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语·微子篇》:“子路从而后,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这段对话,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以为是荷蓧丈人责子路或隐讥孔子之词,持此说者以朱熹为代表;另一种则认为乃荷蓧丈人自谓之言,盖丈人自谓年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尔之师为谁又安能知?持此说者以宋吕本中为代表。 以上这两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一经推敲都成问题。对此早已有人提出过疑问,例如清人俞樾在他的《古书疑义举例》一书中,对朱熹的这种解释就曾提出过质疑云:“若谓  相似文献   

2.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向用作对脑力劳动者,即对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的指责。导其源出自《论语·微子篇》荷蓧丈人与子路的一段对话。“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参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316页。) 对丈人之说有三解。一为嘲弄孔子:手脚不勤劳,庄稼都分不清,哪里能算得是老师呢?二为斥责子路:(你这个人)手脚不勤劳,庄稼都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三是丈人自说:(我年老了)手脚不勤劳,(眼也花了)庄稼都分辨不清,哪里能做你的老师呢? 仔细推究《微子篇)上下文原意,应以丈人自说为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三册载《论语·微子》中《荷蓧丈人》一文,本文有句话:“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里所出现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荷蓧丈夫对子路说的话,即荷蓧丈人的话是用来指责谁的?关于丈人的话指责谁有三种权威的说法。一、吕本中《紫微杂说》:“四体不勤二句,丈人自谓也”。清人俞越《古书疑义举例·助词用不字例》中说:“‘丈人盖自  相似文献   

4.
丈人·夫子     
《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这里有“丈人”“夫子”两个称谓词。“丈人”即老人,此盖取义于持杖。老者必持杖,崔瑷《杖铭》:“年老力竭,非杖不强。”《淮南子·道应训》高诱注:“老而杖于人,故称丈人。”然则“丈”通“杖”“丈人”犹言“杖人。”按照社会礼  相似文献   

5.
<正> 一、《论语·微子篇》中的是“子曰”而不是“子路曰” 在《论语·微子篇》中的“子路从而后”,一章,孔子给子路说,荷蓧丈人是隐士,叫他回头再找荷蓧丈人一趟。结果没遇上、回来给孔子交差后有一段议论,即:“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不出来做官是不适宜的。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的名分怎能废弃呢?只想洁白自身,却破  相似文献   

6.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一般认为写于诗人隐居之地鹿门山,但从诗中所表现的恬淡情怀看,很可能作于后期。诗题中的“过”,不作“经过”讲,而是“过访”、“探访”的意思。诗的开头二句,平平写来,并无惊人之笔,但直言其事,来得非常自然。“具”,准备、置办。“鸡黍”,即小鸡和黄米。语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  相似文献   

7.
似我这种读书人,愧生近五十年,身无长技,终年无非是与书打交道:买书借书读书教书偶尔也写写书。面对一房间的大大小小厚厚薄薄的书,感情常常很复杂。人们常讥笑读书人是“手无缚鸡之力”,又道“百无一用是书生”。连读书人的鼻祖孔夫子亦曾蒙羞于此,《论语·微子篇》载述: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可谓一语中的。但英国人培根却说:“知识就是力量。”与上述说法大相径庭。考诸人力,盖得其二:体能之力与脑能之力。后者是无形的,眼睛直接看不到,便容易被轻视以…  相似文献   

8.
<正>短短一篇《荷蓧丈人》却将儒家与道家两类人物的人生选择,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要积极"出仕",行君臣之义;一个却主张"隐世"——逃避现实,洁身自好。按常理(也在《论语》其他篇目中),论辩双方为了说服对方,常常是唇枪舌剑,滔滔不绝,反复辩难,妙语连珠。而在《荷蓧丈人》中,孔子的忠实门徒子路与推崇"避世"隐居的荷蓧丈人之间的辩论,独出心栽,别开生面:你"硬"我软,你表现我静观,你往我来。双方从容应付,巧于周旋,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论语二则·荷蓧丈人》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新编教学参考书译为“四体来不及勤劳,五谷来不及分辨,谁是你的先生呀!”这种译文使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和“孰为夫子”之间语义不连贯,同时,也误解了“孰为夫子!”一句的语法结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谁,主要有两种说法。吕本中《紫微杂说》中说:“四体不勤二句,丈人自谓也,”意思是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丈人自称的说法,朱熹《论语集注》中则说:“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  相似文献   

