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学作品的模糊美是文学作品产生艺术魅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然惜乎对此尚未有足够重视。本文拟从文学作品中模糊美产生的依据、模糊美的表现形态、模糊美的审美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的模糊美,以期为之张目。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的模糊美是文学作品产生艺术魅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然惜乎对此尚未有足够重视。本文拟从文学作品中模糊美产生的依据、模糊美的表现形态、模糊美的审美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的模糊美,以期为之张目。  相似文献   

3.
《商洛学院学报》2018,(1):39-43
模糊语言学认为语言存在不确定性。如果语言翻译过分追求准确性有时会使文学作品丧失美感,尤其是在诗词翻译中,而追求模糊可以达到美的再现。以模糊语言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分别从词的模糊美、意境的模糊美和音形的模糊美这三方面对《声声慢》的英译本进行研究,来探讨宋词英译的模糊美再现,促进中国诗词文化的外传,在此基础上给文学作品翻译以启示。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中蕴涵音乐美、绘画美等各种美感因素,但在传统教学中,很难展示这些美感,本文以多媒体技术与文学美的完美结合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展现、扩充文学作品中蕴涵音乐美、绘画美和形象美等各种美感因素,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尽情地感受文学美,激发学生对文学美的想象,从而培养学生对文学美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美都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文学语言的美主要包括形象美、凝练美、含蓄美、音乐美等,文学语言有了这些美的特征,文学作品才会给人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从新的美学视角——模糊美的角度来关照唐宋词,可以发现,深幽绵缈的词体之美正是模糊美的典范。由于词独特的体式,使得词情、词境、词的语言处处可见模糊美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表达美的意境、传达诗的意象的最佳方法,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英汉两个民族在心理原型和思维方式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造成了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所包含的模糊美感在从源语言转向目标语言的过程中多有磨蚀。本文试对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做一个尝试性的研究,分析模糊语言的模糊美感在翻译过程中的磨蚀成因,探讨可以使用什么翻译策略对模糊美感进行合理的语际转换。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包含着作者的美学观点,诸如自然美、意境美、色彩美、音乐美等。教师注意发掘,将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美的心灵。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七十余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去探求它蕴藉深厚的艺术底蕴,在某种意义上说,主要是由于模糊美的存在。这种模糊美集中表现为艺术语言的模糊美、艺术意境的模糊美和艺术意蕴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存在着许多模糊美的因素。文学形象本身具有间接性、意象性、概括性和模糊性的特征,使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产生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模糊审美正是利用文学语言信息的隐含性、间接性和解读信息的差异性、多样性等特点,对文本进行想象性再创造,从而实现个性化创造力培养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与新闻的交融拓宽了萧乾新闻作品的表现空间,使其具有文学的审美追求和鲜明的个性特点。它以强烈的审美意识,追求新闻的真实美、形象美与情感美;以个性化的审美视角,表现人性化的新闻叙事风格;以文学化的表现技巧,增强新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文学意识的主动植入,丰富了新闻表现手法,扩展了新闻的传播张力,提升了萧乾新闻作品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2.
含蓄是中国文学语言中的重要属性,它不仅可以拉开读者与文学作品间的距离,在赋予文学作品张力的同时,给读者驰骋想象的空间。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在适当的审美距离之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握好原文中的含蓄表达和蕴含情感,从而使译文读者在译文阅读过程中获得与原文读者尽可能相似的审美感受,也使译文获得与原文相似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3.
《庄子》是我国古代极其伟大的一部哲学著作 ,同时也是一部极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文章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庄子散文艺术的审美构成及其核心 ,同时也指出了它作为文学著作和美学著作所存在的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审美意象结构是文学审美解读的核心概念,尽管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象结构都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并各具其特点,但如何实现作品的审美意象结构由表及里的过渡,则离不开审美解读,对审美意象结构解读基本程序的探析是文学审美解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边城》美学意境情景交融,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作品不仅构建了一个由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相融合而成的恬和秀美的“边城世界”,而且还讲述了一个曲婉动人的爱情故事。集中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赞美,以及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美的至爱和追求。  相似文献   

16.
刘勰以"清"论文,涉及到对作品语言、文风、文体等各个方面的评价,主要是指诗文言辞的"清丽"和整体风貌的"清峻"等,核心是指以华美的言辞鲜明地表达思想内容,自然流畅、意气峻发,给人一种整体的审美愉悦感。"清"作为文学审美范畴,其地位是在《文心雕龙》中正式确立的。  相似文献   

17.
试论孙犁小说创作中的童年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犁的小说与“保定作家群”乃至其他当代作家的作品相比,呈现了不同的美学特征,而孙犁的小说创作在前后期也体现出迥异的风格变形,这是作家小说美学机制调整和转型的结果,作为美学机制的一个要素的“童年情结”,对孙犁前后期小说风格的形成和变化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文学意义--"意义整体"的动态生成和历史累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学意义的生成与文学活动的过程密切相关,从最初的创作意图、创作中的叙述意向、到凝聚为文本意蕴、再到接受者的审美意味,作品的"意义整体"就是由此四要素融成一体的多元结构.同时,意义整体的四要素又可分为两个维度:创作意图、叙述意向和文本意蕴三个相对稳定的贮存性要素构成共时性维度,读者的审美意味这一处于不断变动中的生产性要素则可视为历时性维度;共时性维度是意义整体的基础,历时性维度是意义生长累积的动力,作品的图式化构成和读者的具体化阅读二者互为诱发,不断累积,从而使一部伟大作品的意义整体始终处于绵延无尽的历史生成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