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动量词是汉语量词系统的两大部类之一.先秦时偶尔可见,魏晋南北朝时初步成熟,到唐五代时已经盛行.唐五代时,出现了"场"、"巡"、"遭"、"顿"、"件"五个新兴动量词,其中的"场"、"顿"、"遭"等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南北朝时期产生的动量词"遍"、"下"、"回"、"度"、"拜"等在唐五代时期发展成熟,其用法与现代汉语中已基本没有什么差别.同时,"同源动量"的产生是唐五代时期动量词发展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2.
量词是汉语的特点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汉语动量词的产生使得汉语量词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系统。《元曲选》是研究近代汉语元明时期语言的重要语料,其动量词已经比较丰富,是一个小类完备、个体丰富的系统,这说明在近代汉语元明时期动量词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为现代汉语动量词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3.
动量词是汉语量词重要的一类,"回""次""趟""遭"这四个词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动量词,重点分析这四个常用动量的起源和演变,观察其使用情况,考察其从古代到现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汉语量词是我国汉语中十分活跃而又极普通的一种词类。在汉语中量词是作为实词的组成成分之一存在于词类体系中。一般情况下,汉语量词有两种:计算实体事物的是物量词;计算动作行为的是动量词。动量词指“次、趟、回、顿、阵”这些词。表示时间段落和某些表示器具的名词常被用来表示动量(玩了一天、住了一年、咬了一口、砍了一刀)。然而在传统英语语法中,没有独立的量词词类,那些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及少量表示动作的词都划在名词之列。虽然英语中量词没有像汉语量词一样成为独立的词类,但并不妨碍量词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英语中的客观存在(包括动量词)。  相似文献   

5.
具有丰富的量词是汉语语法特点之一。动量词是汉语量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动量词中有一类特殊的形式,常以“V—V”的形式出现,一般把这种数词“一”之后由动词重叠构成的“V”称为同影动量词,一些语法学家也把它叫做自主动量词。这类动量词在汉语实际运用申出现的频率极高,观察分析它的流变过程对汉语教学和汉语语法规律的研究,以及汉语...  相似文献   

6.
《三侠五义》中同形动量词具有独特的语法意义与结构特征,将其与南宋时期《五灯会元》中同形动量词情况作比较,发现到《三侠五义》产生的晚清时代,同形动量词数量有较大增长,用法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成熟,有的形式被淘汰出局,但又有更多新形式加入,同形动量词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相似文献   

7.
量词是汉语词类中特殊的一类,量词中名量词和动量词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唐代是动量词发展一个重要的阶段,在此之前,动量词只是名量词的附庸;自此时起,动量词开始真正兴起,无论从动量词使用的个数以及次数都比以往有了大的提高。可以说,它是动量词的一个兴起阶段,本文通过对唐代作品中动量词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唐代动量词的发展态势,总结其特点,看动量词的发展状况,这对现代汉语量词的学习以及教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探讨名词借用为动量词要符合什么要求,借用名词的动量词前面的数词所指以及分析借用名词的动量词和数词所构成的数量结构,来研究现代汉语中名词借用为动量词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过"本为动词,后经虚化引申用为量词。其动量用法约始于汉,盛于魏晋六朝。唐五代时期,动量"过"的使用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及至元明清,文献中几已不见相关用例。探究量词"过"的历时演变,把握其发展脉络,对于我们认识了解汉语动量词的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中常见的动量词,有"下、番、巡、合、回、遭、次、顿、场、遍、阵、通"等。另外,还有"掌、口、拳、脚、鞭、棒、刀、棍、箭、枷梢、脊杖、瓢、杯、盏、斧、碗、桶、夜、日、天、月、年、交、步、声、里"等临时的动量词。本文拟对《水浒传》中专用动量词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年""月""日""天"作为计时动量词从先秦时期开始使用("天"始于唐朝),其后在用法和使用范围上不断扩大,所搭配的动词也有所变化,最终发展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四个计时动量词。研究计时动量词对汉语学习、应用以及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水浒全传》动量词"番、回、次"等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水浒全传>中的动量词进行统计,前与古代汉语比较,后与现代汉语比较,通过对"番、回、次、下、合、顿、场、遭、遍、通"的分组分析讨论,得出<水浒全传>表现出来的所处时代和地域在动量词使用上的一些特点及其在量词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中古文献中动量词"番""反""返"等的使用情况,发现"番"兴起于南北朝,而"反(返)"作为动量词在东汉时已非常成熟。其动量词义来自动词义"往返","番"是"反(返)"的通假字,专门用来称量对答回合数。隋唐以后,可能由于避讳及追求更准确的语言表达的原因,"番"逐渐替代了"反(返)",并发展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专用动量词。  相似文献   

14.
"盘"量词用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用词“盘”,可作名词、动词,还可作量词。它可作名量词,也可作动量词,四川方言中,还有一种通用动量词用法。本试图在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上,描绘“盘”的各种量词用法,并对它的产生和发展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5.
程超 《考试周刊》2009,(2):44-46
现代汉语中包含着数量丰富的量词,而现代汉语中如此丰富的量词是随着古代汉语经中古汉语、近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逐步形成的。研究量词的历史发展,对了解汉语史是十分有意义的。为给这种研究提供一些资料,本文作者对《庐山远公话》中的量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示例分析,主要针对名量词和动量词中的专有量词进行例证的搜集工作和说明。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的动量词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有关研究涉及动量词的来源、分类、动量词及有关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等多个方面.近年来,语法学家们尝试从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对动量词进行研究.本文试从研究趋势和不足两方面就近年来的研究做简要梳理.  相似文献   

17.
量词研究在汉语研究申具有特殊意义,动量词研究又是量词研究中有待深化和细化的薄弱环节。现有研究大体可分为动量词的界定及次类划分研究、动量词的语法语义及认知研究、专书动量词研究三大块。从这些成果可以看出,当前动量词研究存在着缺乏系统性、细致性、实用性,缺乏规模性语料库支撑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现代汉语及多语言动量词的句法特征考察及细化描写发现,动量短语的语序和名量短语的语序及所属语言的语序类型有关。另外对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重叠问题也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多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尤其是现代汉语和其它有量词语言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动量词“把”由个体量词“把”进一步发展而来,它出现于宋朝,发展于元代,基本成熟于清代。文章从动量词“把”的来源、产生时间和过程,探讨了它发展的脉络、特点和动因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名词和名量词的搭配研究得多,但对动词和动量词的搭配则关注得少。认知上的“有界”与“无界”对立反映在动词与动量词搭配上使得能与动量词搭配的动词总是“有界动词”。本文先从“有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占据的时间段是否重复的角度归纳了“动 数 动量”这一动词和动量词最常见组合形式中的动词与动量词的搭配规律;然后进一步考察了动词和动量词共现时其过程结构三要素(起点、终点、续断)的强度,发现动词过程结构三要素强度差异决定了其后能否带动量词形成“动 数 动量”组合,能带动量词的动词一定是双限动词并且其续段强度必须达到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