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壮被歌谣是壮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美学趣味和诗歌传统的生动反映。本文从壮族歌谣的蟛式、写作手法和构思等三个方面探讨壮族歌谣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刘三姐歌谣是广西各民族歌谣的集大成。刘三姐歌谣蕴含中国南方稻作民族的信仰积淀;是壮族民众以歌代言诗性思维和倚歌择配婚恋习俗的必然产物;是壮汉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3.
刘三姐:华南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歌神与爱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麽经布洛陀》中的嘹三妹是壮族的歌神与爱神,嘹歌是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嘹三妹是嘹歌的化身。刘三姐经历了从嘹三妹到刘三妹、刘三姐的演变,体现了壮汉文化的碰撞融合及嘹三妹由神到仙到人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越边境地区的壮族布傣支系与京族虽然都是使用越南喃字记录其歌谣、古籍的支系,但由于族源及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从而使得两地民间的古传民歌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有比较大的差异.壮族布傣歌谣完整地保留了古代越南独有的帝王文学的特质,而京族的歌谣明显地带有汉字文化圈的印记.  相似文献   

5.
广西宜州一带刘三姐歌谣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已经形成独有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演唱魅力,它是一代代优秀歌手智慧的结晶,是壮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歌谣含义、艺术特色、曲式特点、演唱魅力等不同视角,归纳宜州当地歌谣的音乐特点,为收集、整理、研究当地民间音乐工作提供帮助,对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三姐文化表现形态主要是传说、歌谣和民间信仰,与之相关的戏剧、影视、商品和旅游等则是其衍生物。刘三姐是壮族中古时代壮汉文化融合产生的文化英雄,刘三姐文化是在壮族民歌文化基础上,融合中国南方各族群娱乐浪漫文化因子共同打造的狂欢文化偶像。刘三姐不仅是壮族,而且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狂欢文化的一种标志性符号。  相似文献   

7.
壮族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民族,具体表现在语言、山歌、民俗文化等方面.壮族人民在语言计数和度量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包括基数词、序数词的表示,度量衡单位、货币单位及天然单位等量词的表示.山歌是壮族人民用以表达情感的传统歌谣,壮族的山歌中渗入数学元素,使得山歌韵味无穷,情趣盎然.壮锦和绣球是广西壮族刺绣传统工艺品的典型代表,其图案的结构主要由几何线条或几何图形构成,制作工艺也运用了数学思想及方法.研究壮族的传统数学文化对壮族文明史及壮族地区数学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壮族《麽经布洛陀》中的嘹三妹是壮族的歌神与爱神,嘹歌是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嘹三妹是嘹歌的化身。刘三姐经历了从嘹三妹到刘三妹、刘三姐的演变,体现了壮汉文化的碰撞融合及嘹三妹由神到仙到人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石丽琳 《文教资料》2008,(15):70-71
以传唱刘三姐歌谣为主的壮族民间教育模式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教育设计的人性化,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方式的愉悦性和实用性对当今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具有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10.
山歌是右江地区群众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在右江革命运动开展的过程中,革命歌谣成为组织和发动民众的极其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农民运动的领袖韦拔群等人通过运用壮族山歌的传统形式来反映现实,并赋予其革命的新内容,宣传革命思想,使革命歌谣成为了发动民众。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1.
韦力 《广西教育》2012,(44):19-20
“三月三,阳光明媚,我们去采枫叶。漫山遍野,寻寻觅觅,回家啦回家啦,回家春枫叶啦!”这是武鸣县太平镇庆乐小学(以下简称庆乐小学)自编的壮族歌谣《情满五色糯米饭》中的一节。充满灵气的童声唱出了壮族人的生活场景,也反映出壮民族文化的璀璨。在今年举办的第二届壮族文化传承活动上,这首歌给现场的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壮族古歌《阳高》是一首广泛流传于广西百色右江河谷一带的叙事排歌,以歌谣的形式讲述了孤儿阳高报家仇的感人故事.《阳高》抄本在此之前未被人收集整理.鉴于此,可以田东抄本为语料,从古籍整理的角度介绍《阳高》,把抄本的特点和整理展现给世人,为壮族古籍收集整理研究工作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3.
壮族民间歌曲以各地山歌最为出名。以坡芽歌书、马骨胡之歌、嘹歌、房屋等壮族山歌中的歌词为例,说明壮族山歌继承与发展了《诗经》中赋、比、兴的笔法。山歌中运用“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壮族地区,壮族民众的歌谣一般均采用即兴的直白唱法,来表达劳动、爱情与生活的事件与情绪;比就是现代文学的比喻。它是壮族山歌歌词最普通的手法;兴,是先唱他物,再引起歌者要唱之物的意思,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从表现手法上分析,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一般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以及重叠与对仗文学修辞方法的运用,证明了壮族山歌具有原生态、民歌特色和古代文学等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三姐歌谣文化是壮族山歌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它与时俱进,在文化特质、文化功能以及文化载体等方面不断地创新发展,使之在不同时代中都能在活态中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壮族来自千百年实践经验累积的农事歌谣体现了族群深远的智慧、艺术的天赋,传唱农事歌谣成为传递农业知识的情趣载体,也演绎为护佑生灵的和谐实践,并在农事劳作中倾情恋爱婚姻的难得机会;直接关注的是知识传递后生、护佑身边生灵、婚恋幸福美满,完全指向未来美好生活,对于可持续发展给以实际的切身关照,是热爱劳动的壮人生态意识的叙事,又以族群歌圩文化为表征,呈现了浓郁的生态寓意。  相似文献   