10.
一、《论语二则·荷蓧丈人》中“以杖荷蓧”一句,课本注释为“用杖肩挑着草编的田器”。对“蓧”字只注了音(diào),未加解释。依据这句的注释,“蓧”当然是“草编的田器”了。是什么草编的田器?真令人费解。《说文大字典》注“蓧”为“荷草竹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蓧”为“古代除草用的农具”,《辞海》将“蓧”注为“一种竹器,古代芸田所用”。因此,把“蓧”注为“古代除草的竹器”,把“以杖荷蓧”释为“用杖肩挑着除草的工具”,既通俗易懂,又符合文意。二、《书博鸡者事》引用《孟子》里的典故,称姓臧的上司为“臧氏之子也”,致使此人怨毒顿  相似文献   

11.
依据《左传》、《史记》、《尸子》、《汉书》等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发现,"子路问津"的时间应是"荷蓧丈人"之前、"楚狂接舆"之后,"津"地点应在潕水东流处,即今河南省南阳方城县境内独树镇与杨楼乡交界处的杨武岗、上曹屯、赵庄自然村一带砚水东流处。  相似文献   

12.
“丈人”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指岳父,即妻子的父亲。但在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中其含义却有许多种。可以是指岳父、祖父、丈夫、家长或主人,也可以是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例如:①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②单于乃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汉书·匈奴传上》)  相似文献   

13.
关于《荷蓧丈人》的中心内容,第三册的课前“自读提示”是这样说的:“他(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为人臣应尽的责任。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说是积极的。《荷蓧丈人》章中就表明了这样的政治态度。” 由此不难看出,编者认为本文孔子批评的是隐者,依据是从开头到“行其义也。”但令人费解的是编者对本文最后一句“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的翻译是:“道不被当政者采用。已经知道了。”把矛头又对准了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文如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相似文献   

15.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可乎 ?”   5.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  相似文献   

16.
“植其杖而芸”,是《论语·微子篇》中的一句。杨伯峻《论语译注》196页,根据孔安国“植,倚也”的训释,译道:“扶着拐杖去锄草”。把“植其杖”理解为“扶着拐杖”,既不符合原意,也没有可靠的训诂根据。 一、同章上文是“子路从而后,遇文人,以杖荷蓧”。既然这个隐士可以“用拐杖挑着除草用的工具”(杨伯峻译文),那末,锄草时当然不必也不会“扶着拐杖”。  相似文献   

17.
吴然 《语文知识》2002,(10):48-48
《论语·公冶长第五》中有一段孔子与他的两个弟子谈志向的言论: 颜渊、季路侍。子曰:“孟各言尔 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 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 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 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必修本)《我国古代的车马》一文,为了说明古代车马并举的问题,引用了子路所说的两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课本的注释是:“愿意乘车马,穿轻暖的皮袍,和朋友们一同享用;虽然用坏了也没有  相似文献   

18.
子貢學案     
一、子貢之家世及後裔   崔述雲:“艾陵之役,吳子賜叔孫甲,衛賜進曰,則子貢爲衛人亦無疑.“仲尼弟子列傅:“端木賜少孔子三十一歲,子貢少顔子一歲,觀孔子與回孰念之問,見二人在孔門之相伯仲.“禮記檀弓:“孔子之喪,門人疑所服.子貢曰:昔者夫子之喪顔淵,若喪子而無服,喪子路亦然.請喪夫子若喪父而無服.“……  相似文献   

19.
《论语·微子》中"丈人荷蓧"的"蓧",历代的注释有"芸田器"(锄)和"盛种器""艸田器"(箩筐类器物)两派观点。陈士元、阎若璩、程大中等为代表的"芸田器"之说不可取,包咸、王筠等释义为长,"蓧"应是"草田器"。《汉语大词典》对成语"杀人如麻"中的"麻"释义不确,"麻"当是"被沤在水泽里的成捆的生麻"。"杀人如蓺""杀人如蒿"应是临时的比喻用法,不能看成等同"杀人如麻"的成语。  相似文献   

20.
"以杖荷蓧"出自《论语·微子》,其中"蓧"字历来争议颇多,笔者综合各家观点,认为"蓧"应该释为"一种盛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