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需要的不是教师单向的强制灌输和关乎知识的因果性解释,而是具有交互主体性的理解、体验和对话。理解、体验和对话分别属于教师、文本与学生之间交互主体性的"前置"态、"内生"态和"外成"态,三者缺一不可,不可分割。只有达成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相互理解,进行恰当的情感体验和相互真诚的对话,使教师、文本与学生一起沉入一种亲密的"相遇"之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应有的实际效用。  相似文献   

2.
理解就是理解者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对话过程。对话实质上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致力于和睦相处、共享共生和共同创造的过程。教学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理解与对话的过程。理解与对话彰显出师生一种幸福的生存方式,教学需要理解与对话。通过理解与对话促进师生共同追求幸福生活,不断提升生命质量,促使师生共享共生。  相似文献   

3.
理解就是理解者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对话过程。对话实质上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致力于和睦相处、共享共生和共同创造的过程。教学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理解与对话的过程。理解与对话彰显出师生一种幸福的生存方式,教学需要理解与对话。通过理解与对话促进师生共同追求幸福生活,不断提升生命质量,促使师生共享共生。  相似文献   

4.
钱红 《儿童音乐》2008,(10):70-71
对话式教学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础上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合作方式,是中小学音乐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不能将对话教学简单理解为"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的谈话法。在对话式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心灵与心灵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师生之间心灵互融程度将直接影响对话式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付出无私的爱,以赢得学生的信任  相似文献   

5.
对话式教学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础上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合作方式,是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不能将对话式教学简单地理解为“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的谈话法。在对话式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心灵与心灵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师生之间心灵互融程度将直接影响对话式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时话的过程.有效对话的教学是师生交流和相互理解的教学,它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相互的回应与碰撞中,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也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在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教师要在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要让有效的对话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务实根基,扎下深根.  相似文献   

7.
<正>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对话,是指师生为了实现数学课程目标,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启发与讨论促进理解、催生创造的过程。积极有效的对话不仅可以增进师生间的理解与认同,促成有意义的学习,在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等方面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本质上说,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活动,但不能将课堂中的讲话、谈话、讨论简单地等同于对话。对话是一种双主体活动,理解是对话的前提,也是对话的归宿,对话的目的就是在相互理解的基  相似文献   

8.
郑春江 《成才之路》2013,(28):57-57
对话式教学是新课标所极力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对话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在一种平等、理解、倾听的情境中,以文本为媒介,从各自的理解出发进行的有意义的交流活动,是增进主体之间相互理解,促进其视域逐渐融合的教学过程。对话式教学是在开放与互动中进行的,它具有开放性与互动性。  相似文献   

9.
交互式教学没有把主体与客体完全对立起来,教师与学生即是主体又是客体。本文认为教学是师生对教学文本的理解以及在师生相互理解中显现,并通过师生与教学文本相互间的视域融合的方式不断创生,是在师生共同欣赏教学文本并在游戏中达成的。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失真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指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人际互动,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任务内容都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也是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的。”[1]也可以说,师生之间的互动对于课堂教学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但在当下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存在一些“失真”现象,为了互动而互动,两者之间演变为一种互为装点的各自独白,课堂教学互动的真实意蕴无从…  相似文献   

11.
本真的师生交往能为改善师生关系和提升学校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哲学诠释学已成为当前指导师生交往的重要理论依据,为构建理解与对话的师生观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解是诠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师生间的相互理解与对话是师生交往中意义创生的过程。成见是师生相互理解的前提,理解是师生视域融合的过程,对话是师生双方实现视域融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失真现象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指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人际互动,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任务内容都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也是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的。”也可以说,师生之间的互动对于课堂教学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但在当下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存在一些“失真”现象,为了互动而互动,两者之间演变为一种互为装点的各自独自,课堂教学互动的真实意蕴无从体现。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习是学生与教师、教材、以及教材编写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些双边关系中,学生与教师、教学文本之间的对话,是能为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和理解的,但对学生与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很多教师并不重视,或者说是根本没有这个意识。他们在课堂预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中的心灵对话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中,师生间的“心灵对话”,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平等交往为基础,双方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意义和价值的分享”。(《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张天宝)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所倡导的先进理念,尤其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积极的心灵对话过程中进行”的理念,已逐渐地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及接受,并且潜意识地在课堂上化为自觉的行为并努力去影响学生。然而,由于“心灵对话”理念是一种新生事物,人们对之又认识不足,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按图索骥,为“…  相似文献   

15.
所谓心理沟通, 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热爱学生,满腔热情地真诚帮助学生;学生能理解老师的一番苦心,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形成一种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心理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的秘诀之一。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呢?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师生对话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师生对话是师生的自我理解与相互理解,是大学教育意义的生成。功利文化,科技与意识形态,大学教育等在因素造成对话的困难,同时,对话自身的复杂性也增加了对话的困难,建构师生对话,要求大学校长和教师成为人文学者,要求改革大学教育内容,重视师生经营的教育意义,同时,需要创新教学方法,特别是重视师生之间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一、对话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可称之为“教学对话”,发生在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可称之为“阅读对话”。我们可从教学对话和阅读对话的角度来认识“对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理解语文教师扮演对话者角色的合理性。1.从教学对话的角度认识。从教学对话的角度来说,就是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一种既独立平等又相互交往的对话性关系。师生对话不仅表现于物质形态的语言交往中,而且表现为精神形态上的心灵互动。“真正的对话式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  相似文献   

18.
对话型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对话者的姿态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尊重、信任的比较稳定的教学关系和人际关系,它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对话型师生关系对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理解教学已引起国内外教育学者、一线教师的关注, 并开始进入课堂教学领域。理解教学主要有反思型理解和对话型理解两种实现形式。反思型理解是以反思为主要手段的教学理解,主要表现是师生的理解自我;对话型理解是以对话为主要手段的教学理解,表现为师生对话式理解、生生对话式理解和生本对话式理解。  相似文献   

20.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互动是指教学过程应是学习主体(学生)与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