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国内第一部媒介批评专、刘建明先生的《媒介批评通论》在缕述我国新闻批评发展史时,认为我国虽然是世界上新闻批评活动开展最早的国家,但作为媒介批评活动的逻辑发展硕果的媒介批评学,只是到20世纪末才在华夏大地上抽出嫩芽,即直到1995年吴迪先生在《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第五期上发表《媒介批  相似文献   

2.
王君超 《今传媒》2005,(10):24-28
从1995年媒介批评进入中国传播学者的视野(1),至今已有10个年头了。10年来,媒介批评这项崭新的新闻传播事业筚路蓝缕,虽然至今没有形成一门“显学”和一项“产业”,但是它从无到有,从一个“舶来”的概念和理念,孕育出学术专著、博士论文和国家级的课题,呈现出逐步发展的总体趋势。但是不可讳言,与蓬勃发展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相比,近年来媒介批评研究虽然在研究领域和视野上有所突破,然而总体仍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近年来国内第一本定位于“媒介批评”的刊物(2)更名、第八次全国传播学会议上媒介批评的“缺席”(3),以及媒介批评学者在全国整…  相似文献   

3.
闻仲 《今传媒》2006,(9):25-26
近年来,学界对媒介批评的研究日渐活跃,不时有新的论著或文章面世。在关于媒介批评研究的各种文本中,党政机关有关部门多年来主持的报刊审读和阅评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涉足这个领域的学者们观察问题各有各的视角,加之学界与业界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在审读是否属于媒介批评的重要范畴问题上,目前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报刊审读是媒介批评的一种方式或一种类型。刘建明先生在《媒介批评通论》的第五章《媒介批评的方式和内容》中指出:“媒介批评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果按批评主体的类差划分,还包括管理批评、专业批…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媒介批评是广播电视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对广播电视业内现象冷静的审视。本刊2001年第12期刊发《批评:广播电视学术研究的另一种视野》引发了有关人士的思考,又从今年的第一期开始特辟“第三只眼”栏目,以拓展“批评”的力度和视野。本期该栏目推出的两篇文章,一篇是从媒介人物谈媒介批评,一篇是从内在逻辑的构建谈电视批评模式,旨在倡导“批评”多维和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任勇胜 《今传媒》2006,(7):25-26
自20世纪90年代末,“媒介批评”开始成为传媒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媒介批评”学专著出版了多本,相关研究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以《今传媒》为代表的媒介批评刊物也相继问世。尽管与国外和港台相比,这种“热”有些姗姗来迟,但却有利于在吸取境外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的探讨。《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的编辑任勇胜先生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就媒介批评史、媒介批评与传播学等问题进行了一次对话。任勇胜(以下简称任):你主持撰写的《西方媒介批评史》和《中国媒介批评史》两本书就要出版了,我代表读者…  相似文献   

6.
刘创 《传媒观察》2022,(12):81-84
媒介批评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走向自觉,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作为“往返于媒介理论与媒介现实之间的学术实践”,媒介批评对发掘媒介现实问题、深化新闻传播学术、提升媒介学理内涵具有深远意义。《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一书跨越中国本土近20年的媒介现实问题,站在理性反思与专业批评的视角,从问题、案例、理论三要素的内在互动展开论说,为新闻传播学者如何关注媒介现实、探究媒介问题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7.
《新闻记者》杂志从2002年正式开设“媒介批评”专栏,对其专栏文章及相关的媒介批评文章进行研究,能总结、归纳出中国近几年媒介批评的基本情况。本文主要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新闻记者》杂志上所有的“媒介批评”专栏文章,并着重分析在此期间所有具有媒介批评性质的文章,以期了解该刊媒介批评文章的数量和比例、作者情况和主题分布。  相似文献   

8.
胡正强 《青年记者》2012,(11):16-18
媒介批评的欲望、动机虽然往往是因传播实践而激起,但支撑在其背后的则是人类传播活动漫长历史的整个过程.媒介批评作为一种精神性活动,其思维方式与新闻传播显然有所区别,透辟的理性解析和文化阐释无疑是其话语实践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20世纪90年代媒介批评学从西方引进大陆,中国媒介批评史的研究也渐渐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中国媒介批评的发生和开端自然也就成为其中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90年代末,“媒介批评”开始成为我们的热门话题。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媒介批评”学专著出版了多本,相关研究呈现前所未有的热潮,以《今传媒》为代表的媒介批评刊物也相继问世。尽管与国外和港台相比,这种“热”有些姗姗来迟,但却有利于在吸取境外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的探讨。《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的编辑任勇胜先生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就传播学、媒介批评与媒介批评学等问题进行了一次对话。  相似文献   

10.
媒介批评:类别探讨与特征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程 《新闻记者》2005,1(4):28-31
媒介批评是近年来国内传播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2000年11月,教育部《高校“十五”新闻传播学学科研究规划及课题指南(草案)》,将“媒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列入“十五’重点研究课题”。而后,浙江大学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新闻暨传播学院分别将“媒介批评”列入重点研究范围,前者还将“媒介批评学研究”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此后,北京广播学院等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还提出开设媒介批评课程的动议。  相似文献   

