作,不能固定统一的高校语法教科书并不足为怪。黄伯荣、廖序东二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订本)语法部分(以下简称黄本语法),颇受读者欢迎,这是一件可喜的事。陈望道先生说过:“好的语法体系,应该具有妥贴、简洁、完备这三点条件。”(《文法简论》)黄本语法从一九七九年的试用本到现在的修订本,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吸取了新的科研成果,基本上符合了上述三个条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马氏文通》的问世,把汉语语法从经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西洋语法的框架在具有鲜明的语言分析传统的汉语沃土中,形成了带有“中外合资”色彩的汉语语法学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格局,造成了形式主义的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近年来,学者们对汉语语法学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在现代汉语中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在词法、句法、章法、篇法等层级上研究语言的组合形式和结构规律,使语法学的理论研究服务于现实语言活动.  相似文献   

8.
《马氏文通》的问世,把汉语语法从经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西洋语法的框架在具有鲜明的语言分析传统的汉语活土中,形成了带有“中外合资”色彩的汉语语法学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格局,造成了形式主义的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近年来,学者们对汉语语法学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在现代汉语中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在词法、句法、章法、篇法等层级上研究语言的组合形式和结构规律,使语法学的理论研究服务于现实语言活动。  相似文献   

9.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开辟了我国语法学的新纪元。它对汉语语法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在《虚字》卷之九和《论句读》卷之十中明确提出了“华文所独”的见解,这在中国语法学史上第一次真正明确地提出了汉语语法与西文语法的不同,为后来学者研究中国语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从《马氏文通》出版以来,中国的语言学工作者一直参照西方的语法学理论构建汉语的语法体系.然而,汉语语法与印欧语比较,有着自己的特点,把它纳入哪一种单一的西语理论模式都显得不大合拍,于是,近百年来,在语法教学或语言实践中,语法理论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一代代语言学家们孜孜探索,不懈开掘,到80年代初,胡裕树、张斌两位先生吸收老一辈语言学家们的研究成果,结合汉语实际,借鉴西方符号学和各种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提出了“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学说,从  相似文献   

11.
黎锦熙是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人,其语法代表作《新著国语文法》是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开创力作。本文以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及其开创的句本位语法体系为研究对象,简介《新著国语文法》的研究概况及其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地位,探讨句本位语法体系的特点及其在当代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范晓教授新著《三个平面的语法观》此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下引该书只注页码)是第一部以“三个平面”为题并系统运用三个平面理论来研究汉语语法的专著。该书能把建构和完善严谨系统的语法学体系,阐释和运用科学合理的语法研究方法、探讨和解释新老语法问题、挖掘和分析语法事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见解。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是8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学中较为公认的理论热点。该理论由胡裕树、张斌两位先生在80年代初提出,而在建构、发展和完善中,范晓教授作出相当的贡献。收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中的《试论语法…  相似文献   

13.
《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汉语语法专著。作者马建忠从实用的原则出发,全面地描写了汉语的文言语法,对后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马氏文通》建立汉语语法学的功绩,已有语法学界的定论,本文不加讨论。但是,《文通》的价值并不局限于此,综观《文通》全书,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经常超出语法的框架,而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把语法学同修辞学、文章学乃至文化学结合了起来研究。因此,读者通过阅读《文通》,能得到多方面的收获,我们对《文通》的研究也应该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  相似文献   

14.
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以下简称《新著》)是汉语语法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语法著作,它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的贡献不仅仅在于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律,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些适合汉语语言实际的语法理论,而且在于它在析句法方面也开了汉语语法分析之先河,对当时以及后世的语法教学和研究都有很大的影响。关于前者。语言学界评述甚多;对于后者,论述较少,且至今褒贬不一。我们认为以辩证的观点,从汉语语法学史的角度去正确地认识《新著》之析句法的历史贡献和不足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意义上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是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开始的,至今已愈百年。回顾过去,汉语语法研究经历了由传统语法学向结构主义语法学、由结构主义语法学向多元互补语法理论体系的历史嬗变。展望未来,汉语语法研究将会在语法理论、研究方法、应用研究、人才模式上出现新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汉语语法学史上,朱德熙先生的代表作《语法讲义》影响广泛。该书是在美国结构主义语法学影响下,特别是在赵元任先生的语法著作影响下写出的一部现代汉语语法名著。它充分体现了作者进行语法研究的诸多特点,如从功能、结构、意义、句法位置、语音和表达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综合研究,将静态层次分析与动态变换分析结合起来,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详尽描写,并且注意古今对比、中外结合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语法研究开始较早.但由于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非急需,汉语语法学却发展缓慢。虚词是汉语语法得以实现的一种重要手段,产生于十四世纪的《语助》开汇解虚词的先河.成为“汉语语法学创立的一个朕兆”,且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语助》为滥觞掀起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层层波澜。  相似文献   

18.
华玉明先生的《汉语重叠研究》出版了。这是一部汉语语法学的新著,也是一部汉语语法学的重要著作。该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汉语重叠系统网络,对各种重叠形式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诚如马庆株先生在《序一》中所言,这部著作“是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汉语重叠问题的分量很重的专书……是汉语重叠研究的集大成的专著,填补了汉语语法著作的一个重要空白。”  相似文献   

19.
郭莉琳 《现代语文》2006,(10):12-13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语法著作,是汉语语法学史上一个转折点。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语法研究从此走进了世界的视野,同时也为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前言汉语属于孤立语,其特点是,不是依靠词性的曲折变化,而是依靠语序和虚词来表达句子的语法意义。因此,对汉语语序和虚词的本体研究,一直是汉语言文字学中,语法学、词汇学研究的重点。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杨伯峻先生主编的《古汉语虚词》,都是汉语虚词研究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