16.
光绪年间,广西龙胜壮族村民潘日昌因平昔作恶多端被地方头人控告于官府。此后一个月内,壮民通过周知当事人亲族,集合群众进行公审,编撰歌谣等手段使得该事件广为人知。上述传播路径能保证裁断结果深入人心、执行顺畅,能促进违法当事人悔悟,督促其进行改造,也能对参与审判的群众以及歌谣传播的受众起到警示、教育作用,从而为和谐秩序的恢复、巩固与再生产提供了保障。另外,该案件体现出来的地方民间智慧亦是值得我们今天法治建设借鉴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主题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左江崖壁画正面和侧面蹲式蛙形舞蹈的图像后,提出左江崖壁画的主题应该是壮族先民从狩猎时代进入到稻作农耕文明时期,通过对青蛙的崇拜,祈求农作物丰产和种族繁衍这两种生产的蛙神崇拜。这可以从左江流域的稻作农业生产方式、地下考古挖掘,以及当今遗留的民俗宗教节日和民间传说歌谣等得到确证。  相似文献   

18.
儿童外语教学中使用歌谣对儿童的语言学习、情感和心理、认知、文化学习和社交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鉴于此,在教学中适当采用歌谣辅助教学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教材中的歌谣数量有限,教师可创编歌谣用于教学,在创编歌谣时应注意灵活性,诵读创编歌谣时应选用合适的语调,教学创编歌谣时应采用适当的形式,以发挥创编歌谣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正>Hi,正在看杂志的你是什么民族呢?壮族?回族?傣族?还是满族?你摇摇头说:"我不是少数民族。"他点头说:"你怎么知道,我是壮族的。"她笑着说:"都不对,我是苗疆女子。"还有个同学说:"我爸是蒙古族,妈妈是满族,能给我算个混血吗?"如果小伙伴什么提示都不给,叫你猜他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那还真有点头痛,难道要把55个少数民族都猜一遍?其实不用这么麻烦,因为55个少数民族不管是穿的衣服、吃的食物、唱的歌谣甚至是长的样貌等等都各有不  相似文献   

20.
越南歌谣是越南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越南歌谣都是用六八体诗的形式创作的。六八体歌谣都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和韵律形式,六八变体形式蕴含着歌谣中丰富的内容表现力,是越南歌谣职能的一种文化"特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