11.
余琪 《东南传播》2022,(4):116-120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以可视化的方式分析了2011-2021十年间媒介批评这一领域的中外核心学术文献。研究发现,对媒介批评这一领域,英文学界保持着稳定上升的研究态势,而中文研究的热度较为局限,且中文研究者之间并未形成明显的学术共同体。媒介批评业务实践、学理问题、历史研究、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批评是中文学者研究的四个主要主题,而英文文献则主要集中在媒介批评的基本理论问题、新闻伦理规范、网络媒介批评和他者观察视野。基于此,对近十年的媒介批评研究趋势进行概括梳理。  相似文献   

12.
一目了然     
媒介批评的类别反思媒介批评在主体层面上包括政府的批评(管制的批评)、媒介的批评(自律的批评)和公众的批评(监督的批评)三种类型。三种批评形式分属不同的主体,发挥不同的职责。它们共同作用,完成对新闻界的监督和批评。媒介批评的类型特征决定了我们的媒介批评理论研究和媒介批评业务实践活动应更加注重其现实操作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媒介批评的三个类别层面上同时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训练。最为主要的是,在学习国内外先进媒介批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加强对三个类别不同层面的媒介批评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从而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3.
张龙 《青年记者》2016,(22):86-87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斯蒂文·小约翰指出:“批评就是运用价值观进行判断,它在传播领域内有着很长的历史.”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传播是一个由媒介组织向受众源源不断提供各种信息,并同时由受众选择、使用、理解和影响信息的过程.任何大众传播研究的核心或起点都是媒介,自从新闻传播事业诞生以来,人们就开始以审视、期待的目光打量媒介及其传播活动,思考媒介对于人的意义,由是产生了媒介批评活动.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80年代台湾学者开始引进西方的媒介批评理论,到90年代逐渐进入内地传播学者的视野,媒介批评研究逐渐引起中国学术界的重视,媒介批评实践也随之广泛展开。从近几年的媒介批评实践来看,我国的媒介批评的探索有得有失。  相似文献   

15.
李蕾 《今传媒》2009,(10):49-49
本刊讯 由王君超博士所著《第三只眼睛看传媒——媒介批评热点文选》一书近日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10年来对我国媒介批评的发生、发展进行同步观察和研究的成果,以及在清华大学从事媒介批评教学与实践的思考与感悟,共计130余篇作品。  相似文献   

16.
闻仲 《今传媒》2006,(4):21-22
近些年来,由于文化环境的相对宽松和引进多、输出少的对外文化交流日渐活跃,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一些原本不成问题的问题反而成了问题。“我们以什么立场、观点来评价媒体”,就是这种反常现象在媒介批评领域的一个反映。某大学的一名教授一直想为研究生开一门媒介批评的课,这本来是值得大加赞许的一件好事,但这位教授却感到开这门课“难度太大”。他在给一本取名为《建构权威·协商规范——美国新闻媒介批评解读》(以下简称《解读》)的论著写的序言中说:“最大的困难是媒介批评的一个理论框架——我们以什么立场、观点来评价媒体。对于媒体的表…  相似文献   

17.
理越辩越明     
5月10日,数家新闻网站转载了一组发生在厦门的新闻照片。这组照片记录了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新闻事件尽管不大,但网上的评论却非常之多,网民争论的焦点,在于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5月11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了这次争论。对于这类事件的讨论,在新闻学界是个老话题了。笔者在此不想讨论这个问题,而是与此有关的“媒介批评”问题。“媒介批评”的定义很多,而总体意思差不多,比如,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媒介批评是分析媒介现象,…  相似文献   

18.
“2008第二届媒介批评国际学术论坛”日前在广州举行。本次论坛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暨南大学媒介批评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论坛以“媒介批评与传媒发展”为主题,就媒介批评的价值与意义、媒介批评的现状与态势、媒介批评的学科建构、媒介批评的话语实践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去年,因某媒体批评中央电视台某主持人在售书中“买鞋才能签名”而引起的一场法律讼诉,引发了关于媒介批评主体自我把握性的研究。 不同媒介批评主体有不同的个性,同一类批评者的个性也会千差万别,个性问题同批评者的素质和实践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从理论上认识媒介批评主体的个性追求和表现,是坚持批评科学性的思想基础。 一、批评主体的个性 个性是人的自我意识及其特有的能力,在实践中获得独立地位才能体现出来。对于媒介批评者而言,独立地位无非是指思想的所有权及工作方式的自主权。“个人在自己的某个方面把自身物化在物品中…  相似文献   

20.
近年,我国学术界开始重视对“媒介批评”的研究,涉及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性文章逐步走向深入,媒介批评史的研究也开始了起步阶段,丰富的历史资源在等待学者去挖掘,《萧伯纳在上海》一书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了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