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全面发展的“文化人”,人文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人学”作用.艺术英语作为一门新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魅力主要体现在通过课堂教学、科学研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教导人明确人的本质、教导人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教导人营造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上海作为我国“经济、贸易、金融”的中心地位,迅速把上海建成国际性的现代化大都市,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教育,上海教育要达到一流目标,要从深化教育改革入手,推进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教材改革,而课程教材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把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身体心理素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面对人的。然而,几千年来,笼罩在教育上狭隘的功利性,掩盖了人的价值,忽略了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面对人的教育却没有真正面对人。“真正面对人”,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闵行区素质教育整体推进的实践中,渗透着闵行人对“人的发展”的理解,对“人的价值”的珍重,蕴含着闵行人所追求的素质教育的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电影《沦落人》包含着非常明确的悲剧元素。“现实的人”在生活中的境遇,包含人作为人所要面对的“存在、本质和发展”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是探讨《沦落人》悲剧美学的重要路径。《沦落人》中关于“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等方面的矛盾冲突,所体现的是一种“中国式悲剧观念”。影片在冲突与矛盾的叙述过程中,通过优美的形式表现出了生活的崇高。  相似文献   

5.
面对新时代对“人”的理解和要求,江泽民同志的人学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用与时俱进的思想诠释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观”,是理解时代“人”的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和理论导向。  相似文献   

6.
“小班化教育”,是当代发达教育实现小学教育优质化的世界性发展趋势。上海的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一流基础教育的需要。“九五”之初,上海的小学开始步出入学高峰,上海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海建设“一流城市”的目标定位、以及上海“一流基础教育”工程的启动,为上海小学率先实行“小班化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抓住这个机遇,着力推进以“小班化教育”为标志的小学教育的革命性变革,是摆在教育界面前的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的研究课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萨特的人学是与马克思主义相对应而提出来的具体的理论形态,并经历了从人学本体论到人学的困惑与转折再到历史人学三大步骤。萨特的历史人学缘起于填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空场”,构建方法是其所谓的“人学辩证法”,体系包含着双重结构与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理论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探索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由北京大学素质教育委员会、中国人学学会(筹)、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大学人学中心共同主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理论研讨会,于1999年12月4日在北京大学召开,近50名学者与……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主旨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学从本质上看是“成人”之学。教师教育学具有丰富的人学意蕴,其研究对象是人、研究主体是人、研究目的是人,人是教师教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最终旨归。基于人学视角来看,教师教育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偏差。教师教育学要实现人学转向,研究对象由“抽象人”转向“现实人”的关注,研究主体由“个体人”转向“共同体”的构建,研究目的由“工具人”转向“完整人”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人学视野中的人是指在特定社会关系中活动(劳动)着的主体。就其内在本性而言就是“自律的人”。个体实现由可能的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向现实的人(人学意义上的人即自律的人)转化的最有效途径是教育。在教育中,只有学生自律机制的建立,才能对所有的教学活动和要素具有统摄作用,对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组织作用,即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学生自律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推进素质教育 建设一流基础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的基础教育,历经了80年代整体改革,90年代全面素质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21世纪要求出发,我们制定了《上海建设一流基础教育“九五”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构建未来发展的蓝图,以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相似文献   

12.
当今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仍然脱离学生现实的道德生活,把学生视为道德规范的接受者而当作“道德客体”来培养,从中折射出的是一种抽象主义的人学思维。这种人学思路抛弃了人之为人的未完成性、丰富性、历史性、超越性、创造性、自由个性等特性。马克思人学视野中的人是在现实生活世界或社会关系中从事着生存实践活动的主体,即“具体的人”。以这种人学观念为基础,学校道德教育应是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建构自己的道德生活,从而不断地自我生“成有道德的人”的实践活动。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返现实生活世界,通过学校道德生活的现实构建来促进学生的德性发展,将把学生当作道德主体来培养作为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教育人学内涵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代人学是对时代精神的自觉把握,它提供了一种以人的方式思考、把握人生的新路径。作为一种人文诉求,当代人学自觉地承担着对传统历史叙事和当代科学叙事的双重抗争和提升。在当代人学基础上产生的教育人学,其内涵包括“教育:人是目的”、“教育:人之生成”、“教育:人对人的活动”三个层面。这些方面揭示了教育学的人学发展路向,即探讨一种以人的方式进行的、以人为目的的、以成人为根本宗旨的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论孔子的“仁学”与“人学”及对现代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孔子的思想可称“仁学”或“人学”。孔子的“仁学”和“人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心人、积极入世、注重教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当今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可借鉴的宝贵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哲学基础到教育思想再到现实观照的逻辑,从康德人学思想中“人为自然立法”的认识论、“人为自身立法”的德性论和“人是最高目的”的目的论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康德教育论述中的感官训练、道德教育、尊重儿童等内容所蕴含的有关人的认识能力、道德准则、存在本质等方面的人学观念,并进而揭示其人学与教育思想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康德教育论述的逻辑架构展现了他从认识论到德性论再到目的论的人学思考逻辑;另一方面,康德教育论述的思想内涵也处处与他对人的认识和理解相关联。对康德人学及其教育思想的诠释不仅有助于一线教师理解我国许多教育论述之哲学基础,还可为当今的“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等教育研究和改革路径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上海市在部分小学中试行小班化教育,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实践表明,小班化教育已成为上海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良好契机。 实施“小班化教育”,是为了适应上海面向21世纪发展的需要,是建设与一流城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到2010年要初步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国际化、多功能和现代化的特大城市,上海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仅急切需要基础教育为培养数以万计的各类高、精、尖复合性人才奠定基  相似文献   

17.
刘桂华 《天中学刊》2007,22(3):63-65
周作人的文艺思想构架中包含“人的文学”与“个性的文学”。其中“人的文学”可以看作“五四”文学启蒙的文艺纲领,它指出,文学是以发扬人性为目的的,应从自然人性论出发构建人学体系,认为文学是包含着阶级性但却超越了阶级性的人类活动。而“个性的文学”是“人的文学”的深化,认为个性是文学的生命,文学的功利性是无形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每个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和付诸实施的课题。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构建愉悦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上海建设“一流城市、一流基础教育”的要求,上海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领导下,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积极推进中学、小学、幼儿园干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上海市中学、小学、幼儿园干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从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的思考──构建中学教育的“人学教程”徐虹,罗俊峰研究人是教育的重要课题,教育面向未来就是要为未来“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教育要为美好生活作准备。我们所面临的世界不只是一连串此起彼伏的“很有可能”的未来,而是一系列“可能的”未来和围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