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人口因素是牧区发展的新支撑要素,牧区有可以开发利用的丰富的人力资源,新牧区建设应该重视解决人口发展问题。内蒙古牧区人口问题是多元、复杂的,牧区人口质量较低,其消极影响日益显著,牧民家庭致贫过程复杂化,人口结构不合理阻碍牧区人地关系协调,牧区人口流动缺乏积极的、多样化的政策支持。牧区人口发展应实施以提高人口素质为主、控制人口增长为辅的质、量兼顾发展战略,以促进人口非农化为主、人口适度迁移为辅的人地关系调整战略,人口脱困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并重兼顾、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上海人口首次负增长上海五十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2‰,其后经历了无计划高增长到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程。1992年,上海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经下降到建国以来的最低点,为0.21‰,人口自然变动进入了零增长。1993年,人口自然增长继续下降为负...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中叶开始,兴安岭东南麓地区的扎赉特旗蒙古人或有组织或零星地陆续迁入兴安岭北麓之呼伦贝尔牧区,由此改变了呼伦贝尔牧区蒙古族人口结构,并带来一系列社会影响。其中以20世纪60年代集体移民最具规模。其主要原因是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援边疆、补充呼伦贝尔牧区劳动力以及近代以来内蒙古东部农耕地区人口膨胀、土地窘促以及为了躲避"三年困难时期"等原因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牧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东西跨2600公里,包括24个旗,面积70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蒙古族居多,居住分散,以牧为主。牧区这种基本特点,给牧区社会经济管理带采诸多不便,发展内蒙古牧区社会经济,不仅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曼需要牧区政府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和管理方法。本文以正镶白旗明安图镇英图嘎查社会经济信息化管理系统为例,阐述了牧区社会经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功能和开发前景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牧区雪灾具有灾情重、救济难度大的特点,致灾直接原因是“冻”与“饿”。根据内蒙古雪灾的特点和致灾的原因。内蒙古抗御牧区雪灾的思路应该是以防灾为主,以救灾为辅,建立雪灾抗御系统。沿着这个思路。内蒙古抗御牧区雪灾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减少牧业人口、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的保障体制、加大传媒的宣传力度、转变牧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的人口大国,近些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快,政府部门需要对有关人口的一些政策进行调整、修改,所以分析、预测现在、未来人口数量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进行研究内蒙古人口变化及预测,从内蒙古1981年至2013年的人口数量和自然增长率出发,发现内蒙古人口从1981年短期内符合指数增长模型,长期内不符合.进而将模型进一步改进,考虑自然环境和资源对人口的影响,采用阻滞增长模型,发现内蒙古人口符合阻滞增长模型,并预报了未来10年的人口数量,希望对内蒙古人口的控制以及计划生育的实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根据重庆市1985—2013年的户籍人口自然变动指标统计数据,选择户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指标参数,运用R/S分析法研究重庆市未来户籍人口自然变动指标的变化趋势;并通过Hurst指数试验预测重庆市未来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参考气候倾向率的概念,计算重庆市户籍人口自然变动倾向率。研究表明:重庆市未来户籍人口变动指标的变化趋势与过去29年的变化有很好的自相似性。未来10年,户籍人口出生率将降低1.102‰;户籍人口死亡率将增加0.066‰左右;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将降低1.168‰左右。根据户籍人口增长率的20年Hurst指数试验结果表明,重庆市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趋势的持续性很强,期间没有转折,没有升高降低的突变点。通过对未来户籍人口增长趋势的预测,为人口调控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牧区 ,是我国最大的牧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以西、贺兰山以东的高原上。东部属温带草原、牧草高长而茂密 ,往西过渡 ,牧草变得稀疏矮小 ,牧区分布受水平方向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影响。内蒙古牧区盛名的畜种有三河马、三河牛、蒙古马、骆驼和内蒙古细毛羊。新疆牧区 ,是我国第二大牧区。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山腰的森林带上下两侧。草原属于高山牧场 ,牧区的分布受垂直方向上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影响。新疆牧区的畜种有新疆细毛羊、大尾羊和伊犁马。西藏牧区 ,是我国第三大牧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北部 ,是高寒牧区 ,较低的湖滨地带…  相似文献   

9.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内蒙古1999年提出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的目标,其主要措施之一是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农村牧区市场是国内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巨大的需求潜力,如能充分挖掘其潜力,将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拉动力,形成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农村牧区市场发展变化、农牧民消费特征、农村牧区市场潜力及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当前开拓内蒙古农村牧区市场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清代湖北的人口增长极为迅速,其速度居于全国首位,尤以农业人口为,但各时期表现方式不同。清前期移民运动是带动人口增长的主流,中期以后渐以自然增长为主,人口的增长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是非常有效的,它有力也维护了湖北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但也阻碍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相似文献   

11.
在内蒙古牧区民主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力图通过阶级斗争的革命路径改变牧区原有制度,但未收到良性的绩效;后期选择以“三不两利”政策为主要内涵的改革路径实现了牧区社会制度的变迁。革命路径受到原有制度的约束,改革路径则符合牧区的传统和实际。不同的路径选择使牧区社会局面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12.
在内蒙古牧区民主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力图通过阶级斗争的革命路径改变牧区原有制度,但未收到良性的绩效;后期选择以"三不两利"政策为主要内涵的改革路径实现了牧区社会制度的变迁。革命路径受到原有制度的约束,改革路径则符合牧区的传统和实际。不同的路径选择使牧区社会局面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前,内蒙古牧区处于人畜两不旺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出了“人畜两旺”的方针,通过采取卫生保健、消灭传染病、增加牧区人口、发展畜牧业生产等举措,使得内蒙古牧区人口和畜牧业,乃至政治、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赢得了蒙古族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奠定了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的基础,为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那达慕"的产生、传承、发展等进行系统研究。由研究可知,"那达慕"在汉语中为盛会、喜庆之意,它源于蒙古族原始的游牧生活。从成吉思汗时期的"依合忽力勒台"到元代的"诈马宴"、清朝时的"乃日",再到今天的"那达慕",本质上都是以射箭、赛马、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集会。第一届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在内蒙古的举行,标志着"那达慕"大会开始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但随着国际化、商业化发展趋势的推进,"那达慕"原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开始渐渐流失。  相似文献   

15.
唐代中叶以前,主要以传统的乡官制度作为基本治理形式,它作为国家权力法定的组织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唐代中叶乡村组织首领的地位日趋下降,乡里制出现一大变局,开始由乡官制转变为职役制度。  相似文献   

16.
青海地处我国西北边疆,是蒙、藏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民国时期,在中央政府的干预下,蒙、藏族的现代教育得以展开,客观上推进了青海地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时期青海地方民族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清廷为更好地控制蒙古族并维护其在北部边疆的统治,对包括归化城土默特在内的蒙古地区实行了封禁政策,其中包括文化封禁,但这一政策却存在着内在矛盾:首先,清廷对蒙古封禁政策与其在全国倡导的“尊孔读经、礼义教化”相矛盾;其次,清廷对蒙地文化封禁政策与其在全国推行科举取士制度、大力兴办地方教育存在矛盾;最后,清廷对蒙地人口封禁政策与其弛禁政策相矛盾。上述内在矛盾为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